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7)

1. 血崩門

2. 論崩中由傷損衝任

良方,論曰:婦人崩中,由臟腑傷損衝任,血氣俱虛故也。衝任為經脈之海,血氣之行,外循經絡,內榮臟腑,若無傷損,則陰陽和平,而氣血調適;若勞動過多,致臟腑俱虛,而衝任之氣亦虛,不能約制其經血,故忽然暴下。或由陰陽相搏,為熱所乘,攻傷衝任,血得熱則流散,甚者至於昏悶。其脈數疾,小為順,洪大為逆,大法當調補脾胃為主。(據言氣虛不能約制,則宜補氣,其為熱所乘者,則宜涼血,不當混言調脾胃為主。觀東垣法,便得其竅)

白話文:

好的,以下為

婦女的崩漏,是因為內臟受損,衝脈和任脈也受到傷害,導致氣血都虛弱的緣故。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海洋,氣血運行的通道,對外運行於經絡,對內滋養臟腑。如果沒有損傷,陰陽就會平衡,氣血就會調和。如果過度勞累,導致內臟都虛弱,衝脈和任脈的氣也虛弱,無法約束經血,就會突然大量出血。或者因為陰陽相互搏鬥,被熱邪侵襲,攻擊損傷衝脈和任脈,血液遇到熱就會散亂流失,嚴重的話甚至會昏迷。脈象如果是數而且快,就表示情況還算好,如果是洪大就表示情況不好。治療的大方向應該以調理和補養脾胃為主。(但有人認為,如果是氣虛不能約束經血,就應該補氣;如果是被熱邪侵襲,就應該涼血,不應該一概而論都以調理脾胃為主。看看李東垣的治法,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。)

3. 論血崩因虛熱

東垣,曰:陰虛陽搏謂之崩。婦人脾胃虛損,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(陰虛陽搏,是陰中有火也,故以尺脈為診),或沉弦而洪大有力,寸關脈亦然,皆由脾胃有虧,下陷於腎,與相火相合,濕熱下迫(此言脾氣下陷為熱,宜用升補瀉火),經漏不止,其色紫黑,如夏月腐肉之臭。中有白帶者,脈必弦細,寒作於中(東垣以白帶為寒,脈以弦細為診,固是,而後人率以為濕熱,須辯之);有赤帶者,其脈洪數,病熱明矣,必腰痛,或臍下痛。臨經欲行,而先發寒熱往來,兩脅急縮,兼脾胃證出見,或四肢困熱,心煩悶不得眠臥,心下急(此雖點出脾胃症,而煩心、心下急,又有虛火矣),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,可一服而愈。或先貴而後賤,或先富而後貧,病名脫營者,心氣不足,其火大熾,旺於血脈之中,又致脾胃飲食失節,火乘其中,形質肌肉,顏似不病者,此心病也(心主以營,故曰心病),不形於脈,故脾胃飲食不調,其證顯矣,而經水不時而下,或適來適斷,暴下不止,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論,令懼死而心不動,以大補氣血之藥,補養脾胃,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,補陰瀉陽,經自止矣。《痿論》云: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,則陽氣內動(陽氣內動,便是胞絡中有火)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,故《本病》曰:大經空虛,發則肌痹,傳為脈痿,此之謂也。

薛氏,曰: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。又云:陽絡傷,血外溢,陰絡傷,血內溢。又云:脾統血。肝藏血,其為患,因脾胃虛損,不能攝血歸源,或因肝經有熱,血得熱而下行;或因肝經有風(何以知肝經有風),血得風而妄行;或因怒動肝火,血熱而沸騰;或因脾經鬱熱,血傷而不歸經;或因悲哀太過,胞絡傷而下崩。治療之法,脾胃虛弱者,六君子湯加當歸、川芎、柴胡;脾胃虛陷者,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、山梔;肝經血熱者,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、蒼朮;肝經風熱者,加味逍遙散,或小柴胡湯加山梔、芍藥、牡丹皮;若怒動肝火,亦用前藥;脾經鬱火者,歸脾湯加山梔、柴胡、牡丹皮;哀傷胞絡者,四君子湯加柴胡、升麻、山梔。故東垣、丹溪諸先生云:凡下血證,須用四君子以收功,斯言厥有旨哉(薛氏所論凡七條,而脾胃三條,肝經三條,胞絡一條,皆不捨柴胡及梔、芍、丹皮者,以厥陰手足二經為多血藏血之所,血為熱迫,則不能從陽亟起,故以引起肝氣,而梔、芍等收陰抑陽也,如東垣升陽舉經之意,尤得其妙。所定脾胃方藥,必是久病,又顯出脾胃證者宜之。蓋立齋先生治久病者多,故其立言如此,且謂四君為血證收功須用,則非初治之法可知,立齋一生得力處在此)。若大去血後,毋以脈診,當急用獨參湯救之。其發熱潮熱,咳嗽脈數,乃是元氣虛弱,假熱之脈也,尤當用人參之類。此等證候,無不由脾胃先損而患,故脈洪大。察其中有胃氣,受補則可救。設用寒涼之藥,復傷脾胃生氣,反不能攝血歸源,是速其危也。

