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論血崩因虛熱

方氏,曰:血屬陰也,靜則循經榮內,動則錯經妄行。蓋人之七情過極,則動五志之火。五志之火亢甚,則經血暴下;失期而來,久而不止,謂之崩中,如風動木搖,火燃水沸類也。治崩次第,初用止血以塞其流,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,末用補血以還其舊(愚謂止澀之中,須寓清涼,而清涼之中,又須破瘀解結,至於補血還舊,又須調脾。其間兼證,或有不同,又當得其所以而處治焉,似難盡一也)。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,則滔天之勢不能遏;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,則孤孑之陽無以立(開口便得經旨,自是不凡),故本末勿遺,前後不紊,方可言治也。

張子和,云:孟官人母五十餘,血崩一載,僉用澤蘭丸、黑神散、保安丸、白薇散,補之不效。戴人見之曰:天癸已盡,本不當下血,蓋血得熱而流散,非寒也。夫女子血崩,多因大悲哭,悲甚則肺葉布,心系為之急,血不禁而下崩。《內經》曰:陰虛陽搏謂之崩。陰脈不足,陽脈有餘,數則內崩,血乃下流,舉世以虛損治之,莫有知其非者。可服大劑,大劑者,黃連解毒湯是也(此大寒之劑,非實熱症不可,非前藥之誤不可)。次以香附二兩炒,白芍藥二兩焙,當歸二兩焙,三味同為細末,水調下,又服檳榔丸,不旬日而安。

西園公治一婦人,年六十二歲,血崩不止,投黃連解毒湯四帖,後服涼膈散合四物湯六帖即愈(即陰虛陽搏之治)。此婦因悲哀太過,則心悶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熱氣在中,血走而崩,故效。

薛氏,曰:一婦人年將七十,素有肝脾之證(所見證俱屬肝脾,宜審之),每作則飲食(脾)不進,或胸膈(肝)不利,或中脘作痛(胃),或大便(脾)作瀉,或小便(肝)不利,余用逍遙散加山梔、茯神、遠志(以脾症而用茯神、遠志,何也?豈所謂補脾不愈,而當補心歟!若然則棗仁亦不可少)、木香而愈。後憂女孀居,不時吐紫血,其病每作,先倦怠(脾)而後發熱(肝),經曰:積憂傷肺,積思傷脾。肺布葉舉,是令子母俱病,不能攝血歸經而致前證,遂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、吳茱萸二分頓愈(此左金丸法)。復因怒,吐赤血甚多,躁渴垂死,此血脫也,法當補氣。乃用人參一兩,芩、朮、當歸各三錢,陳皮、炮黑乾薑各二錢,炙草、木香各一錢,一劑頓止。

一婦人年六十四,久鬱怒,頭痛寒熱,春間乳內作痛,服流氣飲之類益甚,不時有血如經行,又大驚恐,飲食不進,夜寐不寧,乳腫及兩脅焮痛如炙,午後色赤。余以為肝脾鬱火血燥,先以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,山梔一錢半,二劑腫痛頓退,又二劑而全消(方證合宜,而以四劑全消,恐無是速),再用歸脾加炒黑梔、貝母,諸證悉愈。

白話文:

方先生說:血屬於陰,平靜時會循著經絡滋養身體內部,一旦躁動就會錯亂經脈亂跑。一般來說,人的七情過度,就會引動五臟的火氣。五臟的火氣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經血大量崩漏;經期紊亂,且流血不止,這就叫做崩漏,就像風吹動樹木搖晃,火燃燒使水沸騰一樣。治療崩漏的順序,首先要用止血的方法來阻止血流,接著用清熱涼血的方法來清除病源,最後用補血的方法來恢復原狀(我認為在止血時,必須同時考慮清涼降火,而在清涼降火時,又必須考慮活血化瘀,至於補血恢復原狀,又必須調理脾胃。其中兼雜的症狀,可能各有不同,又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,這點很難用一種方法來概括)。如果只止血而不清除病源,就像滔天洪水無法阻擋;如果只清除病源而不恢復元氣,就如同孤立的陽氣無法存在(一開口就點明了醫理精髓,確實不平凡),所以治療時本末都要兼顧,先後順序不能亂,這樣才可以說是治療。

張子和說:有個孟姓官員的母親五十多歲,血崩了一年,大家都用澤蘭丸、黑神散、保安丸、白薇散等補益藥物,但都沒有效果。戴人看到後說:她的天癸已經耗盡,本不應該出血,這病是血受熱後散亂流失所致,不是因為虛寒。婦女血崩,大多是因為大悲哭泣,過度悲傷會導致肺葉擴張,心脈也會因此而緊張,血不能控制而下洩。 《內經》說:陰虛陽亢叫做崩。陰脈不足,陽脈有餘,數脈則會內出血,血向下流,世上的人都用虛損的方法來治療,沒有人知道這是錯的。應該服用大劑量的清熱藥,大劑量的清熱藥就是黃連解毒湯(這種藥是大寒之藥,如果不是真正的實熱症,不能使用,這才說明之前的藥用錯了)。接著用香附二兩炒過,白芍藥二兩焙過,當歸二兩焙過,三味藥一起磨成細粉,用水調服,又服用檳榔丸,不到十天病就好了。

西園公治療一位六十二歲的婦人,血崩不止,給她服用黃連解毒湯四帖,之後又服用涼膈散合四物湯六帖,病就好了(這就是陰虛陽亢的治療方法)。這位婦人因為過度悲傷,導致心胸鬱悶、急躁,肺葉擴張,使得上焦不通,熱氣在體內聚集,血就亂跑而導致血崩,所以藥才有效。

薛先生說:有個婦人快七十歲了,一直有肝脾方面的問題(所見的症狀都屬於肝脾,應該仔細診斷),每次發病都會出現飲食不佳(脾)、胸膈不適(肝)、中脘疼痛(胃)、大便腹瀉(脾)、小便不利(肝)等症狀,我用逍遙散加山梔、茯神、遠志(因為是脾的毛病,卻用茯神、遠志,這是為什麼呢?難道是所謂的補脾無效,應該補心嗎!如果是這樣,那麼棗仁也不可少)和木香來治療就好了。後來,因為擔心女兒守寡,時不時吐出紫色的血,每次發病,都是先感到疲倦(脾)然後發熱(肝)。《經書》說:過度憂愁會傷肺,過度思慮會傷脾。肺葉擴張,這使得母子都生病,不能使血歸於正常經脈而導致之前的症狀,於是就用之前的藥,加上炒黑的黃連三分、吳茱萸二分,一下子就好了(這是左金丸的用法)。後來又因為發怒,吐出很多紅色的血,煩躁口渴,病情危急,這是血脫的症狀,應該用補氣的方法來治療。於是就用人參一兩,黃芩、白朮、當歸各三錢,陳皮、炮黑的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、木香各一錢,一劑藥就止住了。

有個婦人六十四歲,長期鬱悶,容易發怒,經常頭痛發冷發熱,春天的時候乳房內疼痛,服用了疏肝理氣的藥,病情反而加重,不時像來月經一樣出血,又受到驚嚇,飲食不進,晚上睡不安穩,乳房腫脹,兩脅也發熱疼痛,午後發紅。我認為這是肝脾鬱火血燥,先用逍遙散加上酒炒黑的龍膽草一錢,山梔一錢半,兩劑藥腫痛就立刻消退,再服兩劑病就全好了(藥方和症狀很對,但是用四劑就完全好了,恐怕沒有這麼快),再用歸脾湯加上炒黑的梔子、貝母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