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10)
卷之十三 (10)
1. 浮腫
肉桂(去皮),川芎,大黃(酒蒸),檳榔,木香(各半兩),羌活,郁李仁(去皮,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。食後溫湯下。山嵐瘴地最宜服,量虛實加減。如浮腫,又頭痛昏冒,加羌活川芎,謂風多也,如只浮腫,止用本方。
加味吳茱萸湯,治婦人臟氣本虛,宿挾風冷,胸膈滿痛,腹脅絞刺,嘔吐噁心,飲食減少,身面虛浮,惡寒戰慄,或泄瀉不止,少氣羸困,及因生產臟氣暴虛,邪冷內勝,宿疾轉增。(此治風寒之劑。本虛便是寒氣,故用溫劑)
吳茱萸(一兩半),乾薑,桂心,防風,細辛,當歸,牡丹皮,赤茯苓,半夏,桔梗,麥門冬,甘草(各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煎,食前熱服。
加味八物湯,治產後遍身浮腫,氣急潮熱。
人參,白茯苓,熟地黃,小茴香(各三錢),白朮,川芎(各四錢),當歸,白芍,香附子(各五錢),柴胡,黃芩,甘草(各一錢)
上銼散,分作六七服,每服加生薑三片,水煎,空心熱服,盡此藥,方服調經丸。若肚痛,加玄胡索、乾漆、枳殼各三錢;若嘔吐噁心,加良薑、砂仁各二錢;若手足麻痹,加肉桂一錢半;若咳嗽,加五味子、款冬花、杏仁。
加減金匱腎氣丸,治肺腎虛,腰重腳腫,小便不利,或肚腹腫脹,四肢浮腫,或喘急痰盛,已成蠱證,其效如神,此證多因脾胃虛弱,治失其宜,元氣復傷而變證者,非此藥不能救。(夫土為防水之堤,腎為置水之器,腎為胃之關,而開竅於二陰,土惡濕,腎惡燥,而命門之氣藏於腎,為生土之母,主化津液以利膀胱,故腎氣盛則土旺而水有所堤,自無泛溢之患,若火衰則氣不化而水溢,溢則濕土卑濫而妄行矣,故有水脹之病。此方既能益火以生土,又能化氣以利水,此其所以為治腫之聖藥也,若於熱脹,又非所宜)
熟地黃(四兩,酒拌,搗膏),白茯苓(三兩),山藥,山茱萸,澤瀉,牡丹皮,牛膝,車前子官桂(各一兩),附子(半兩)
上為末,和地黃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白話文:
[浮腫]
將肉桂(去除外皮)、川芎、大黃(用酒蒸過)、檳榔、木香(各取一半兩),羌活、郁李仁(去除外皮,各取一兩)研磨成粉末。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將這些粉末揉搓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十五顆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這種藥方特別適合在山區潮濕瘴氣重的地方服用,可以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來增減藥量。如果出現浮腫,同時伴有頭痛昏迷等症狀,這表示風邪較重,可以增加羌活和川芎。如果只有浮腫,則只需使用原本的藥方即可。
加味吳茱萸湯
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婦女體質虛弱,本身就帶有風寒,導致胸膈脹滿疼痛、腹部絞痛、噁心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身體和臉部虛浮腫脹、怕冷發抖,或者腹瀉不止、氣虛無力,以及因為生產造成體質過於虛弱,寒邪入侵,導致舊病復發加重。(這個藥方是治療風寒的。體質虛弱屬於寒氣,所以要用溫熱的藥物)
使用吳茱萸(一兩半)、乾薑、桂心、防風、細辛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赤茯苓、半夏、桔梗、麥門冬、甘草(各取一半兩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煎煮後,飯前趁熱服用。
加味八物湯
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婦女產後全身浮腫、呼吸急促、發熱潮紅的症狀。
使用人參、白茯苓、熟地黃、小茴香(各取三錢)、白朮、川芎(各取四錢)、當歸、白芍、香附子(各取五錢)、柴胡、黃芩、甘草(各取一錢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合,分成六到七份,每次取一份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,空腹趁熱服用。服用完這些藥後,再服用調經丸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入玄胡索、乾漆、枳殼各三錢;如果噁心嘔吐,可以加入良薑、砂仁各二錢;如果手腳麻木,可以加入肉桂一錢半;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款冬花、杏仁。
加減金匱腎氣丸
這個藥方用於治療肺腎虛弱,導致腰部沉重、腳部浮腫、小便不暢,或者腹部腫脹、四肢浮腫,或者出現喘氣急促、痰多等症狀,甚至已經形成蠱證(一種嚴重疾病)。這個藥方的療效非常好。這種疾病多是因為脾胃虛弱,治療不當,導致元氣受損而引起的。非此藥不能治癒。(脾胃像堤壩一樣可以防止水患,腎臟則像儲水的容器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並通過二陰排泄水分。脾胃怕潮濕,腎臟怕乾燥,而命門之氣藏於腎中,是脾胃的母親,負責將津液轉化為小便,以利膀胱。所以腎氣旺盛,脾胃功能就好,水就不會泛濫成災。如果腎火衰弱,氣化功能不足,水就會溢出,導致脾胃潮濕,水液妄行,從而形成水腫的病症。這個藥方既可以補益腎火以生養脾土,又可以化解體內氣機以利尿。這就是它成為治療水腫聖藥的原因。但如果是熱性水腫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了。)
使用熟地黃(四兩,用酒拌過搗成泥狀)、白茯苓(三兩)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牡丹皮、牛膝、車前子、官桂(各取一兩)、附子(半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熟地黃泥混合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揉搓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顆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