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
1. 卷之七
2. 浮腫門
3. 論浮腫由血分水分證治不同
良方,論曰:婦人經水不通,則化為血,血不通,復化為水。故先因經水斷絕,後至四肢浮腫,致小便不通,名曰血分,宜用椒仁丸(夫氣者水之母,血者氣所化,非氣無以生血,非血無以養氣。若經水不通,則血病,血病氣亦病,豈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?血不通而化水者,乃是氣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。觀椒仁丸可想矣)。若先因小便不通,後身面浮腫,致經水不通,名曰水分,宜葶藶丸。經水不通而化為水,流走四肢,悉皆腫滿,亦名血分,其證與水證相類,實非水也,用人參丸。
薛氏,曰:按前證或因飲食起居失養,或因六淫七情失宜,以致脾胃虧損不能生髮統攝,氣血乖違,行失常道。若先斷經,後浮腫,此血化為水,名曰血分,宜椒仁丸治之;若先浮腫後經水不通,此水化為血,名曰水分,宜用葶藶丸治之。此屬形氣不足,邪淫隧道,必用此藥,以宣導其邪,而佐以補輔元氣之劑,庶使藥力有所仗而行,則邪自不能容,而真氣亦不至於復傷矣。大凡月水不通,凝結於內,久而變為血瘕,血水相併,亦為水腫,(血凝成瘕,因而致腫,當知此症)
李氏,曰:經水斷而後腫,名曰血分,乃瘀血化水,閉塞胞門,比水腫更難治,但能調其經,則水自消,小調經散、葶歸丸;先浮腫,而後經水不通,名曰水分,乃脾不能制血與水,並浮肌肉,為之虛腫,紅礬丸,通用腎氣丸(腎虛則水不利,而散溢妄行,故用腎氣丸加減)。水分君澤瀉,加防己、葶藶、木通;血分君牡丹皮,加牛膝、紅花;有經閉腳腫者,桑白皮散。
白話文:
論浮腫由血分水分證治不同
良方: 婦女如果月經不通,會變成瘀血,瘀血不通又會變成水液。所以,如果先是月經停止,然後四肢出現浮腫,導致小便不順暢,這種情況叫做「血分」問題,適合使用椒仁丸來治療。(氣是水的母親,血是由氣轉化而來,沒有氣就無法產生血,沒有血也無法滋養氣。如果月經不通,就會導致血病,血病會連帶影響到氣,怎麼可能水不通卻能變成血呢?血不通變成水,是因為氣機壅塞,無法將氣轉化為血,反而變成水。看看椒仁丸的藥效就知道了)。如果先是小便不順暢,然後身體和臉部浮腫,導致月經不通,這種情況叫做「水分」問題,適合使用葶藶丸來治療。如果月經不通變成水液,流竄到四肢,導致全身腫脹,也叫做「血分」問題,雖然看起來像水腫,但實際上不是單純的水腫,適合使用人參丸。
薛氏: 分析以上情況,可能是因為飲食起居沒有好好調養,或者因為外感六淫邪氣、內傷七情,導致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生養和統攝氣血,氣血運行失常。如果先是月經停止,然後出現浮腫,這是因為血轉化為水,叫做「血分」問題,適合用椒仁丸治療。如果先是浮腫,然後月經不通,這是因為水轉化為血,叫做「水分」問題,適合用葶藶丸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氣血不足,邪氣侵入經絡導致的,必須使用這些藥物來疏導邪氣,同時輔助補益元氣,讓藥效能有所依仗而發揮作用,這樣邪氣就不能繼續停留,而正氣也不會受到損害。一般來說,月經不通,瘀血凝結在體內,久了會變成血瘕,血和水混雜在一起,也會形成水腫。(瘀血凝結成腫塊,導致腫脹,應該了解這種病症)
李氏: 月經停止後出現腫脹,叫做「血分」,這是因為瘀血化成水,阻塞了子宮的通道,比單純的水腫更難治療。只要能夠調理月經,水腫自然會消退,可以使用小調經散、葶歸丸。如果先出現浮腫,然後月經不通,叫做「水分」,這是因為脾臟無法控制血和水,導致血水同時浮在肌肉之中,形成虛性的腫脹,可以使用紅礬丸,同時也可以使用腎氣丸來治療。(腎虛則水分代謝不利,導致水液到處亂跑,所以要使用腎氣丸來調整)。治療水分問題,可以使用澤瀉為主藥,再加防己、葶藶、木通。治療血分問題,可以使用牡丹皮為主藥,再加牛膝、紅花。如果月經不通,同時腳部腫脹,可以使用桑白皮散。
4. 治浮腫
椒仁丸,治先因經水斷絕,後至四肢浮腫,小便不通,血化為水,名曰血分。(血既化而為水,則以利水為先,而行血溫血,開結破氣,又不可少者,然非峻利氣悍之物不可?故又佐之以大毒之藥)
椒仁,續隨子(去皮研),甘遂,附子(炮),郁李仁,黑牽牛,五靈脂(研碎),當歸,吳茱萸,玄胡索(各五錢),芫花(醋浸),石膏(各二錢),膽礬,信砒(各一錢),芫青(糯米炒黃,去頭翅足),斑蝥(糯米炒黃,各十個)
