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9)

1. 發熱

薛氏,曰:產後虛煩發熱,乃陽隨陰散,氣血俱虛,若惡寒發熱,煩躁作渴,急用十全大補湯,若熱愈甚,急加桂附,若作渴面赤,宜用當歸補血湯。若誤認為火證,投以涼劑,禍在反掌。

王太僕,先生云:如大寒而甚。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不時而熱,是無火也,當治其心。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,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,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又熱不勝寒,是無火也;寒不勝熱,是無水也。治法,無水者六味丸,無火者八味丸,氣血俱虛者八珍湯與十全大補湯。

大尹俞君之內產後發熱晡熱,吐血便血,兼盜汗,小便頻數,胸脅脹痛,肚腹痞悶。余曰:此諸臟虛損也,治當固本為善。自恃知醫,用降火之劑,更加瀉痢腸鳴,嘔吐不食,腹痛足冷,始信余言。

診其脈,或浮洪,或沉細,或如無,其面或青黃,或赤白,此虛寒假熱之狀,時值仲夏,當舍時從證,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數劑,胃氣漸復(妙在以胃氣為主),諸證漸退,更佐以十全大補湯,半載痊愈。

儒者楊敬之內人所患同前,但唾痰涎,或用溫補化痰之劑,不應,面色黧黑,兩尺浮大,按之微細,此因命門火虛,不能生脾土,脾土不能生諸臟而為患也,用八味丸補土之母而痊。

一婦產後三日起早,況氣血未定,遂感身熱,目暗如風狀,即以清魂散二服(清魂散,乃散風之補劑),得微汗而愈。滑伯仁治一產婦惡露不行,臍腹痛,頭疼寒熱,眾皆以為感寒,溫以姜附,益大熱,手足搐搦,語譫目攛,診其脈,弦而洪數,面赤目閉,語喃喃不可辨,舌黑如炲,燥無津潤,胸腹按之不勝手,蓋燥劑搏其血,內熱而風生,血蓄而為痛也。曰:此產後熱入血室,因而生風。

即先為清熱降火,治風涼血之劑兩服,頗爽,繼以琥珀、牛黃等,稍解人事,後以張從正三和散行血破瘀,三四服,惡露大下如初,時產已十日矣,於是諸證悉平。(以此觀之,原有外感,既知內熱生風,只宜治熱,不必治風,所謂求標取本也,即用三和散,或桃仁承氣湯俱妙。三和散有大黃)

一婦盛暑月中產三日,發熱,其脈虛疾而大,惡露不行,敗血攻心,狂言叫呼奔走,拿捉不住,以乾荷葉生地黃牡丹皮濃煎湯,調下生蒲黃二錢(此敗血之劑,其不用大黃者,以脈虛大也),一服即定,惡露旋下而安。

一婦產後時發昏瞀,身熱汗多,眩暈口渴,或時頭痛惡心,醫用四物涼血之劑,病不減,又用小柴胡,病益甚。石山至,診得脈浮洪搏指,汪曰:產後而得是脈,又且汗多,而脈不為汗衰,法在不治,所幸者不喘不泄耳,其脈如是,蓋涼藥所激也。用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甘草當歸各六分,白朮門冬各一錢,乾薑陳皮黃芩各五分,煎服五劑,脈斂,病漸安。

白話文:

薛氏說:產後感到虛弱煩躁發熱,是因為陽氣隨著陰液消散,導致氣血都虛弱。如果感到怕冷又發熱,煩躁口渴,要趕快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發熱更加嚴重,要趕快加上桂枝和附子。如果口渴臉色發紅,應該服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誤以為是火熱的症狀,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很快就會發生危險。

王太僕先生說:如果感覺很冷,但卻反而發熱嚴重,這種發熱不是真正的火熱,而是虛熱。如果熱來來去去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或是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或者是不定時的發熱,都不是真正的火熱,應該要調理心臟。如果感覺很熱,但卻反而發冷,這種發冷不是真正的寒冷,而是虛寒。如果熱的症狀時好時壞,時而出現時而消失,這種也不是真正的熱,而是虛熱,應該要補腎。因此,心火旺盛會產生熱,腎陽旺盛會產生寒。腎虛會導致寒氣在體內活動,心虛會導致熱氣收在體內。另外,熱氣不能勝過寒氣,是體內沒有陽火;寒氣不能勝過熱氣,是體內沒有陰液。治療方法是,體內陰液不足的用六味丸,體內陽火不足的用八味丸,氣血都虛弱的用八珍湯或是十全大補湯。

