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)

1. 論婦人癥痞

大全,云:婦人癥痞,由飲食失節,脾胃虧損,邪正相搏,積於腹中,牢固不動,有可徵驗,故名曰癥,氣道壅塞,故名曰痞。得冷則發,冷入子臟則不孕,入胞絡則月水不通。

白話文:

大全》中說:婦女的癥瘕痞塊,是由於飲食不節制,脾胃受損,邪氣與正氣相搏擊,積聚在腹中,牢固地不動,有明顯的徵兆,所以叫做癥。氣道阻塞,所以叫做痞。受到寒冷就會發作,寒冷侵入子宮就會不孕,侵入胞絡就會月經過少不通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脾胃虛弱,用六君子加芎歸;若肝脾虛弱,用補中益氣及歸脾湯(薛氏之說,可為病久虛羸者法);若肝火鬱滯,佐以蘆薈丸、六味丸,外貼阿魏膏。患者須慎七情六淫,飲食起居,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,庶幾有效。

白話文:

薛氏說:前面所講的證狀如果是脾胃虛弱,可用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;如果是肝脾虛弱,可用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(薛氏的說法,可以用來治療久病體虛的人);如果是肝火鬱滯,可以用蘆薈丸、六味丸輔助治療,外用阿魏膏貼敷。患者必須小心七情六淫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風、火)對身體的影響,飲食起居都要調理好,醫生要隨時觀察病情變化,並根據病情調整藥物治療,這樣纔能有效治療疾病。

2. 論食癥

大全,云:婦人食癥,臟腑虛弱,月候來時,食生冷之物,脾胃既虛,不能消化,與臟氣相搏,結聚成塊,日漸生長,盤牢不移,故謂之食癥也。

白話文:

《大全》一書中說:婦女患有食癥,是因臟腑虛弱,在月經期時,食用生冷之物,導致脾胃虛弱,不能消化,與臟氣發生衝突,結聚成塊狀,日積月累地增長,盤踞牢固不易移動,因此稱為食癥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形氣弱,須先調補脾胃為主,而佐以消導,若形氣充實,當先疏導為主,而佐以補脾胃,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,宜烏藥散,散而行之。(散用烏藥莪朮醋浸炒,桂心、當歸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)

白話文:

薛氏說:前面的證候若是形氣虛弱的話,需要先調理脾胃為主,而輔助以消導。若是形氣充實,當先疏導為主,而輔助以補脾胃。若是氣滯、血滯而不行(流通)的話,宜用烏藥散,散開而使它通行。(烏藥散的用法是:用烏藥、莪朮浸泡醋後炒過,桂心、當歸、桃仁、青皮、木香各等分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熱酒調和服用。)

脾氣虛而血不行者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,補而行之;若脾氣鬱血不行者,宜用歸脾湯,解而行之;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,宜用加味逍遙散,清而行之。大抵食積痞塊之證為有形,蓋邪氣勝則實,真氣奪則虛,當養正辟邪,而積自除矣。雖然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胃氣未虛,或可宜用,若病久虛弱者,不可輕試也。

白話文:

脾氣虛導致血運行不足的患者,應該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來補氣活血;如果脾氣鬱結導致血運行不通暢的患者,應該用歸脾湯來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絡;如果肝脾血燥導致血運行不通暢的患者,應該用加味逍遙散來清肝滋陰、活血通絡。總之,食積引起的痞塊證是屬於有形的疾病,因為邪氣盛則實,正氣弱則虛,治療時應該扶正祛邪,那麼痞塊自然就會消除。雖然如此,對於堅硬的痞塊,應該用削的方法治療,對於客邪引起的痞塊,應該用除的方法治療,如果患者脾胃氣血虛弱,就不能輕易嘗試用這兩種方法治療。

3. 論血癥

大全,云:婦人寒熱失節,臟腑氣虛,風冷在內,飲食不消,與血氣相結,漸生顆塊,盤牢不移動者是也。皆因血氣勞傷,月水往來,經絡痞塞,惡血不除,結聚所生,久而不瘥,則心腹兩脅苦痛,害於飲食,肌膚羸瘦。

白話文:

《大全》中說:婦女因寒熱失調,臟腑氣虛,風寒在內,飲食不消,與血氣相結合,逐漸生出腫塊,盤結牢固,不能移動。這都是因為血氣勞累受損,月經來回不調,經絡不通暢,惡血沒有排除,凝聚在一起所產生的。時間久了不治療,就會導致心腹兩脅疼痛,對飲食造成危害,肌膚消瘦。

問癥一也。何以知是血癥?曰:血外之證(有以左畔為血癥者,凡肝之部,皆可為血病),瞀悶煩躁,迷忘驚狂,痰嘔汗多,骨熱肢冷,其蓄在下焦者,必臍下結急,外熱內痛,尺脈洪而數也。桃仁、靈脂、生地黃、牛膝、大黃甘草祛逐之。薛氏曰:前證多兼七情,虧損五臟,氣血乖達而致。

白話文:

通過詢問症狀來進行診斷。怎麼知道是血證呢?醫師說:血癥的證狀在外(有人認為左邊的症狀是血癥,凡是肝臟的部位,都可能出現血病),會出現昏眩、悶塞、煩躁、健忘、驚慌、痰多、嘔吐、出汗多、骨頭發熱、四肢冰冷等症狀。如果血液積蓄在下焦,那麼臍下必定會結急,外熱內痛,尺脈洪大而數。可以使用桃仁、靈脂、生地黃、牛膝、大黃、甘草來祛除。薛氏說:前文所述的證狀大多與七情有關,損傷了五臟,導致氣血失調而引起的。

