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7)

1. 治崩漏血瘀昏暈疼痛

上加生薑五片,水煎,食前服。如血色鮮而不止者,去熟地黃加生地黃。(去熟加生,可不思之)

白話文:

將生薑五片加入藥材中,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如果出血顏色鮮紅且不止,就去除熟地黃,加入生地黃。(去除熟地黃加入生地黃,可以根據情況考慮。)

2. 治崩漏虛寒

丁香膠艾湯,治崩漏不止。蓋心氣不足,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,經隔少時,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,按之無力。(東垣所論脈證必析,宜宗之)其證自覺臍下如冰,求厚衣被,以御其寒,白帶白滑之物雖多,間下如屋漏水,下時有鮮血不多,右尺脈時微洪,屋漏水多暴下者,是急弦脈,為寒多,而洪脈時見,乃熱少,合而言之,急弦者,北方寒水多也,洪脈時出者,命門包絡之火也,黑物多,赤物少,合成屋漏水之狀也。

當歸(一錢二分),白芍藥,熟地黃(各三分),川芎,丁香(各四分),阿膠(炒,六分,另後入),生艾葉(一錢,後入)

上為細末。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五沸,去滓,入膠艾,再上火煎至一大盞,空心,宿食消盡,帶熱服,三服效。(服藥有法有時)

芎藭湯,治帶下漏血不止,及風寒冷熱,勞損衝任,月水不調,崩中暴下,腰重裡急,淋瀝不斷,及產後失血過多,虛羸腹痛;或妊娠胎動不安,下血連日,小便頻數,肢體煩倦,頭暈目暗,不欲飲食。

川芎,黃耆,芍藥,乾地黃,吳茱萸,甘草(炙,各二兩),當歸,乾薑(各一兩)

上㕮咀。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若月經後,因有赤白不止者,除地黃、茱萸,加杜仲、人參各二兩。(好加減)

斷下湯,治衝任氣虛(重在氣虛二字),崩中漏下,經脈不調,每遇月候將來,臍腹腰腳先痛,漸減飲食,四肢乏力,及帶下三十六疾,悉能療之。

人參(去蘆),熟地黃,艾葉(醋炒,各一兩),烏賊骨(燒灰),當歸(酒洗,各二兩),阿膠(蛤粉炒成珠),川芎(各七錢),乾薑(炮,半兩)

上㕮咀。水煎,食前服。烏賊骨,即海螵蛸。(此即膠艾四物之變局也,彼有芍藥,此有人參、烏賊、乾薑,大概崩在肝氣不斂者,宜芍藥之酸寒以收之;氣脫而不溫者,宜參、薑、烏賊之類,溫補而澀之;阿膠者,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)

加味四物湯,治崩漏。

四物湯(一兩),人參(二錢),吳茱萸(一錢)

上銼碎。每服半兩,薑棗煎,食前服,五六服,寒熱腹痛皆退。崩漏未止,續服後熟附丸。

熟附丸

熟附子,木賊(去節),龍骨(煅),赤石脂(煅各半兩),川芎,當歸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六十丸,食前米飲下。(陽虛則寒,陰虛則熱,故以此主之。而腹痛一症,人皆以為瘀血者多,而此以為漏不止者,服熟附丸,正元禮所謂崩而腹痛者,崩止而痛除也)

鹿茸丸,治經候過多,其色瘀黑,甚者崩下,呼吸少氣,臍腹冷極,則汗出如雨,尺脈微小。由衝任虛衰,為風冷客乘胞中,氣不能固。(此溫澀之劑也,久崩漏脫者宜之)可灸關元百壯,在臍下正中三寸。

白話文:

**丁香膠艾湯:**治療崩漏不止。病因多為心氣不足,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制導致。發病時,經血會間隔一段時間才來,脈象會出現兩尺脈弦緊且洪大,但按下去卻無力。(東垣的論述必須詳細分析,應當遵循他的觀點)患者會感覺肚臍下方像冰一樣寒冷,需要穿很厚的衣服來保暖,白帶雖多,但會像屋簷滴水一樣時多時少,有時會帶少量鮮血。右尺脈有時會微微洪大,如果像屋簷漏水般大量快速出血,脈象會呈現急弦,表示寒氣過盛;偶爾出現洪脈,表示熱象不足。總體而言,急弦脈表示體內寒水過多,洪脈偶爾出現則表示命門包絡的火氣存在。排出的血塊以黑色居多,紅色較少,混合起來就呈現像屋簷漏水的樣子。

