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0)

1. 論氣陷血脫法當升舉

東垣,云:一婦人經候黑血,凝結成塊,左廂有血瘕,水瀉不止,穀食有時化,有時不化,至今歲四月,血塊暴下,並水注俱作,是前後二陰有形之血脫竭於下;既久,經候尤不調,水瀉日見三兩行,食罷心煩不快,飲食減少,甚至瘦弱。東垣先生曰:夫聖人治病,必本四時升降沉浮之理,權變之宜。若不本四時,以順為逆,非其治也。且治之大法,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,無盛盛,無虛虛,遺人夭殃;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故聖人云:陽盛陰虛,下之則愈,汗之則死;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(陽盛是言陽邪盛於內,故可下;陰盛是言寒邪盛於外,故可汗)。大抵聖人立法,各自有義。且如升陽或發散之劑,是助春夏之陽氣,令其上升,乃瀉秋冬收藏殞殺寒冰之氣,此病是也,當用此法治之,乃升降浮沉之至理也。夫天地之氣,以升降浮沉,乃從四時,如治病逆之,則殺人矣。故經云:順天者昌,逆天者亡,可不畏哉。夫人之身,亦有天地四時之氣,不可止認在外,人體亦同天地也。今經漏不止,是前陰之氣血已下脫矣;水瀉數年不愈,是後陰之氣血,又下陷矣。後陰者,主有形之物也,前陰者,精氣之門戶,俱下竭,是病人周身之氣,常行秋冬之令。陰主殺,此等收藏之病是也。陽生陰長,春夏是也。在人身之中,令氣升浮者,穀氣上行是也,既病則周身血氣,皆不生長,穀氣又不升,其肌肉消少,是兩儀之氣,俱將絕矣。既下元二陰俱脫,血氣消竭,假令當日元是熱證,今下焦久脫,已化為寒矣。此病久沉久降,寒濕大勝,當急救之,瀉寒以熱,降濕以燥,大升大舉,以助生長,補養氣血,不致偏竭。聖人立治之法,既濕氣大勝,以所勝治之,助甲(甲膽也),風木上升是也。故經云:風勝濕(風勝濕,正是舉下陷之氣,今人以為風來則干之意,非也),是以所勝平之也。當先調和胃氣,次用白朮之類,以燥其濕,而滋元氣,如其不止,後用風藥以勝濕,此之謂也。此便是大舉大升,以助春夏二濕久陷下之至治也。又一本云:此病次用四物,隨濕證加減。

白話文:

東垣先生說,有一位婦人經期來時排出黑色的血,而且凝結成塊,左邊腹部有血塊腫塊,腹瀉不止,吃下的食物有時可以消化,有時無法消化。到了今年四月,血塊突然大量排出,同時腹瀉也加劇。這表示前後陰道的有形之血都已經耗盡。因為時間很久了,經期更加不規律,腹瀉每天發生三、四次,吃完飯後心煩不舒服,食慾減少,甚至身體變得瘦弱。

東垣先生說:聖人治療疾病,必定依循四時的升降沉浮的道理,並加以權衡變通。如果不依照四時的規律,順應變為違逆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而且治療的大原則,必須先考慮到歲氣,不違背自然的和諧,不讓盛的更盛,不讓虛的更虛,避免導致人夭折;不引入邪氣,不丟失正氣,這樣才能使人長壽。所以聖人說: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,可以用瀉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死亡;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瀉的方法就會死亡(這裡說的陽盛是指陽邪在體內盛,所以可以用瀉法;陰盛是指寒邪在體外盛,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法)。大抵來說,聖人設立的治療方法,都有各自的道理。