大尹俞君的妻子產後發熱,傍晚時分發熱更嚴重,還會吐血、便血,加上盜汗、小便頻繁、胸脅脹痛、肚子脹悶。我說,這是因為各臟腑都虛弱了,治療應該要以固本為主。她自認為懂醫學,用了降火的藥,結果造成拉肚子、腸鳴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痛、腳冷,才相信我的話。

診斷她的脈象,有時浮大,有時沉細,有時幾乎摸不到。她的臉色有時青黃,有時赤白,這是虛寒而表現出假熱的現象。當時正值盛夏,應該要捨棄時令,依照病症來治療。先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和肉桂數帖,讓胃氣漸漸恢復(關鍵在於以胃氣為主),各種症狀也慢慢消退,再輔以十全大補湯,過了半年就痊癒了。

儒生楊敬之的妻子患了跟前面一樣的病,但還會吐痰涎。有醫生用溫補化痰的藥,沒有效果,她的臉色發黑,兩個寸脈浮大,按下去卻很細弱。這是因為命門火衰,不能生脾土,脾土不能滋養各個臟腑而造成的疾病。用八味丸補養脾土的母親(命門火),病就痊癒了。

一位婦女產後三天早上起床,因為氣血還不穩定,就感到身體發熱,眼睛昏花,像颳風一樣。馬上給她服用兩帖清魂散(清魂散是補益的藥,有祛風的作用),微微出汗就痊癒了。滑伯仁治療一位產婦,惡露不下,肚臍腹痛,頭痛發冷發熱,大家都以為是受寒了,就用薑附來溫熱身體,反而發熱更嚴重,手腳抽搐,說胡話,眼睛向上翻。診斷她的脈象,是弦而洪數,臉色發紅,眼睛閉著,口中喃喃自語,聽不清楚。舌頭黑如煤炭,乾燥沒有唾液,按她的胸腹,她無法承受。這是因為燥熱的藥物使血液凝結,體內發熱而生風,血瘀而引起疼痛。滑伯仁說:這是產後熱邪進入血室,因而產生風邪。

馬上先用清熱降火、治療風邪、涼血的藥兩帖,症狀稍微緩解。接著用琥珀、牛黃等藥,病人稍微恢復意識。後來用張從正的三和散來活血化瘀,服用了三四帖,惡露大量排出,恢復正常,當時產後已經十天了,於是各種症狀都平息了。(從這件事來看,即使原來有外感,只要知道是內熱生風,只需要治療熱就好,不必治療風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本」的原則。可以用三和散,或是桃仁承氣湯,效果都很好。三和散有大黃。)

一位婦女盛夏坐月子三天,發熱,脈象虛弱快速而且大,惡露不下,敗血攻心,胡言亂語,大喊大叫,到處奔跑,控制不住。用乾荷葉、生地黃、牡丹皮濃煎湯,加入生蒲黃二錢(這是治療敗血的藥,不用大黃是因為脈象虛大),喝了一帖,症狀就平息了,惡露很快就排出來,病就好了。

一位婦女產後時常昏迷、發熱、多汗、眩暈、口渴,有時候頭痛噁心。醫生用四物湯等涼血的藥,病沒有減輕,又用小柴胡湯,病更加嚴重。石山醫生診斷,脈象是浮大而有力,汪醫生說:產後出現這種脈象,加上多汗,而脈象沒有因為出汗而減弱,按照道理是不治之症。幸好病人沒有喘氣和腹瀉,出現這種脈象,是因為涼藥刺激所致。用了人參三錢,黃耆二錢,甘草、當歸各六分,白朮、麥門冬各一錢,乾薑、陳皮、黃芩各五分,煎服五帖,脈象恢復正常,病也漸漸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