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12)
卷之十三 (12)
1. 往來寒熱
郭稽中,曰:產後乍寒乍熱者何。答曰:陰陽不和,敗血不散,能令乍寒乍熱。產後血氣虛損,陰勝則乍寒,陽勝則乍熱,陰陽相乘,則或寒或熱。若因產勞傷臟腑,血弱不得宣越,故令敗血不散,入於肺則熱,入於脾則寒(何為敗血入肺則熱,人脾則寒也,豈以肺主氣,氣不和而熱,脾統血,血不榮而寒乎,抑脾陰肺陽,而自為寒熱也。然總以逐瘀為主,而溫涼之法有不同焉),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。陰陽不和,宜增損四物湯;敗血不散,宜奪命丹。又問:二者何以別之。時有刺痛者,敗血也,但寒熱無他證者,陰陽不和也,增損四物湯不一,皆隨病加減。
陳無擇,評曰:乍寒乍熱,榮衛不和,難以輕議。若其敗血不散,豈止入脾肺二臟耶。大抵一陰閉一陽,即作寒熱,陰勝故寒,陽勝故熱,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,閉諸陰則寒,閉諸陽則熱,血氣與衛氣解則休,遇再會而復作,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佳。(閉陰閉陽之說,卒難理解。以敗血閉陰則寒,閉陽則熱,而有解休會作之時,則似瘧矣。若瘀血為有形之物,閉則壅矣,而安有解會之所也。愚謂血閉於陽經,而榮衛行之不通則寒,閉於陰經,而榮衛行之不通則熱;故必其瘀通而寒熱自已也。又就大調經散而言,行瘀於內也,五積散行瘀於外也。又意為外經或為寒客,則肺為之病,肺病則肌表瘀而榮衛不通則熱,內腑或為冷物所傷則脾病,脾病而榮衛不通則為寒。故所用之方,一主裡,一主表也,亦或內外俱瘀,則寒熱並作,而其藥又均不可廢也。粗淺之言,伏惟裁之)
薛氏,曰:產後寒熱,因氣血虛弱,或脾胃虧損,乃不足之證。經云:陰虛則發熱;陽虛則惡寒。若兼大便不通,尤屬氣血虛弱,切不可用發表降火。若寸口脈微,名陽氣不足,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,須用補中益氣湯;尺部脈弱,名陰氣不足,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大抵陰不足,陽往從之,則陽內陷而發熱;陽不足,陰往從之,則陰上入而惡寒。此陰陽不歸其分,以致寒熱交爭,故惡寒而發熱也,當用八珍湯。若病後四肢發熱,或形氣倦怠,此元氣未復,濕熱乘之故耳,宜補中益氣湯。若肌熱,大渴引飲,目赤面紅,此血虛發熱,用當歸補血湯,若認為實則誤矣(誤矣,指白虎湯而言)。
一產婦惡寒發熱,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治之而愈,但飲食不甘,肢體倦怠,用補中益氣而安,又飲食後犯怒,惡寒發熱,抽搐咬牙,難候其脈,視其面色青中隱黃,欲按其腹,以手護之,此肝木侮脾土,飲食停滯而作,用六君加木香一劑而安。(以欲按腹手護,中虛也,以犯怒抽搐面青,肝木也,六君補中,木香調肝,以治肝木侮土是矣,然亦有不受補者,又以疏肝為急,所謂標而本之,亦有之焉)
白話文:
關於產後「往來寒熱」的討論
郭稽中說:產婦生產後,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,是什麼原因呢? 回答: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,加上產後的惡露沒有完全排乾淨,才會導致忽冷忽熱。產後氣血虛弱,如果陰氣偏盛就會覺得冷,陽氣偏盛就會覺得熱,陰陽互相影響,就會時冷時熱。如果因為生產時過度勞累,損傷到臟腑,導致血氣虛弱,無法順利循環,使得惡露滯留在體內,跑到肺部就會發熱,跑到脾臟就會發冷。(為什麼惡露跑到肺部會發熱,跑到脾臟會發冷呢?難道是因為肺主氣,氣不順暢就會發熱,脾統血,血不充足就會發冷嗎?還是說是因為脾屬陰,肺屬陽,它們自己就分別導致寒熱?但總而言之,還是要以活血化瘀為主,而溫補或清涼的處理方式則各有不同。)如果誤以為是瘧疾來治療就錯了。陰陽失調,應該用調整過的四物湯來治療;惡露沒有排乾淨,應該用奪命丹來治療。 又問:這兩者要如何區分呢?如果感到刺痛,那就是惡露滯留;如果只有寒熱而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陰陽不調。四物湯的劑量要根據病情加減變化。