例如使用升陽或發散的藥劑,是為了幫助春夏的陽氣上升,並且排除秋冬收藏、消殺的寒冷之氣,這個病就是這種情況,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,這就是升降浮沉的最高道理。天地的氣,是依循升降浮沉,配合四時的變化,如果治療疾病違背這個原則,就會害死人。所以經典上說:順應天道的就會昌盛,違背天道的就會滅亡,能不讓人感到畏懼嗎?人的身體,也有天地四時的氣,不能只看到外在,人體也和天地相同。現在經血不停地流,表示前陰的氣血已經向下耗竭;腹瀉數年不好,表示後陰的氣血,也向下陷落了。後陰主有形的物質,前陰是精氣的門戶,都向下耗竭,表示病人全身的氣,常常在運行秋冬的規律。陰主收藏,這種屬於收藏的疾病就是這樣。陽生陰長,就是春夏的規律。在人體中,使氣上升的,是穀氣向上運行,如果生病了,全身的血氣都不生長,穀氣也不上升,肌肉就會消瘦,這表示陰陽二氣,都將要耗盡了。既然下元二陰都耗盡,血氣也消竭,就算病人原本是熱證,現在下焦長時間耗竭,也已經轉變為寒證了。這種病是時間久了,一直沉降,寒濕的程度非常嚴重,應當趕快救治,用熱藥來瀉寒,用燥藥來去除濕氣,大幅度地升提,來幫助生長,補養氣血,避免氣血過度耗竭。

聖人設立治療方法,因為濕氣非常嚴重,就用能夠克制濕氣的藥物來治療,幫助膽氣上升,就像風木上升一樣。所以經典上說:風可以克制濕(這裡說的風勝濕,正是要升舉下陷的氣,現在的人以為風來就會吹乾,並不是這個意思),這是用所勝的藥物來平定濕氣。應當先調和胃氣,再用白朮之類的藥,來燥濕氣,並且滋養元氣,如果還沒有止住,之後用風藥來克制濕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就是大幅度地升舉,來幫助春夏,治療這種濕氣久陷的病。另外一本書上說:這個病接著可以用四物湯,隨著濕證的輕重,來加以調整。

2. 論血瘀腹痛法當收止

戴氏,曰:血大至,曰崩中,或清或濁,或純下瘀血成腐,勢不可止,證狀非一,所感亦異,甚則頭目昏暈,四肢厥冷,並宜膠艾湯、咽震靈丹(震靈丹能止能行,非元禮不能道不能用),佐以三灰散,或以童子小便煎理中湯,或以沉香降氣湯加入百草霜,米飲調下。血崩甚而腹痛,人多疑惡血未盡(有此特見),又見血色瘀黑,愈信惡血之說,不敢止截。大凡血之為患,欲出未出之際,停在腹中,即成瘀色,難盡以瘀為惡(妙論),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?若必待見瘀血之後截之,恐並與人無之矣。此腹痛更有說瘀而腹痛,血通而痛止,崩而腹痛,血住則痛止,宜芎歸湯加乾薑、熟附一錢(非久崩氣脫者,不可用),止其血,而痛自止(以下皆止澀之法,而蟹殼、黃麻又有破血之能),仍以刺花繡拭黑片,燒灰研末,米飲調下。一方以毛蟹殼燒存性,米飲下。亦有以早黃麻根,燒灰為末,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戴氏說:出血量大到像崩漏一樣,有時流出清澈的液體,有時是混濁的,有時則是純粹的瘀血,甚至像腐敗的樣子,這種情況難以停止,症狀不只一種,感受也因人而異。嚴重的話,會頭暈眼花、四肢冰冷,這時應該用膠艾湯、震靈丹(震靈丹能止血也能活血,不是醫術高超的人無法理解和運用),再輔助三灰散,或者用童子小便煎煮理中湯,或者用沉香降氣湯加入百草霜,用米湯調和服用。

出血量大到造成腹痛,很多人認為是惡血還沒排乾淨(這是他們獨特的見解),又看到血色瘀黑,更加相信是惡血的說法,不敢立即止血。一般來說,血有問題,在想出來還沒出來的時候,停留在腹中,就會變成瘀血的顏色,不能完全把瘀血當成惡血來看(這是很精妙的論點),又怎麼知道瘀血不是因為虛寒造成的呢?如果一定要等到看到瘀血才止血,恐怕會來不及救人了。

這種腹痛還有另一種說法,因為瘀血而腹痛,血流通暢了就不痛了;崩漏導致腹痛,血止住了就不痛了。應該用芎歸湯加上乾薑、熟附子一錢(不是長期崩漏導致氣虛脫的人,不能用),止住血,疼痛自然就停止了(以下都是止血澀血的方法,但蟹殼、黃麻又有破血的功效)。可以用刺花繡(一種藥材)的黑色部分,燒成灰研成末,用米湯調和服用。還有一個方子是用毛蟹殼燒到變成灰,用米湯送服。也有人用早黃麻的根,燒成灰研成末,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