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11)
卷之十三 (11)
1. 發熱
方見前自汗。
人參當歸湯,治產後去血過多,血虛則陰虛,陰虛生內熱,令人心煩短氣,自汗頭痛。
方見前虛煩。(此方用參、歸,為氣血之主而作,以熟地、麥門、肉桂,白芍、粳米、竹葉煎服,如血熱甚者,加生地)
加味逍遙散,治產後發熱,口乾作渴,唇裂生瘡。
當歸,白芍,乾葛(各二錢),生地黃,川芎,黃芩(各一錢半),柴胡(一錢),人參,麥門冬(各九分),烏梅(二個),甘草(六分)
上銼散,分作二服,用水一鍾煎七分,空心服。(此與原方逍遙散不同,又與立齋所用加味逍遙散亦不同,此則以小柴胡湯合四物生脈散,去半夏、五味,而加烏梅、葛根者也,若原方之用薄荷為引,而此用葛根,又各有妙處。予常去川芎、葛根、薄荷,而加青蒿、鱉甲,以治骨蒸,亦尊古而法令耳)
犀角飲子,治產後亡津液,虛損,時自汗出,發熱困倦,唇口乾燥。(清心涼血,益氣寬胸,開胃健脾,坐穩正方)
犀角,麥門冬,白朮(各半兩),柴胡(一兩),枳殼(麩炒),地骨皮,生地黃,黃歸,人參,茯苓,黃耆,黃芩,甘草(炒,各七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入生薑三片,浮麥七十粒,(生薑發汗,浮麥止汗,而同用之者,內以養心,外以和表也)同水煎。
三合散,治產後日久,虛勞發熱。(即四物四君子小柴胡三方合,平正之劑,可法)
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黃,白朮,白茯苓,黃耆(各一錢),人參,柴胡(各錢半),黃芩,半夏,甘草(各五分)
上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水煎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[發熱]
前面提到過自汗的相關內容。
人參當歸湯:治療產後失血過多,導致血虛,血虛會進一步造成陰虛,陰虛則會產生內熱,使人感到心煩、呼吸短促、自汗、頭痛。
前面提到過虛煩的相關內容。(此方使用人參、當歸為主,作為補氣養血的主要藥材,搭配熟地、麥門冬、肉桂、白芍、粳米、竹葉煎服。如果血熱嚴重,可以加入生地。)
加味逍遙散:治療產後發熱,口渴想喝水,嘴唇乾裂生瘡。
藥方組成:當歸、白芍、葛根(各八克),生地黃、川芎、黃芩(各六克),柴胡(四克),人參、麥門冬(各三點六克),烏梅(兩個),甘草(二點四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分為兩份,每份用水約200毫升煎至140毫升,空腹服用。(這個方子和原版的逍遙散不同,也和李東垣使用的加味逍遙散不同,這個方子是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和生脈散的基礎上,去除半夏、五味子,再加入烏梅、葛根。原方使用薄荷作為引經藥,而此方使用葛根,各有巧妙之處。我經常去除川芎、葛根、薄荷,而加入青蒿、鱉甲來治療骨蒸潮熱,也是遵循古人的用法。)
犀角飲子:治療產後津液虧損,虛弱,時常自汗,發熱困倦,嘴唇乾燥。(有清心涼血、益氣寬胸、開胃健脾的作用,是一個穩妥的方子。)
藥方組成:犀角、麥門冬、白朮(各十五克),柴胡(三十克),枳殼(麩炒)、地骨皮、生地黃、黃歸、人參、茯苓、黃耆、黃芩、甘草(炒,各二十一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12克,加入生薑三片、浮小麥七十粒,(生薑發汗,浮小麥止汗,同時使用,是為了內養心氣,外和表氣),一同用水煎煮。
三合散:治療產後日久,因虛弱而發熱。(這個方子是將四物湯、四君子湯和小柴胡湯三者合用,是個平和的藥方,可以參考使用。)
藥方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黃耆(各四克),人參、柴胡(各六克),黃芩、半夏、甘草(各二克)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為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一枚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