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4)
卷之二 (4)
1. 治勞傷崩漏
上銼。水煎,食前服。(以大怒而用是,故曰平肝,香附、青皮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川芎,緩肝疏肝,升提肝氣;當歸、生地,養血榮肝。然所重在大怒,故立方如此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碎。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(因為是因大怒而導致的病症,所以說要平肝,用香附、青皮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川芎這些藥來緩和肝氣、疏理肝氣,並提升肝氣;用當歸、生地這些藥來滋養血分,使肝臟得到滋潤。然而這個病症最重要的是因為大怒引起的,所以才開立這樣的藥方。)
2. 治崩漏氣陷
益胃升陽湯,血脫益氣,古人之法也。先補胃氣,以助生長,故曰陽生陰長,諸甘藥為之先務,舉世皆以為補氣,殊不知甘能生血,此陽生陰長之理也,故先理胃氣,人之一身,內谷為寶。
黃耆(二錢),人參(有嗽去之),神麯(炒,各一錢半),白朮(三錢),當歸身(酒浸),陳皮,甘草(炙,各一錢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,生黃芩(二錢,瀉盛暑之伏熱刑金肺逆,秋涼不用)
上為粗末。每服三錢,或五錢,如食添,再加之,如食減,已定三錢內更減之,不可多服,每服二錢,水煎,去滓熱服。如腹痛,每服加白芍藥二分、中桂少許;如渴口乾,加乾葛二分;如嗽,去人參。如服此不止,卻服後方柴胡調經湯,大舉大升之也。
柴胡調經湯,治經水不止,鮮血,項筋急,腦痛,脊骨強痛,不思飲食。(要知鮮血不用清涼,而用升舉,當在不思飲食上揣摩)
羌活,獨活,藁本,升麻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柴胡(七分),葛根,當歸身,甘草(炙,各三分),紅花(少許)
上㕮咀。作一服,水煎去渣,稍熱空心服,微汗立止。(外症屬太陽者多半,而方藥又兼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厥陰,且君以蒼朮,少加當歸、紅花,引入血分,以升陽氣,乃為之大舉大升,此從陰用陽之義也)
調經升陽除濕湯,治女子漏下惡血(前曰鮮,此曰惡,二字有別,當細思之),月事不調,或暴崩不止,多下水漿之物,皆由飲食不節,或勞傷形體,或素有心氣不足,因飲酒勞倦,致令心火乘脾,其人必怠惰嗜臥,四肢不收,困倦乏力,無氣以動,氣短上氣,逆急上衝,其脈緩而弦急,按之洪大,皆中之下得之,脾土受邪也。脾主滋榮周身者也,心主血,血主脈,二者受邪,病皆在脈。脈者血之府也,脈者人之神也,心不主令,胞絡代之,故曰心之脈,主屬心系。心系者,胞絡命門之脈也,主月事。皆由脾胃虛,而心胞乘之,故漏下血水不調也。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,當除濕去熱,益風氣上升以勝其濕。又云:火鬱則發之。
黃耆,蒼朮,羌活(各一錢半),防風,藁本,升麻,柴胡,甘草(炙,各一錢),當歸(酒浸)獨活(各五分),蔓荊子(七分)
上㕮咀。水五大盞,煎至一大盞,去滓,稍熱服。空心服藥畢,待少時,以早膳壓之,可一服而已(土陷則濕,故怠惰嗜臥,木鬱則熱,故氣逆上衝,緩為濕之徵,弦為木之象,鬱而不伸則熱,此心火乘脾之意也,其脈按之洪大者,火在下也,見中之下者,土之位也,胞絡為相火,寄於命門,為多血之經,病從火治。心火以藏德為神,相火聽命於心,三焦主氣,胞絡主血,故血分之火。
白話文:
治療崩漏氣虛下陷
益胃升陽湯: 經血大量流失,需要補氣,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。先調理胃氣,幫助身體機能生長,所以說「陽氣上升,陰液才能增長」。多用甘味藥材是首要之務,世人都以為甘味藥是補氣,卻不知道甘味其實能生血,這就是陽氣上升陰液增長的道理。所以先調理胃氣,因為人體內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的消化吸收。
藥材:黃耆(二錢),人參(有咳嗽就去掉人參),炒過的麩曲(各一錢半),白朮(三錢),用酒浸泡過的當歸身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,生黃芩(二錢,用來疏散夏季積聚在體內的暑熱,如果秋涼就不用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。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,如果食慾好就多加,食慾不好就減少,但至少要在三錢之內。不要服用過多,每次服用兩錢,用水煎煮,去渣後趁熱服用。如果腹痛,每次加白芍藥二分、少許肉桂;如果口渴乾燥,加葛根二分;如果咳嗽,去掉人參。如果服用此方症狀仍未停止,改用後面的柴胡調經湯,以大幅提升陽氣。
