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14)

1. 往來寒熱

當歸,芍藥,川芎,人參,乾薑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釋曰:此方治陰陽不和,乍寒乍熱之寒熱,不治惡露未盡,血滯胞絡,小腹急痛之寒熱,宜詳之。

更生散,治產後去血過多,或不止,或眩暈眼暗,口噤,發熱憎寒。

人參,當歸,熟地黃(薑汁炒,各一兩),川芎,荊芥穗(香油燈上燒過),乾薑(炒黑,各三錢)

上銼,水煎,空心服(此方前三味各一兩,何其多,後三味各三錢,何其少,非有大智慧大力量大見解者,不能處此方,治此病,名之曰更生,能不於危急時用乎。下三味乃固澀急藥,非血大下不止者不用)。如血大下不止,加龍骨赤石脂,各火煅等分,每二錢同前藥調服。外以五倍子末,津調納臍中即止。

大調經散,治產後血虛,惡露未消,氣為敗濁凝滯,榮衛不調,陰陽相乘,憎寒發熱,或自汗,或腫滿,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。

大豆(一兩半,炒,去皮),茯神(一兩),真琥珀(一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濃煎烏豆紫蘇湯下。(此方重在惡露未消,而茯神之用,所以和陰陽也,有謂此方如神者,功在琥珀大豆湯飲間也)

黃龍湯,治產後傷風,熱入胞室,寒熱如瘧及病後勞復,餘熱不解。

柴胡(四錢八分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一錢八分)

上作一服,水煎服。(此方重在傷風二字,故以柴胡為君,蓋風邪陷入胞中則發熱,故宜柴胡為君,少陽氣陷入厥陰,而寒熱如瘧者,氣不得條達也,故亦以柴胡為君,勞復餘熱者,亦為餘邪熱陷也。故亦用柴胡)

小柴胡加生地黃湯,治產後往來寒熱,而脈弦者,少陽也。

柴胡(二兩),黃芩(五錢),人參(三錢),半夏(制,兩半),生地黃,梔子,枳殼(麩炒,各半兩),大棗(三枚)

上銼,加薑棗,水煎服。(此方以治少陽等症似矣。然以弦脈而加生地山梔者,傷寒家以弦脈為陽也,故以柴胡為君)

加減烏金散,治產後寒熱似瘧,(此治錯雜之邪)

厚朴,柴胡,黃芩,麻黃,羌活,草果,半夏(各二錢),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,陳皮,茯苓,桔梗(各一錢半),桂枝,蒼朮,白芷,枳殼(各一錢),甘草(九分)

上銼為散,分作兩服,每服用水一鍾半,姜三片,蔥三莖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(此方治表裡風寒,食積氣血痰飲,無不賅括,故曰治錯雜之邪。蓋此方也,與五積散相為伯仲,苦藉此以治三陰瘧之有錯雜之邪者,必臻至效,語云:醫者意也,請嘗試之)。有汗。

多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;有脹,多厚朴、陳皮;有熱,多柴胡、黃芩;有寒,多蒼朮、草果、桂枝;有痰,多半夏、桔梗、茯苓;有頭痛,多川芎、白芷、羌活;有瀉,去枳殼、甘草不用;有餘血塊在腹,作潮熱疼痛,加三稜、莪朮,多用玄胡索、八角、茴香;遍身痛,加羌活、獨活;寒熱往來,加黃芩、柴胡。(加減法切中,不可不法)

白話文:

往來寒熱

這個方子用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人參、乾薑各一兩,炙甘草半兩。把藥材切碎,每次用四錢,加三片生薑用水煎服。

這個方子是治療陰陽不調,忽冷忽熱的寒熱症狀。不是用來治療產後惡露未淨、血瘀在子宮、小腹急痛的寒熱,要注意區分。

更生散,是治療產後出血過多或不止,或頭暈眼花,牙關緊閉,發熱怕冷的症狀。

方子用人參、當歸、熟地黃(用薑汁炒過)各一兩,川芎、荊芥穗(用香油燈燒過)、乾薑(炒黑)各三錢。把藥材切碎,用水煎,空腹服用。這個方子前三味藥每種都用一兩,量很多,後三味藥每種才三錢,量很少,不是非常有智慧、有能力、有見解的醫生,不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種病。之所以叫「更生」,就是說能在危急的時候起死回生。後三味藥是固澀止血的急藥,不是大量出血不止的情況,不要用。如果出血不止,可以加入龍骨和赤石脂,都用火煅燒過,磨成粉,各取二錢和之前的藥一起煎服。另外可以用五倍子磨成粉,用唾液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,就能止血。

大調經散,是治療產後血虛、惡露未淨,氣因為敗濁凝滯,導致身體內部的氣血運行不順暢,陰陽不協調,出現怕冷發熱,或自汗,或身體腫脹等情況,都是因為氣血沒有恢復平衡造成的。

方子用大豆(炒過,去皮)一兩半,茯神一兩,真琥珀一錢。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用二錢,用濃煎的烏豆紫蘇湯送服。這個方子主要針對惡露未淨,茯神的作用是調和陰陽。有人說這個方子很神奇,功效主要在於琥珀和大豆湯藥的運用。

黃龍湯,是治療產後感冒,熱邪進入子宮,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,以及病後勞累復發,餘熱未清的情況。

方子用柴胡四錢八分,黃芩、人參、甘草各一錢八分。把藥材配成一服,用水煎服。這個方子主要針對「傷風」兩個字,所以用柴胡為主藥。因為風邪進入子宮就會發熱,所以用柴胡為主藥;少陽之氣陷入厥陰,導致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也是因為氣不能順暢運行,所以用柴胡為主藥;勞累後餘熱未清,也是因為餘邪入裡,所以也用柴胡。

小柴胡加生地黃湯,是治療產後忽冷忽熱,並且脈象是弦脈,屬於少陽病症。

方子用柴胡二兩,黃芩五錢,人參三錢,半夏(製過)兩半,生地黃、梔子、枳殼(麩炒過)各半兩,大棗三枚。把藥材切碎,加入薑和大棗,用水煎服。這個方子是治療少陽病症,但是因為脈象是弦脈,又加入了生地和山梔,這是因為傷寒學認為弦脈是陽脈,所以用柴胡為主藥。

加減烏金散,是治療產後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(這是治療多種邪氣混合的情況)。

方子用厚朴、柴胡、黃芩、麻黃、羌活、草果、半夏各二錢,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陳皮、茯苓、桔梗各一錢半,桂枝、蒼朮、白芷、枳殼各一錢,甘草九分。把藥材切碎,磨成散劑,分成兩服,每次用一碗半水,加三片薑、三根蔥,煎到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(這個方子治療表裡風寒、食積、氣血痰飲,無所不包,所以說治療多種邪氣混合的情況。這個方子和五積散的功效不相上下,用來治療三陰瘧病且有多種邪氣混合的情況,一定會很有效。俗話說:醫者意也,請試試看)。有出汗的情況,多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;有腹脹的情況,多用厚朴、陳皮;有發熱的情況,多用柴胡、黃芩;有怕冷的情況,多用蒼朮、草果、桂枝;有痰的情況,多用半夏、桔梗、茯苓;有頭痛的情況,多用川芎、白芷、羌活;有腹瀉的情況,去掉枳殼和甘草不用;如果腹中有餘血塊,出現發熱疼痛,加入三稜、莪朮,多用玄胡索、八角、茴香;全身疼痛,加入羌活、獨活;忽冷忽熱,加入黃芩、柴胡。(這些加減法很重要,一定要遵守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