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3)

1. 呃逆

大全,云:夫五臟六腑俱稟氣於胃,而肺為主氣之總司,若產後致傷氣血,則臟腑氣損,而風冷搏之,肺因氣逆而上則呃逆矣。又脾虛氣冷,胃中伏寒,因食熱物、冷熱相擊,氣厥而不順,則呃逆也(言聚冷內因也,然又有痰熱虛呃之不同,並宜詳辨)。脾者主中焦,為三焦之關,五臟之倉廩,貯積水穀,若陰陽氣虛,使榮衛氣厥逆,則致生斯病也。經云:呃噫者,胃寒所生。服藥無效者,灸期門(期門在乳下)三壯必愈。期門穴乃胃之大絡。

薛氏,曰:前證屬胃氣虛寒之惡候,如用後方未應,急投參附湯,亦有復生者。

丁香散,治產後心煩,咳噫不止。

丁香,白豆蔻(各半兩),伏龍肝(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煎桃仁吳茱萸湯調下,如人行五里再服。(此治咳逆也,而何又有心煩焉,閱此方咳逆是虛寒氣滯,心煩是敗血瘀留,不然何以用桃仁同吳萸為湯也,當識之)

薑桂散,治產後咳逆,三日不止欲死。

肉桂(五錢),薑汁(三合)

上銼,同煎,服三合,以大火炙手,摩令背熱,時時塗藥汁盡,妙。(此治寒自背入而咳逆也,摩背法極妙,其曰時時塗藥汁盡,則既服之外,又以藥塗手摩之也)

羌活散,治呃逆。

羌活,附子(炮),茴香(炒,各半兩),木香,白姜(炮,各二錢半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鹽一捻,煎十數沸,熱服,一服止。(治下元虛;中氣弱,而又為外感寒邪者設也,妙在用鹽)

一方,治產後呃逆。

乾柿一個切碎,以水一盞煎六分,熱呷。(吃逆症俱用柿蒂,而此用乾柿,意自有別)

一方,治產後呃逆三五日不止。

陳壁窠三五個,水煎呷,瘥。(即蜂子窠,壁窠土蜂窠也)

補遺,治產後呃逆,橘皮湯及大小橘皮湯皆效。

上諸方當審寒熱虛實用之,如寒者宜丁香、薑、桂,熱者宜乾柿、竹茹,實者宜香附、橘皮,虛者宜人參,甚則附子佐之,誤施則噬臍之悔,慎之。

白話文:

呃逆,指的是打嗝。

《大全》中說:五臟六腑的氣都來自於胃,而肺是主導全身氣的總樞紐。如果產後因為氣血損傷,導致臟腑氣虛,又受到風寒侵襲,肺氣因為上逆就會引起打嗝。另外,脾虛氣冷,胃裡潛伏寒氣,又吃了熱的東西,冷熱相激,導致氣機紊亂不順,也會引起打嗝(這是說由寒氣引起的內在原因。但打嗝也有痰熱或虛弱等不同情況,需要仔細辨別)。脾是中焦的樞紐,是三焦的關卡,也是五臟的倉庫,儲存水穀。如果陰陽氣虛,導致營衛之氣逆亂,也會產生這種病症。《經》裡說:「打嗝是胃寒引起的。」吃藥無效的,可以艾灸期門穴(在乳房下方),灸三次必定會好。期門穴是胃的大絡脈。

薛氏說:前面說的打嗝是胃氣虛寒的嚴重徵兆,如果用了後面的方子還沒好轉,要趕快用參附湯,有時也能救活。

丁香散,治療產後心煩、咳嗽打嗝不止。

配方是:丁香、白豆蔻(各半兩)、伏龍肝(一兩)。

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桃仁吳茱萸湯調服,就像人走了五里路後再服用一次。(這個方子明明是治療咳嗽打嗝,為什麼又提到心煩呢?仔細分析,這個方子的咳嗽打嗝是虛寒氣滯造成的,心煩是產後惡露瘀滯引起的。不然為什麼要用桃仁和吳茱萸煮湯呢?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。)

薑桂散,治療產後咳嗽打嗝,三天不止快要死的人。

配方是:肉桂(五錢)、薑汁(三合)。

將藥材切碎一起煎煮,服用三合,同時用大火烘烤手掌,摩擦背部使背部發熱,再將藥汁時時塗在手上摩擦,直到藥汁用完,效果很好。(這個方子是治療寒氣從背部侵入導致咳嗽打嗝。摩擦背部的方法極好,它說時時塗抹藥汁,說明除了內服,還要將藥汁塗在手上摩擦。)

羌活散,治療打嗝。

配方是:羌活、炮附子、炒茴香(各半兩)、木香、炮白姜(各二錢半)。

將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盞,加一小撮鹽,煎煮十幾次沸騰,趁熱服用,一服藥就能止住。(這個方子是針對下元虛弱、中氣虛弱,又感受外來寒邪的人設計的。妙在於用了鹽。)

一個方子,治療產後打嗝。

將一個乾柿子切碎,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,趁熱喝。(一般打嗝都用柿蒂,這裡卻用乾柿子,用意不同。)

一個方子,治療產後打嗝三五天不止。

用三五個陳舊的蜂子窩,用水煎服,就會痊癒。(也就是馬蜂窩。)

《補遺》中說,治療產後打嗝,用橘皮湯和大小橘皮湯都有效。

以上這些方子,要仔細辨別寒熱虛實來使用。如果是寒症,宜用丁香、薑、桂;如果是熱症,宜用乾柿、竹茹;如果是實證,宜用香附、橘皮;如果是虛症,宜用人參,嚴重時要用附子輔助。如果用錯了,就會後悔莫及,要謹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