(此說甚佳)蓋氣主噓之,血主濡之,脾統血,肝藏血,故鬱結傷脾,恚怒傷肝者,多患之。腹脅作痛,正屬肝脾二經證也。潔古曰:養正積自除。東垣云:人以胃氣為主,治法當主於固元氣,而佐以攻伐之劑,必需之歲月,若期速效,投以峻劑,反致有誤。

白話文:

(這種說法非常好)因為氣主呼,血主濡養,脾統血,肝藏血,所以抑鬱傷脾,憤怒傷肝的人,會患這種病的比較多。腹脅作痛,正是屬於肝脾二經症狀。潔古說:養正氣,積滯自然消除。東垣說:人以胃氣為主,治療方法應該以固護元氣為主,而佐以攻伐的藥物,需要一定的時間,如果追求快速見效,投以猛烈藥物,反而會出問題。

4. 論腹中瘀血

大全,云:婦人月經痞塞不通,或產後余穢未盡,因而乘風取涼,為風冷所乘,血得冷則成瘀血也,血瘀在內,則時時體熱面黃,瘀久不消,則為積聚癥癖矣。

白話文:

_大全_中說:婦女月經閉塞不通,或產後餘穢未盡,乘風受涼,被風寒所侵襲,血液遇冷則形成瘀血,瘀血在體內,經常感到全身發熱,面黃肌瘦,瘀血長期不消散,就會形成積聚的疾病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鬱結傷脾,用加味歸脾湯;若恚怒傷肝,用加味逍遙散;若產後惡露,用失笑散;若肝脾虛損,用六君子加柴胡以補元氣為主;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茯苓半夏為主。大凡腹中作痛畏手按者,此內有瘀血。若形體如常,屬病氣元氣俱實,用桃仁承氣湯直下之;若痛而肢體倦怠,飲食少思,此脾胃受傷,屬病氣有餘,元氣不足,用當歸散調和之(立齋專重脾胃,故其言如此,然亦一偏之見。但攻削之藥,不得其竅,反致傷氣,以致不救,故不如善守之為愈矣)。若痛而喜手按腹,形體倦怠,飲食少思,此形氣病氣俱不足,用六君、炮薑、芎、歸純補之;若痛而大便不實,飲食難化,此脾腎虛寒,用六君、炮薑、肉果溫補之;若痛而作嘔少食,此脾胃虛弱,用六君、炮薑、藿香;若痛而嘔吐不食泄瀉,用六君、薑、桂;若兼手足逆冷自汗,更加附子,此證多有因攻伐而致者。

白話文:

薛氏說:前述證候,若是鬱結傷脾,則使用加味歸脾湯;若是恚怒傷肝,則使用加味逍遙散;若是產後惡露,則使用失笑散;若是肝脾虛損,則使用六君子湯,再加柴胡,以補元氣為主;胃氣虛弱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茯苓、半夏為主。一般來說,腹中作痛,害怕按壓的,是內有瘀血。如果形體如常,屬於病氣、元氣都很強盛的,則使用桃仁承氣湯直接瀉下;如果疼痛,而且四肢倦怠,飲食少思,則是脾胃受傷,屬於病氣有餘,元氣不足的,則使用當歸散調和。薛立齋特別重視脾胃,所以他的話是這樣說的,但這也是一種偏見。如果使用攻削的藥物,不得其法,反而會損傷正氣,以至於無法挽救,所以還不如好地保護正氣為好。如果疼痛,而且喜歡用手按壓腹部,形體倦怠,飲食少思,則是形氣、病氣都很不足的,則使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川芎、當歸來純補;如果疼痛,而且大便不實,飲食難以消化,則是脾腎虛寒的,則使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肉果來溫補;如果疼痛,而且嘔吐、飲食減少,則是脾胃虛弱的,則使用六君子湯、炮薑、藿香;如果疼痛,而且嘔吐、不食、泄瀉,則使用六君子湯、生薑、桂枝;如果還兼有手足逆冷、自汗的,則再加附子,這個證候多是因攻伐而造成的。

5. 論痃癖

大全,云:痃者,在腹內近臍左右,各有一條筋脈急痛,大者如臂,次者如指,因氣而成,如弦之狀,名曰痃也。癖者,為僻側在兩肋之間,有時而痛,故曰癖也。二者皆陰陽不和,經絡痞隔,飲食停滯,不得宣流,邪冷之氣,搏結不散,得冷則發作疼痛。夫痃癖癥瘕血氣塊硬,發作則痛,甚則欲死,究而言之,皆血之所為。僕嘗治一婦人,血氣刺痛,極不可忍,甚而死一二日方省,醫巫並治,數年不愈,僕以蔥白散烏雞丸遂安。又嘗治一婦人,血氣作楚,如一小盤樣,走注刺痛,要一人扶定,方少止,亦用此二藥而愈。尋常小小血氣,用此二藥,亦有奇效,故錄於後。

白話文:

《大全》說,痃,是指在肚臍左右附近,各有一條筋脈急痛,大的像胳膊,小的像手指,因氣而形成,像弦的形狀,就叫痃。癖,是指在左右肋骨之間,有時會疼痛,所以叫癖。這兩種病,都是由於陰陽不調和,經絡不通暢,飲食停滯,無法流通,寒邪之氣,凝結不散,遇冷就會發作疼痛。痃癖癥瘕血氣塊硬,發作起來就會疼痛,嚴重時甚至會想要死,究其原因,都是血造成的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婦人,她的血氣刺痛,極其難忍,甚至疼痛一二天才緩解,多次求醫,幾年都不見好轉,我用蔥白散和烏雞丸讓她痊癒了。我又曾經治療過一個婦人,她的血氣作祟,像一個小盤子一樣,到處遊走刺痛,必須有一個人扶著才能稍微止痛,我也用這兩種藥讓她痊癒了。平常的小小血氣,用這兩種藥,也有奇效,所以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