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2)

1. 蓐勞

當歸(四兩),白芍(六兩),桂心(三兩),黃耆(一兩半)

上銼,每服四錢,加薑棗,水煎,入飴糖一塊,再煎,稍熱服。如崩中衄血,加阿膠地黃。

加味佛手散,治產後血虛,勞倦盜汗,多困少力,咳嗽有痰。

當歸,川芎,黃耆(蜜炙,各一兩),柴胡,前胡(各一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大盞,桃柳枝各三寸,棗子烏梅各一枚,生薑一片,煎服。(以盜汗而用柴前川芎,似非宜矣;以咳嗽有痰而用黃耆,又似難用。然以之為君,而柴前僅用錢許,何多寡之相懸也,要之產後當以氣血為主,故用之耳,惟無邪者宜之)。如有痰,不用烏梅。

柴胡四物湯,治產後日久虛勞,而脈浮大者。

方見前往來寒熱。

三合散,治產後日久虛勞,針灸服藥俱無效者。(四物四君內去朮加耆,合小柴胡湯者是也,會三方之意,方得其理之真)

方見前發熱。

云岐熟地黃散,治產後蓐勞,皆由體虛,氣力未壯,勞復所起,四肢煩疼,時發寒熱,不思飲食。

熟地黃,人參,白芍,白茯苓,白朮,續斷(各一兩),黃耆,當歸,川芎,五味子,桂心(各七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生薑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(蓐勞一症,總屬氣血兩虛,故主於十全大補為法,加續斷,治諸不足,婦人內漏,五味生津斂神,加麥門更妙,所去三,所加三,又三合也)。大全方有麥門冬七錢半。一方無桂心五味續斷,有柴胡、黃芩、半夏各七錢半。

黃耆丸,治產後蓐勞,寒熱進退,頭目眩痛,骨節痠疼,氣力羸乏。

黃耆,鱉甲,當歸(炒,各一兩),川芎,白芍,桂心,續斷,牛膝,蓯蓉,柏子仁,沉香,枳殼(各七錢半),五味子,熟地黃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四五十丸,食後粥飲下。(按此不離四物黃耆續斷桂心五味,而鱉甲除骨節之勞熱,柏子潤心中之津液,牛膝除足膝之苦,沉香通天徹地,蓯蓉為司命,枳殼利胸膈。細閱前後諸方,總以補氣血為主,或溫或清,或斂或散,或破血,或行氣,各隨兼症而佐使之妙,諸用者不必膠柱而調瑟)

石子湯,療產後虛羸喘乏,乍寒乍熱如瘧,四肢疼痛,面色萎黃,名曰蓐勞。

豬石子(一雙,去脂膜四破),香豉(一方無此,有知母),蔥(切),粳米,當歸,白芍(各二兩)

上㕮咀,分兩劑,每劑用米三合,煮取一小碗,去滓,分三服(石子即豬腎,用以佐諸湯者,得本來面目也,然觀蔥豉,似有外邪,易知母,又有內熱,不可不辨)。《廣濟方》無白芍,有人參,《許仁則方》無香豉,有生薑二兩,桂心一兩,蔥白止一兩。

人參鱉甲散,治蓐勞,皆由在產內未滿百日,體中虛損,血氣尚弱,失於將理,或勞動作傷,致成蓐勞,其狀虛羸,乍起乍臥,飲食不消,時有咳嗽,頭中昏痛,發歇無常,夜有盜汗,寒熱如瘧,背膊拘急,沉困在床,服此大效。

白話文:

蓐勞

  • 當歸芍藥桂枝黃耆湯: 用當歸四兩,白芍六兩,桂心三兩,黃耆一兩半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薑片和紅棗,用水煎煮,再加入一塊麥芽糖,再次煎煮後稍微溫熱服用。如果產後大出血或流鼻血,可以加入阿膠和地黃。