柴胡調經湯: 治療經血不止,流出鮮紅的血,頸部肌肉僵硬,頭痛,脊椎強硬疼痛,沒有食慾。(要知道流出鮮紅的血不是用清涼的藥物,而是用提升陽氣的藥物,可以從沒有食慾這點來判斷)
藥材:羌活,獨活,藁本,升麻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柴胡(七分),葛根,當歸身,炙甘草(各三分),少量紅花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。用水煎煮成一服,去渣後稍溫空腹服用,微微出汗就會停止出血。(外在症狀多屬於太陽經的問題,而藥方又兼顧了少陽經、陽明經、太陰經、厥陰經,並以蒼朮為主藥,少量加入當歸、紅花,引導藥力進入血液,以提升陽氣,這是大幅提升陽氣的方法,也是從陰液方面來使用陽氣的道理)
調經升陽除濕湯: 治療女性經血淋漓不止(前面說是鮮血,這裡說是惡血,兩者有所區別,要仔細思考),月經不調,或突然大量出血,流出許多水樣的液體,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或過度勞累,或原本就有心氣不足,加上飲酒勞累,導致心火侵犯脾臟,患者一定會感到疲倦嗜睡,四肢無力,精神困倦,沒有力氣活動,氣短、呼吸急促、向上衝,脈搏緩慢而弦急,按下去卻感到洪大,這些都是體內下方出現問題,脾臟受到邪氣侵擾。脾臟負責滋養全身,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運行於脈絡之中,這兩者受到邪氣侵擾,病就會表現在脈象上。脈是血液的府邸,也是人體精神的體現。如果心臟失去主導功能,就會由胞絡代替,所以說「心之脈」是屬於心系的。心系是胞絡命門的脈絡,主導月經。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導致心包絡侵犯,所以才會經血淋漓不止。況且脾胃是血氣陰陽的根基,應當祛濕熱,並提升風氣來克服濕邪。還有「火鬱則發之」的說法。
藥材:黃耆,蒼朮,羌活(各一錢半),防風,藁本,升麻,柴胡,炙甘草(各一錢),用酒浸泡過的當歸,獨活(各五分),蔓荊子(七分)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。用水五大碗煎至一大碗,去渣後稍溫服用。空腹服用藥物後,稍待片刻,用早飯壓住藥效,服用一劑即可(脾虛下陷就會有濕氣,所以會感到疲倦嗜睡;肝氣鬱結會發熱,所以會感到氣逆上衝;脈搏緩慢是濕氣的徵兆,弦是肝氣的象徵;鬱結不能伸展就會發熱,這就是心火侵犯脾臟的意思;脈搏按下去感到洪大,是體內下方有火的表現,出現在下方則是脾土的位置。胞絡是相火,寄居在命門,是多血的經絡,所以從火來治療。心火以含藏德性為神,相火聽命於心,三焦主導氣,胞絡主導血,所以血液方面的火主要由胞絡負責,氣方面的火主要由三焦負責。氣機鬱結則火無法順利宣洩,就會向上竄,迫使血液分出,導致陰絡損傷。這個藥方用蒼朮、升麻來疏散太陰經、陽明經的濕氣;柴胡、防風來疏通厥陰經、少陽經;羌活、藁本來升舉少陰經、太陽經下部的鬱結,這就是所謂的「下者舉之」。這些藥物都是提升散邪的,如果用量過多,會耗散氣而損傷肺氣,所以用黃耆來保護肺氣,用當歸來引導血液,使它們各有所歸;用甘草來調和氣機。蔓荊子可以涼血,這四種藥物是用來制約過於亢奮的藥力。說「可一服已」,是何等神奇!讀者應該理解這個意思)。還可以針灸足太陰脾經的血海穴,灸十四或二十一壯,就會立即痊癒。
這個藥方是權宜之計,利用風氣來戰勝濕氣,因為胃氣下陷,氣被迫往下走,用來救治突然大量出血。如果病好轉,經血惡物都已排盡,主要病症雖然已經消除,之後還必須服用黃耆、甘草、人參、當歸之類的藥物,來補充身體,可以在補氣升陽湯中加入一些活血藥。如果經血惡物持續不止,更應該追溯根源,治療原本的經絡。只要調理脾胃,減退心火的亢奮,才是治療根本的方法。
如果在夏天遇到白帶過多且淋漓不止,適合服用這個藥方,服用一劑就會立即停止。(用升舉來治療,是把標當成本;用退心火來治療,是把本當成本;用調理脾胃為方法,是不捨棄標本。東垣認為專注於調理脾胃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白帶主要是因為濕氣,所以服用一劑就會立即停止。夏天這兩個字,也要注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