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卷之三
2. 赤白帶下門
3. 論帶下由勞傷衝任
嚴氏,曰:巢氏《病源》論婦人有三十六疾者,七癥、八瘕、九痛、十二帶下也(凡巢氏所論,不可稽者什九,即此言,亦無診治之法,何可憑也)。而帶下不顯其證,今人唯知赤白二帶耳,此由勞傷衝任,風冷據於胞絡。婦人平居,血欲常多,氣欲常少,百疾不生。或氣倍(倍字作滯字看)於血,氣倍生寒,血不化赤,遂成白帶。若氣平血少,血少生熱,血不化紅,遂成赤帶。寒熱交併,則赤白俱下(二句透徹),其脈右手尺浮,浮為陽,陽絕者無子。若足冷帶下,輕則漏下,甚則崩中,皆心不榮血,肝不藏血所致(宗脈經語)。其脈寸口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為寒,芤為虛,寒虛相搏,其脈為革,主半產漏下。又尺寸脈虛者漏血,漏血脈浮者,不可治。
產寶,云:帶下三十六疾者,是十二癥、九痛、七害、五傷、三固,謂之三十六疾也(雖分三十六種,總是冷熱微甚所致。故後人只以赤白二癥總之)。十二癥者,是所下之物,一者如膏,二者如青血,三者如紫汁,四如赤皮,五如膿痂,六如豆汁,七如葵羹,八如凝血,九如清血似水,十如米泔,十一如月浣,十二如經度不應期也。九痛者,一陰中痛,二陰中淋痛,三小便痛,四寒冷痛,五月來時腹痛,六氣滿來時足痛,七汗出陰中如蟲齧痛,八脅下皮痛,九腰痛。七害者,一害食,二害氣,三害冷,四害勞,五害房,六害妊,七害睡。五傷者,一竅孔痛,二寒冷痛,三小腹痛,四臟不仁,五子門不正引背痛。三固者,月水閉塞不通,其餘二者,文缺不載,而仲景所說,三十六種疾,皆由子臟冷熱勞損,而夾下起於陰內也。
白話文:
嚴氏說:《病源》這本書提到婦女有三十六種疾病,包括七種癥、八種瘕、九種痛和十二種帶下病。(但巢元方所說的,大部分都不可考證,就像這裡說的帶下,也沒有診斷和治療方法,怎麼能相信呢?)而帶下病沒有明確說明它的症狀,現在的人只知道赤帶和白帶而已。這是因為勞累損傷了衝脈和任脈,風寒侵入了胞絡。婦女平常,血應該多一些,氣應該少一些,這樣就不會生病。如果氣比血多(這裡的「倍」字應該看作「滯」字),氣多就會生寒,血無法化為紅色,就會形成白帶。如果氣正常但血少,血少就會生熱,血無法化為紅色,就會形成赤帶。寒熱交雜,就會出現赤白帶下(這兩句話很透徹)。如果脈象是右手寸口浮,浮是陽脈,陽氣耗盡就無法生育。如果腳冷而且帶下,輕微的會出現漏下,嚴重就會出現崩中,都是心無法滋養血液,肝無法儲藏血液所導致的(這是引用《脈經》的說法)。如果脈象是寸口弦而且大,弦表示虛損,大表示空虛,虛損是寒症,空虛是虛症,寒虛交雜,脈象就會是革脈,表示會有半產漏下的情況。另外,尺寸脈虛弱表示漏血,漏血脈象是浮的就無法治療。
《產寶》這本書說,帶下三十六種疾病,是指十二種癥、九種痛、七種害、五種傷和三種固,加起來共三十六種疾病。(雖然分成三十六種,但都是因為冷熱的不同程度所導致的,所以後人只用赤白二帶來概括。)十二種癥,是指帶下物體的不同形態,第一種像膏狀,第二種像青色的血,第三種像紫色的汁液,第四種像紅色的皮,第五種像膿痂,第六種像豆汁,第七種像葵菜羹,第八種像凝結的血塊,第九種像清澈的水,第十種像米泔水,第十一種像月經清洗後的水,第十二種是指月經來潮不按時。