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4)

1. 發渴

熊氏,曰:產後心煩發渴,宜清心蓮子飲。

薛氏,曰:前證若出血過多,虛火上炎,用童子小便,或四物白朮、麥門、丹皮。若胃氣虛而有熱,用竹葉歸耆湯。若血虛發熱,用八珍加麥門、五味。若血脫髮熱煩躁,用當歸補血湯。若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,或七味白朮散。(若謂去血過多,而用童便以治虛火是矣,而以四物治虛,則川芎之物能不升散乎。以胃氣虛而渴,用白朮宜矣,而以血虛用白朮,亦難信也。必血虛胃氣弱者,乃可審證用藥,幸毋執一)

一產婦患前證,朝寒暮熱,肚腹作痛,以手按之不痛。余以為血氣俱虛,用八珍之類治之,彼反行逐血,更加發熱煩躁,余用當歸補血湯,熱躁漸止,用八珍麥門、五味,氣血漸復。

李氏,曰:產後煩渴氣虛者,生脈散;血虛者,四物湯加天花粉、麥門冬;氣血俱虛作渴,頭眩腳弱,飲食無味者,用人參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熟地黃七分,天花粉三錢,甘草五分,糯米薑棗煎服。(此方分兩有法,讀者不可輕放過)

千金竹葉湯,療產後虛渴,少氣力。

竹葉(三升),人參,茯苓,甘草(各一兩),小麥(五合),麥門冬(五兩),半夏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

上㕮咀,以水九升先煮竹葉、小麥、薑、棗,取七升,去滓,入余藥再煎取二升,每服五合,日三夜一。(真人以天地之心為心,故為方亦以雲行雨施之道為教。此方以治渴補虛之藥十分為君,而又以淡滲燥血生渴之藥十之一分為使佐,此何為也。蓋以茯苓能降天之陰氣,半夏發地之陽氣,脾者土也,天氣通於地,地承天氣而施生,故佐薑棗發脾氣,以通壅滯而生津。經曰: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此大意也,真人素有一體同仁之教,豈不知半夏茯苓之過,而反用之歟。後之學者,效之去之,各存乎其人焉)

竹葉歸耆湯,治胃氣虛熱,口乾作渴,惡冷飲食者。

竹葉(一錢半),黃耆(二錢),人參,白朮,當歸(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七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銼,水煎服。

熟地黃湯,治產後虛渴不止,少氣,腳弱,眼眩,飲食無味。

熟地黃(酒洗,一錢半),人參,麥門冬(去心,各二錢),栝蔞根(四錢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加糯米一撮,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(少用地黃,多用人參,便是妙法。糯米養陰)

七味白朮散,治中風虛弱,津液短少,口乾作渴,或因吐瀉所致。

人參,白朮(炒),白茯苓,甘草(炙),藿香,木香,乾葛(各一錢)

上銼一服,水煎服。(白朮治中氣虛弱,以致津液短少者宜之,蓋為胃氣不能致津液於脾也,乾葛、木香、藿香皆發脾氣,而木香於小兒更宜,於產後須量用)

白話文:

【發渴】

熊氏說,產後心煩並感到口渴,適合使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。

薛氏認為,如果產後出血過多導致虛火上升,可用童子尿,或是四物湯加上白朮、麥門、丹皮來處理。若是胃氣虛弱且有熱象,則應用竹葉歸耆湯。倘若是血虛發熱,應使用八珍湯加麥門、五味。若血脫髮熱伴隨煩躁,則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是胃氣虛弱,則應用補中益氣湯,或者七味白朮散。(對於出血過多的情況,使用童子尿治療虛火是有道理的,但使用四物湯治療虛弱,其中的川芎會不會太過升散呢?對於胃氣虛弱導致口渴,使用白朮是可以的,但對血虛使用白朮,這點就比較難接受。必須在確定血虛且胃氣虛弱的情況下,才能審慎使用藥物,切勿死板地依賴單一方法)

有一產婦出現上述症狀,早晨寒冷,夜晚發熱,肚子疼痛,但用手按壓卻不會痛。我認為她是血氣皆虛,使用八珍湯類的藥物來治療,但她卻進行了血液排出,結果病情加重,出現更嚴重的發熱和煩躁。我轉而使用當歸補血湯,熱和煩躁的症狀逐漸減緩,再使用八珍湯加麥門、五味,氣血逐漸恢復。

李氏表示,產後煩渴且氣虛的人,應使用生脈散;血虛的人,則應使用四物湯加天花粉、麥門冬;若氣血皆虛導致口渴,頭昏腳軟,且飲食無味,則應使用人參二錢,麥門冬一錢半,熟地黃七分,天花粉三錢,甘草五分,用糯米薑棗煎服。(此方劑的配比有其道理,讀者不可輕易忽視)

《千金竹葉湯》用於治療產後虛弱口渴,以及氣力衰弱。

藥方成分包括竹葉(三升)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各一兩)、小麥(五合)、麥門冬(五兩)、半夏、生薑(各三兩)、大棗(十五枚)