上為末,麵糊丸,如豌豆大,每服一丸,橘皮湯下。此方藥雖峻利,所用不多,若畏而不服,有養病害身之患。常治虛弱之人,亦未見其有誤也。(此必已試有成驗者,讀之令人膽壯)
葶藶丸,治先因小便不利,後至身面浮腫,經水不通,水化為血,名曰水分。
甜葶藶(炒,另研),續隨子(去殼另研,各五錢),干筍末(一兩)
上為末,棗肉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丸,煎扁竹湯下。如大便利者,減續隨子、葶藶各一錢,加白朮五錢。(先水病,故先利水,而又佐以白朮者,助土以防水也)
人參丸(一名葶藶丸),治經脈不利,血化為水,流走四肢,悉皆腫滿,名曰血分。其候與水相類,若作水治之,非也,宜用此方。
人參,當歸,大黃(濕紙裹飯上蒸熟,切炒),桂心,瞿麥穗,赤芍藥,白茯苓(各半兩),葶藶(炒,另研,一錢)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至二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小調經散,治敗血停積五臟日久,腐爛成水,變為浮腫,忌用利水之藥(此重在敗血,故曰忌用利水,所謂調經水自消也),產後浮腫亦宜。
當歸,赤芍藥,桂心(各一兩),沒藥,琥珀,甘草(各一錢),細辛,麝香(各五分)
上為末,每服五分,溫酒入薑汁調服。
桑白皮散,治腳氣感發兩足浮腫,小便赤澀,腹脅脹滿,氣急坐臥不得。(此係腳氣方借用也)
桑白皮(炒一錢),郁李仁(炒一錢),赤茯苓(二錢),木香,防己(酒洗),大腹皮(各五錢),蘇子(炒),木通,檳榔,青皮(各七分半)
上銼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正脘散,治中焦虛痞,兩脅氣痛,面目手足浮腫,大便秘澀,兼治腳氣。(脾虛不能制水,而氣不降者宜之)
白朮,川芎,木香,檳榔,甘草(各七錢半),大腹皮,紫蘇,木瓜,陳皮,沉香,獨活(各一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煎,食後服。
大調經散,治榮衛不調,陰陽相乘,憎寒發熱,自汗腫滿。(此開鬼門、潔淨府法,皆在氣分,而不在血不調,憎寒自汗;乃邪在表也)
大豆(炒去皮,一兩半),茯苓(一兩),真琥珀(一錢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濃煎烏豆、紫蘇湯下。
大腹皮飲,治婦人血嬰,單單腹腫。
大腹皮,防己,木通,厚朴,栝蔞,黃耆,枳殼,桑白皮,大黃,陳皮,五味子(各等分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煎去滓,入酒少許服。(血嬰之名甚新,謂單腹脹如抱嬰瘤之狀也,然皆用行氣藥也,黃耆、五味、大黃,又可以補氣而行血)
大黃甘遂湯,治婦人小腹滿如敦敦狀,(敦敦何狀)小便微微而不竭。產後者,惟水與血並結血室也。
大黃(半兩),甘遂(炮)(甘遂峻藥也,恐太多),阿膠(炒,各一兩)
上銼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其血當下。
白話文:
治浮腫
椒仁丸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月經停止後,導致四肢浮腫、小便不通,體內血液轉化成水液的病症,這種情況稱為「血分」。因為血液已經變成水液,所以治療的重點是先利尿,同時也要活血、溫血、疏通阻塞、破除氣結。雖然需要使用強烈的藥物,但也不能過於刺激,因此搭配一些具有毒性的藥材。
藥材包含:椒仁、續隨子(去皮研磨)、甘遂、附子(炮製過)、郁李仁、黑牽牛、五靈脂(研磨)、當歸、吳茱萸、玄胡索(各五錢)、芫花(醋浸)、石膏(各二錢)、膽礬、信砒(各一錢)、芫青(糯米炒黃,去除頭、翅膀和腳)、斑蝥(糯米炒黃,各十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豌豆,每次服用一丸,用橘皮湯送服。這個藥方雖然藥性猛烈,但用量不多。如果因為害怕而不服用,反而會養病害身。這個藥方也常常用於治療虛弱的人,也沒發現有什麼問題。這應該是經過驗證有效的,讀了讓人更有信心。
葶藶丸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小便不順暢,導致身體和臉部浮腫、月經不通,體內水液轉化成血液的病症,這種情況稱為「水分」。
藥材包含:甜葶藶(炒過,另外研磨)、續隨子(去殼另外研磨,各五錢)、乾筍末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七丸,用煎煮過的扁竹湯送服。如果出現大便次數增加,就要減少續隨子和葶藶的用量各一錢,並增加白朮五錢。(因為是水病,所以先利水,同時搭配白朮,是為了幫助脾胃運化水濕。)