白話文:

論血崩因虛熱

東垣說:陰虛陽氣過盛就叫做血崩。婦女因為脾胃虛弱受損,導致命門的脈象呈現沉細且跳動快速(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體內有虛火,所以要從尺脈來診斷),或者脈象沉弦而且洪大有力,寸關脈也是這樣,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機下陷到腎臟,與相火結合,濕熱之氣向下迫使(這說明脾氣下陷會生熱,應該用升舉脾氣、補氣瀉火的方法)。導致經血不止,顏色紫黑,像夏天腐爛肉的臭味。如果同時有白帶,脈象一定細弦,這是體內有寒氣的表現(東垣認為白帶是寒症,脈象細弦是診斷依據,這點是對的,但是後人大多認為是濕熱引起的,需要仔細分辨);如果同時有赤帶,脈象一定洪大且跳動快速,這明顯是體內有熱的表現,一定會腰痛,或者肚臍下方疼痛。月經要來之前,先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兩脅緊縮,同時出現脾胃虛弱的症狀,或者四肢困倦發熱,心煩意亂難以入睡,胸口悶痛(雖然點出了脾胃虛弱的症狀,但是心煩、胸口悶痛,說明還有虛火),應該大補脾胃,調和氣血的升降,服用一次藥就可以痊癒。有些人先富貴後貧賤,或者先富裕後貧窮,導致「脫營」這種疾病,這是心氣不足,體內的火氣過於旺盛,在血液中燃燒,又因為脾胃飲食不節制,火邪侵入,形體肌肉看起來沒有病,但其實是心病(心主掌管營血,所以說是心病),這種病不顯現在脈象上,因此脾胃飲食不調的症狀就非常明顯,經血會不按時而來,或者時來時斷,一旦來就暴下不止。治療時,應該先用嚴重的話來勸告病人,讓她害怕死亡而心神安定,然後用大補氣血的藥物,補養脾胃,稍微加入鎮靜心火的藥物來治療心病,補陰瀉陽,月經自然就會停止。《痿論》中說:過度悲傷會導致胞絡(子宮相關的經絡)斷絕,胞絡斷絕,陽氣就會在體內躁動(陽氣內動,就是胞絡中有火),發病時會引起心下血崩,小便頻數,尿血。所以《本病》中說:大經脈空虛,發病時會導致肌肉麻痹,進一步發展會變成脈痿,就是這個意思。

薛氏說:醫經中說陰虛陽氣過盛叫做血崩。還說:陽絡受傷,血就會流到體外;陰絡受傷,血就會流到體內。又說:脾主管血液的運行,肝臟儲藏血液。這種疾病的原因,是因為脾胃虛弱受損,不能將血收歸於血脈,或者因為肝經有熱,血遇到熱就會向下流;或者因為肝經有風(怎麼知道肝經有風?),血遇到風就會妄行;或者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,血受熱而沸騰;或者因為脾經有鬱熱,血受傷而不回到經脈;或者因為過度悲傷,導致胞絡受損而血崩。治療的方法:脾胃虛弱的,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、川芎、柴胡;脾胃氣虛下陷的,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的芍藥、山梔子;肝經有血熱的,用四物湯加上柴胡、山梔子、蒼朮;肝經有風熱的,用加味逍遙散,或者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、芍藥、牡丹皮;如果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,也用前面的藥;脾經有鬱熱的,用歸脾湯加上山梔子、柴胡、牡丹皮;因為悲傷導致胞絡受損的,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、升麻、山梔子。所以東垣、丹溪等前輩都說:凡是下血的疾病,都要用四君子湯來收功,這句話很有道理(薛氏論述了七條病因,其中脾胃有三條,肝經有三條,胞絡有一條,都離不開柴胡以及梔子、芍藥、牡丹皮這些藥,因為厥陰肝經是血脈豐富的地方,血受到熱的迫使,就不能向上升發,所以要用柴胡來引動肝氣,而用梔子、芍藥等藥來收陰抑制陽氣,就如同東垣升陽舉經的用意,更加精妙。所制定的脾胃方藥,必定是久病,而且有明顯脾胃虛弱的症狀的才能使用。因為立齋先生治療久病的經驗比較多,所以他的論述是這樣,而且認為四君子湯是治療血證的收功之藥,可見不是初期的治療方法,立齋先生一生的心得就在這裡)。如果在大量出血後,就不要再去把脈診斷了,應該馬上用獨參湯來急救。如果發熱、潮熱、咳嗽、脈搏跳動快速,這都是元氣虛弱,虛熱的假象,尤其應該用人參之類的藥。這些症狀,都是因為脾胃先受損而導致的,所以脈象洪大。觀察病人是否有胃氣,如果有胃氣,接受補養就可以救治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會傷害脾胃的生機,不能將血收歸於經脈,是加速病情的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