  • 加味佛手散: 治療產後血虛、勞累疲倦引起的盜汗、經常感到困倦乏力、咳嗽有痰等症狀。使用當歸、川芎、蜜炙黃耆各一兩,柴胡、前胡各一錢半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一大杯水,以及桃枝、柳枝各三寸,紅棗、烏梅各一枚,生薑一片,一起煎煮後服用。(選用柴胡、前胡、川芎治療盜汗,似乎不太合適;而選用黃耆治療咳嗽有痰,也似乎不妥。但這裡將黃耆作為主要藥材,而柴胡、前胡只是少量使用,這是因為產後應以補氣血為主,所以這樣用藥。此方適用於沒有其他疾病的情況。如果痰多,就不要使用烏梅。)

  • 柴胡四物湯: 治療產後長期虛弱,且脈象呈現浮大的情況。此方在之前的文章中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時有提到。

  • 三合散: 治療產後長期虛弱,針灸和服藥都無效的情況。(此方是在四物湯和四君子湯的基礎上,去掉白朮,加入黃耆,再加上小柴胡湯。結合這三個藥方的意思,才能真正理解其原理。)此方在之前治療發熱的章節中已提及。

  • 云岐熟地黃散: 治療產後因身體虛弱,氣力不足,勞累後引起的蓐勞,表現為四肢煩躁疼痛,時而發冷發熱,食慾不佳。使用熟地黃、人參、白芍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續斷各一兩,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五味子、桂心各七錢半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蓐勞這個病症,總的來說都是氣血兩虛引起的,所以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十全大補湯,加上續斷來治療各種虛弱,以及婦女產後漏血不止的情況,五味子可以生津液、收斂心神,如果加入麥門冬效果更好。此方與十全大補湯相比,去除三味藥材,又加入三味藥材,所以也稱作三合。十全大補湯方劑中通常包含麥門冬七錢半。另一個方劑中沒有桂心、五味子、續斷,而是加入柴胡、黃芩、半夏各七錢半。)

  • 黃耆丸: 治療產後蓐勞,表現為寒熱交替,頭暈目眩,骨節痠痛,氣力衰弱。使用黃耆、鱉甲、炒當歸各一兩,川芎、白芍、桂心、續斷、牛膝、蓯蓉、柏子仁、沉香、枳殼各七錢半,五味子、熟地黃各半兩。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飯後用粥湯送服。(此方的主要藥材不離四物湯、黃耆、續斷、桂心、五味子,又加入鱉甲以去除骨節的勞熱,柏子仁可以滋潤心津,牛膝可以去除足膝的痛苦,沉香可以通暢氣機,蓯蓉可以補益生命之源,枳殼可以疏通胸膈。仔細研究前後的方劑,總的來說都是以補氣血為主,有的溫補,有的清熱,有的收斂,有的發散,有的活血,有的行氣,都根據不同的兼症來巧妙地使用藥材,切不可拘泥不化。)

  • 石子湯: 治療產後虛弱消瘦、氣喘乏力,時冷時熱如瘧疾一般,四肢疼痛,面色萎黃,這種情況稱為蓐勞。使用豬腎(一對,去除脂肪膜後切成四塊)、豆豉(有的方劑沒有豆豉,而是用知母代替)、蔥(切碎)、粳米、當歸、白芍各二兩。將藥材切碎,分為兩劑,每劑用米三合,煮成一小碗,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(豬腎即豬腰子,用來輔助其他藥材,取其補腎之意。但看配伍中的蔥和豆豉,似乎有外感風寒的症狀;如果用知母,又似乎有內熱,必須仔細辨別。)《廣濟方》中沒有白芍,而有人參。《許仁則方》中沒有豆豉,而是加入生薑二兩,桂心一兩,蔥白只有一兩。

  • 人參鱉甲散: 治療蓐勞,多因產後未滿百日,身體虛損,氣血虛弱,沒有好好調養,或因勞累損傷所致,表現為身體虛弱消瘦,時起時臥,食慾不振,時有咳嗽,頭昏疼痛,發作時間不固定,夜間盜汗,寒熱如瘧疾,背部和肩膀感到拘緊,整天躺在床上。服用此藥效果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