陳無擇評論:產後忽冷忽熱,是身體的營衛之氣不調和,不能輕易下判斷。如果說是由於惡露沒有排乾淨,難道只會影響脾臟和肺臟嗎?一般來說,陰氣閉塞陽氣,或陽氣閉塞陰氣,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,陰氣偏盛就會覺得冷,陽氣偏盛就會覺得熱,只能說是惡露沿著經絡流動,阻塞到陰經就會覺得冷,阻塞到陽經就會覺得熱,當血氣和衛氣疏通時就會好轉,再次遇到阻塞時就會復發,應該用大調經散或五積散加醋煎煮來治療。(關於阻塞陰陽的說法,實在難以理解。如果說惡露阻塞陰經就會覺得冷,阻塞陽經就會覺得熱,而且還有好轉和復發的時候,那就很像瘧疾了。如果瘀血是實實在在的東西,阻塞了就會堵塞,哪會有疏通和復發的道理?我認為,應該是血瘀在陽經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就會覺得冷;血瘀在陰經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就會覺得熱。所以必須把瘀血疏通,寒熱才會自然停止。從大調經散來說,它主要是疏通體內的瘀血;五積散則是疏通體表的瘀血。另外,也可以認為是外邪入侵,如果寒邪入侵,會導致肺部生病,肺部生病會使肌肉皮膚瘀塞,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而發熱。如果是內臟受到寒冷的傷害,就會導致脾臟生病,脾臟生病也會導致營衛之氣運行不暢而發冷。所以用的藥方,一個主要治療內在的病症,一個主要治療表面的病症,也有可能是體內外都有瘀血,才會導致寒熱同時出現,這兩種藥方都不可或缺。這些淺薄的見解,還請各位斟酌。)
薛氏說:產後的寒熱,是因為氣血虛弱,或是脾胃虧損,這是一種虛弱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虛就會發熱;陽虛就會怕冷。」如果同時有大便不通的情況,就更是氣血虛弱的徵兆,絕對不能用發汗或降火的藥。如果寸口的脈象微弱,代表陽氣不足,陰氣侵入陽氣的範圍,就會覺得怕冷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;如果尺部的脈象虛弱,代表陰氣不足,陽氣陷落到陰氣的範圍,就會發熱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大致來說,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跟著下降,就會導致陽氣內陷而發熱;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跟著上升,就會導致陰氣上逆而怕冷。這是陰陽不各歸其位,導致寒熱交戰,所以才會既怕冷又發熱,應該用八珍湯來治療。如果是生病後四肢發熱,或感到疲倦乏力,這是因為元氣還沒恢復,濕熱趁虛而入的緣故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肌肉發熱、口渴嚴重,還想要大量喝水,眼睛發紅、面色潮紅,這是血虛發熱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,如果誤認為是實熱來治療就錯了。(這裡說的錯了,是指誤用白虎湯。)
有一個產婦怕冷發熱,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姜來治療就好了,但是她食慾不好,身體疲倦乏力,用補中益氣湯就痊癒了。後來,她又因為生氣,再次出現怕冷發熱、抽搐咬牙的症狀,很難摸到她的脈象,但見她面色青中帶黃,想按壓腹部,她卻會用手護著肚子。這是肝木克制脾土,導致飲食停滯所造成的,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一劑就痊癒了。(因為她想要護著肚子不讓人按壓,代表她中氣虛弱;因為她生氣、抽搐、面色發青,代表是肝木的影響,六君子湯可以補中氣,木香可以調理肝氣,這樣治療肝木克制脾土是對的。但是也有不接受補藥的,這時候疏肝才是當務之急,這就是所謂的「標本兼治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