將藥材切碎,用九升水先煮竹葉、小麥、薑、棗,煮至剩七升後去掉渣滓,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剩二升,每次服用五合,每日三次,晚上一次。(此方是以治療口渴和補虛的藥物作為主要成分,同時以少量能去除燥熱生渴的藥物作為輔助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茯苓可以降低天之陰氣,半夏可以發動地之陽氣。脾臟屬土,天氣與地氣相通,地氣承接天氣而促進生長,因此使用薑棗來刺激脾氣,以通暢堵塞,生成津液。經典中提到:氣和則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

這是此方的主要理念。真人向來有一體同仁的教育觀念,豈會不知道半夏、茯苓的副作用,反而使用它們呢。後世學者,使用或摒棄這些藥物,各有其選擇)

《竹葉歸耆湯》用於治療胃氣虛弱伴隨熱象,口乾舌燥,不喜冷飲食的病患。

藥方成分包括竹葉(一錢半)、黃耆(二錢)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(各一錢)、麥門冬(去心,七分)、甘草(炙,五分)

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服用。

《熟地黃湯》用於治療產後虛弱口渴不止,氣短,腳軟,眼睛眩暈,飲食無味。

藥方成分包括熟地黃(酒洗,一錢半)、人參、麥門冬(去心,各二錢)、栝蔞根(四錢)、甘草(炙,五分)

將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加入一小撮糯米,三片生薑,兩枚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(熟地黃用量少,人參用量多,這是一個巧妙的方法。糯米可以滋養陰液)

《七味白朮散》用於治療中風虛弱,津液減少,口乾舌燥,或因嘔吐、瀉肚所導致。

藥方成分包括人參、白朮(炒)、白茯苓、甘草(炙)、藿香、木香、乾葛(各一錢)

將藥材切碎作為一劑,用水煎煮服用。(白朮適合治療中氣虛弱,導致津液減少的情況,因為胃氣無法將津液輸送至脾臟。乾葛、木香、藿香都能刺激脾氣,木香對兒童尤其適用,在產後需酌情使用)

《清心蓮子飲》用於治療產後心煩伴隨口渴。

藥方成分包括麥門冬(去心)、黃芩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甘草(炙,各一錢半)、人參、黃耆(蜜炙)、白茯苓、石蓮肉(各七分半)

另一版本的方劑還包含遠志、石菖蒲(各一錢)。(方名為清心,理論上應該保護肺臟以生成水分,引導赤色物質以排除熱毒。考察各種藥材的特性,可以理解其原理。使用遠志、石菖蒲來治療煩躁,可能有些不恰當)

將藥材另外使用,取二十粒麥門冬,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,待水冷卻後,空腹溫暖服用。如果發熱,可添加柴胡薄荷。

《產寶方》用於治療產後極度口渴。(極度口渴的特效藥,也有補充脾胃生成金屬的原理)

藥方成分包括蘆根(切,一升)、麥門冬(生,四兩)、栝蔞根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各三兩)、大棗(二十枚)

將藥材用水九升煮至剩三升,分成三份服用,立即服用,四劑即可痊癒,避免食用菘菜。

《栝蔞根湯》用於治療產後血渴。

藥方成分包括栝蔞根(四兩)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(各三兩)、生乾地黃、甘草(各二兩)、土瓜根(五兩)、大棗(二十枚)

將藥材切碎,用水八升煮至剩二升半,分成三份服用。(血渴,是血虛導致的口渴,所以加入了生地。這兩個方劑不僅產後適合服用,對於消渴症也同樣適用)

《黃芩散》用於治療產後血虛口渴,不斷喝水。

藥方成分包括黃芩、麥門冬(各等分)

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八分,溫暖服用,不限時間。

《當歸補血湯》用於治療產後血脫,煩躁引飲,晝夜不停,脈象雖大卻虛弱,深按則無的症狀。(原本是東垣治療失血的方劑,將其用於治療產後煩渴,非有深刻見解者不能為之)

藥方成分包括當歸(二錢)、黃耆(炙,一兩)

將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用水煎煮服用。

另一方劑用於治療血渴以及產後口渴。(以下三個方劑,一個清心,一個涼血,一個生血,就像一座山、一片水、一把琴、一隻鶴,各自有其趣味)

使用蓮子心製成細末,用米湯調服二錢,有效。

另一方劑用於治療產後出血過多,虛煩伴隨口渴。

使用真正的蒲黃末二錢,用白湯調服,如果口渴非常嚴重,可以用井水吞服。

另一方劑用於治療產後中風伴隨口渴。

使用紅花子五合,稍微炒一下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濃稠,慢慢啜飲。

《桃花散》用於治療產後不煩躁但口渴。

藥方成分包括新石灰(一兩)、黃丹(五錢)

將藥材磨成細末,口渴時用井水調服一錢。(黃丹由鉛製成,內含真正的水分,並且可以抑制上升的火氣,因此能止渴。但石灰是最乾燥的物質,為什麼會被使用,特別是在產後呢?在不煩躁但口渴時,用井水調服一錢,必須深入探究原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