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5)
卷之十三 (5)
1. 發渴
清心蓮子飲,治產後心煩發渴。
麥門冬(去心),黃芩,地骨皮,車前子,甘草(炙,各一錢半),人參,黃耆(蜜炙),白茯苓,石蓮肉(各七分半)
一方加遠志、石菖蒲(各一錢。)(方名清心,理宜保肺以生水,導赤以瀉火也。考諸藥性,能知其理,用遠志、石菖蒲以治煩,恐有未當處)
上另用麥門冬二十粒,水二盅煎一盞,水中沉冷,空心溫服。發熱,加柴胡薄荷。
產寶方,療產後大渴不止。(大渴妙藥,亦有補土生金之理)
蘆根(切,一升),麥門冬(生,四兩),栝蔞根人參,茯苓,甘草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服,頓服,四劑即瘥,忌菘菜。
栝蔞根湯,療產後血渴。
栝蔞根(四兩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各三兩),生乾地黃,甘草(各二兩),土瓜根(五兩),大棗(二十枚)
上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(血渴者,血虛而渴也,故加生地。此二方不惟產後宜服,與消渴證亦相宜)
黃芩散,治產後血渴,飲水不止。
黃芩,麥門冬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煎八分,溫服無時。
當歸補血湯,治產後血脫,煩躁引飲,晝夜不息,脈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者。(原東垣治脫血方也,移之以治產後煩渴,非有見者不能)
當歸(二錢),黃耆(炙,一兩)
上銼作一服,水煎服。
一方,療血渴及產後渴。(以下三方,一清心,一涼血,一生血,如一山一水,一琴一鶴,各得其趣)
用蓮子心取為細末,米飲調下二錢,效。
一方,治產後出血太多,虛煩發渴。
用真正蒲黃末二錢,白湯調下,如渴燥甚,井華水下。
一方,治產後中風煩渴。
用紅花子五合,微炒研碎,以水煎濃,徐徐呷之。
桃花散,治產後不煩而渴。
新石灰(一兩),黃丹(五錢)
上為細末,渴時用井水調下一錢。(丹出於鉛,內含真水,且以鎮墜浮火,故能止渴,而石灰最為燥烈之物,何以用之,而況以產後乎。曰不煩而渴時,用井水調下一錢,須當窮其故也)
白話文:
[發渴]
清心蓮子飲,治療產後心煩口渴。
藥材包含:麥門冬(去心)、黃芩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甘草(炙過,各一錢半)、人參、黃耆(蜜炙過)、白茯苓、石蓮肉(各七分半)。
另一種配方加遠志、石菖蒲(各一錢)。(這個方子名稱是清心,理論上應該要保養肺部來產生津液,導引小便來清除火氣。研究這些藥的特性,就能明白它的道理。用遠志、石菖蒲來治療煩躁,可能不太恰當。)
另外取麥門冬二十粒,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等水冷卻後,空腹溫服。如果發熱,可以加柴胡、薄荷。
產寶方,治療產後嚴重口渴不止。(這個方子是治療嚴重口渴的妙藥,也有補養脾胃、生津液的道理。)
藥材包含:蘆根(切碎,一升)、麥門冬(生的,四兩)、栝蔞根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各三兩)、大棗(二十枚)。
以上藥材用水九升煮成三升,分三次服用,一次喝完,服四劑就會痊癒,忌吃白菜。
栝蔞根湯,治療產後血虛口渴。
藥材包含:栝蔞根(四兩)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(各三兩)、生地黃、甘草(各二兩)、土瓜根(五兩)、大棗(二十枚)。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八升煮成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(血虛口渴,是因為血虛導致口渴,所以加入生地黃。這兩個方子不僅產後適合服用,對消渴症也適用。)
黃芩散,治療產後血虛口渴,喝水不止。
藥材包含:黃芩、麥門冬(等量)。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煎成八分,溫服,不限時間。
當歸補血湯,治療產後失血過多,煩躁口渴,日夜不停,脈象洪大而虛,重按幾乎摸不到脈搏的人。(這是元朝名醫李東垣治療失血的方子,把它用來治療產後煩渴,不是有見識的人無法做到。)
藥材包含:當歸(二錢)、黃耆(炙過,一兩)。
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
另一種配方,治療血虛口渴和產後口渴。(以下三個方子,一個清心火,一個涼血,一個補血,就像山與水、琴與鶴一樣,各有各的妙用。)
用蓮子心磨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二錢,有效。
另一種配方,治療產後出血過多,虛弱煩躁口渴。
用真正的蒲黃末二錢,用白開水調服,如果口渴乾燥嚴重,用井水調服。
另一種配方,治療產後中風導致的煩躁口渴。
用紅花子五合,稍微炒過研碎,用水煎煮濃稠,慢慢喝。
桃花散,治療產後不煩躁但口渴。
藥材包含:新石灰(一兩)、黃丹(五錢)。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口渴時用井水調服一錢。(黃丹出自鉛,內含真水,而且能鎮定浮火,所以能止渴。而石灰是最乾燥的物質,為什麼要用它,何況是用在產後呢?因為是不煩躁但口渴時,用井水調服一錢,必須要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