藥方組成:當歸(4.5克),白芍藥、熟地黃(各2.25克),川芎、丁香(各3克),阿膠(炒過,1.8克,另外加入),生艾葉(3克,另外加入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取一份,用水兩碗煎煮至沸騰五次,濾去藥渣,加入阿膠和艾葉,再加熱煎煮至剩下一碗,空腹、趁熱服用,服用三次即可見效。(服藥有其規律和時間)

**芎藭湯:**治療帶下漏血不止,以及風寒冷熱、勞損衝任引起的月經不調、崩中暴下、腰部沉重、腹部拘急、淋漓不斷,還有產後失血過多、身體虛弱、腹痛;或妊娠期間胎動不安,下血連日,小便頻繁,肢體疲倦,頭暈眼花,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川芎、黃耆、芍藥、乾地黃、吳茱萸、炙甘草(各60克),當歸、乾薑(各30克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略微搗碎,用水一斗煎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月經後仍有紅白帶下不止,則除去乾地黃、吳茱萸,加入杜仲、人參各60克。(藥方可以靈活加減)

**斷下湯:**治療衝任氣虛(重點在於氣虛),引起的崩中漏下、月經不調,每當月經要來時,會先感到肚臍、腹部、腰部和腿部疼痛,食慾逐漸下降,四肢無力,以及各種帶下病症都可治療。

藥方組成:人參(去蘆頭)、熟地黃、醋炒艾葉(各30克),烏賊骨(燒成灰)、酒洗當歸(各60克),蛤粉炒阿膠(炒成珠狀)、川芎(各21克),炮乾薑(15克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略微搗碎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烏賊骨就是海螵蛸。(這個藥方是膠艾四物湯的變通,膠艾四物湯中有芍藥,而這個藥方加入了人參、烏賊骨、乾薑。大概來說,崩漏若是因肝氣不收斂,宜用芍藥的酸寒之性來收斂;若是氣虛脫,則需要人參、乾薑、烏賊骨等藥材來溫補固澀;阿膠則能滋養陰血,達到收藏的效果。)

**加味四物湯:**治療崩漏。

藥方組成:四物湯(30克),人參(6克),吳茱萸(3克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15克,用薑棗煎煮,飯前服用,服用五六次後,寒熱腹痛都會減輕。如果崩漏未止,則繼續服用後面的熟附丸。

熟附丸:

藥方組成:熟附子、木賊(去節)、煅龍骨、煅赤石脂(各15克),川芎、當歸(各30克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糊製成丸狀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。(陽虛則寒,陰虛則熱,所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。至於腹痛一症,很多人都認為是瘀血導致,而這裡認為是崩漏不止引起的,服用熟附丸,正是元禮所說的崩漏引起腹痛的狀況,崩漏停止,腹痛自然解除。)

**鹿茸丸:**治療月經量過多,顏色瘀黑,嚴重者會崩漏不止,呼吸短促,肚臍腹部極度寒冷,以至於冷汗如雨,尺脈微弱。這是由於衝任虛衰,風寒侵入胞宮,導致氣不能固攝。(這個藥方是溫補固澀的藥方,適合久病崩漏導致虛脫的患者)還可以灸關元穴,位置在肚臍下三寸的正中處,灸一百壯。

藥方組成:鹿茸(燒去毛,用酥油炙烤)、制赤石脂、制禹餘糧(各30克),當歸、熟地黃、續斷(各60克),炮附子、艾葉(一方無此藥)、柏葉(各15克)。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糊製成丸狀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煉蜜製成丸狀。(丹溪認為紫黑色是熱,而這裡說的瘀黑色,則是下焦氣寒、血凝而成的,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女子氣海在上,血海在下,因此下焦溫暖後,氣才能上升,血才能運行。

鹿茸的形成是由於氣而長出血的,血隨著氣向上生成鹿角,因此鹿茸入血分以生血;再用附子、艾葉輔助溫陽,用赤石脂、禹餘糧鎮攝固澀;柏葉清熱;當歸、熟地黃、續斷則補益氣血、接續血脈,是下元虛寒的完整藥方。沒有加入人參,也別有用意,而灸關元穴的含義,更是值得深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