九種痛,第一種是陰道內疼痛,第二種是陰道內淋漓作痛,第三種是小便疼痛,第四種是寒冷疼痛,第五種是月經來時腹痛,第六種是脹氣時腳痛,第七種是汗出陰道像蟲咬一樣疼痛,第八種是脅下皮膚痛,第九種是腰痛。七種害,第一種是傷害食慾,第二種是傷害氣,第三種是傷害寒,第四種是傷害勞累,第五種是傷害房事,第六種是傷害妊娠,第七種是傷害睡眠。五種傷,第一種是孔竅疼痛,第二種是寒冷疼痛,第三種是小腹疼痛,第四種是臟腑功能失調,第五種是子宮位置不正導致背痛。三種固,第一種是月經閉塞不通,其餘兩種文字缺失沒有記載。仲景所說的三十六種疾病,都是因為子宮的寒熱勞損,夾帶著帶下從陰道內流出。
4. 論帶下五色因風邪入於胞門
良方,云:婦人帶下,其名有五,因經行產後,風邪入胞門,傳於臟腑而致之。若傷足厥陰肝經,色如青泥;傷手少陰心經,色如紅津;傷手太陰肺經,形如白涕;傷足太陰脾經,黃如爛瓜;傷足少陰腎經,黑如衃血。人有帶脈,橫於腰間,如束帶之狀,病生於此,故名為帶。(胞門、子戶即子宮,俗所謂兒腸也。其傳臟有徵,傳腑無症,豈二而一歟。又曰病生於帶,則臟腑之說,似屬空文。蓋以帶脈管束諸經,故總結之,究其治一也)
李氏,曰:平時陰陽過多,及產後亡血下虛,風邪乘虛入於胞絡,宜暖宮丸加薑、附、吳茱萸(心包絡與胞門不同,其曰暖宮,即非包絡,豈胞門與包絡同也),或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,水煎吞苦楝丸。白帶兼痛風者,二陳湯加蒼、柏、南星、牛膝、川芎。兼頭風鼻涕者,蒼柏辛芎散。(白帶痛風以上兩方,皆丹溪所定,然專主於濕痰,並無風邪入胞之治,豈前人之言非也,亦補未備耳)
白話文:
婦女的白帶,有五種不同的顏色,這是因為經期或生產後,風邪侵入子宮,然後傳到內臟所引起的。如果風邪侵犯足厥陰肝經,白帶的顏色會像青色的泥土;侵犯手少陰心經,白帶顏色會像紅色的液體;侵犯手太陰肺經,白帶會像白色的鼻涕;侵犯足太陰脾經,白帶會像黃色的爛瓜;侵犯足少陰腎經,白帶則會像黑色的瘀血。人體腰間有一條帶脈,橫繞在腰部,像束帶一樣,這種病是發生在這裡,所以叫做帶下。(胞門、子戶就是子宮,俗稱的兒腸。這種病傳到內臟有徵兆,但傳到六腑則沒有明顯症狀,難道兩種情況都是同一種病嗎?另外,又說病是發生在帶脈,那麼前面說的侵犯內臟的說法,似乎就沒有道理了。應該是帶脈可以約束各經脈,所以就總結來說,其實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。)
李氏認為,平時房事過多,或是生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身體虛弱,風邪就會趁虛進入子宮的脈絡。應該服用暖宮丸,並加入薑、附子、吳茱萸來溫暖子宮(心包絡和子宮不同,這裡說的暖宮,就不是心包絡了,難道子宮和心包絡是相同的嗎?),或是服用黃耆建中湯,去掉桂枝,加入當歸,用水煎煮後,再吞服苦楝丸。如果白帶兼有疼痛,像是風邪引起的疼痛,要服用二陳湯,再加入蒼朮、黃柏、南星、牛膝、川芎來治療。如果兼有頭痛、流鼻涕,則要服用蒼柏辛芎散。(以上治療白帶兼疼痛的兩個方子,都是朱丹溪所確定的,但主要是針對濕痰,並沒有針對風邪侵入子宮的治療,難道前人的說法不對嗎?其實是補充了前人沒有考慮到的部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