人參丸(又名葶藶丸)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經脈不通暢,導致血液轉化成水液,流竄到四肢,全身都腫脹的病症,這種情況稱為「血分」。它的症狀和水腫很相似,但如果按照治療水腫的方法來治療,是不對的,應該用這個藥方。
藥材包含:人參、當歸、大黃(用濕紙包裹後在米飯上蒸熟,切片炒過)、桂心、瞿麥穗、赤芍藥、白茯苓(各半兩)、葶藶(炒過,另外研磨,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十五到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小調經散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體內瘀血積聚在五臟,時間久了腐爛成水,轉變為浮腫。這種情況忌用利尿的藥物。(因為重點在於瘀血,所以說忌用利水藥,意思是只要調好經脈,水腫自然會消退。)產後浮腫也適合用這個藥方。
藥材包含:當歸、赤芍藥、桂心(各一兩)、沒藥、琥珀、甘草(各一錢)、細辛、麝香(各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用溫熱的酒加入薑汁調和後服用。
桑白皮散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腳氣發作導致兩腳浮腫,小便赤黃澀痛,腹部和兩脅脹滿,呼吸急促,坐立不安。(這個方子是借用治療腳氣的藥方。)
藥材包含:桑白皮(炒過,一錢)、郁李仁(炒過,一錢)、赤茯苓(二錢)、木香、防己(用酒洗過)、大腹皮(各五錢)、蘇子(炒過)、木通、檳榔、青皮(各七分半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,每次取一服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正脘散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中焦虛弱、痞塞不通,導致兩脅疼痛,臉部、眼睛、手腳浮腫,大便乾澀,同時也能治療腳氣。(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濕,導致氣機不順暢,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)
藥材包含:白朮、川芎、木香、檳榔、甘草(各七錢半)、大腹皮、紫蘇、木瓜、陳皮、沉香、獨活(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,每次取三錢,用水煎煮後,飯後服用。
大調經散: 這個藥方治療的是因為營衛不調和、陰陽失衡,導致身體發冷發熱、自汗、身體腫脹。(這個方子是打開皮膚毛孔、清除體內邪氣的方法,主要在於調理氣分,而不是血脈不調。發冷自汗,是因為邪氣在體表。)
藥材包含:大豆(炒過後去皮,一兩半)、茯苓(一兩)、真琥珀(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濃煎的黑豆、紫蘇湯送服。
大腹皮飲: 這個藥方治療婦女因為血滯而導致的單純腹部腫脹。
藥材包含:大腹皮、防己、木通、厚朴、栝蔞、黃耆、枳殼、桑白皮、大黃、陳皮、五味子(各等分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,每次取一兩,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,加入少許酒後服用。(「血嬰」這個名稱很新,意思是單純腹脹如同懷抱嬰兒一般。這個藥方主要用來運行氣機,黃耆、五味子、大黃,可以補氣並且活血。)
大黃甘遂湯: 這個藥方治療婦女小腹脹滿如同一個鼓,小便量很少且排不乾淨的病症。產後的婦女,是因為水和血一起結聚在血室。(「敦敦」是什麼樣子的呢?)
藥材包含:大黃(半兩)、甘遂(炮製過)(甘遂是藥性強烈的藥物,擔心用量太多)、阿膠(炒過,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,每次取二錢,用水一碗,煎煮至七分,瘀血應該就會排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