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二 (7)
卷之十二 (7)
1. 驚悸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薄荷酒調下,不拘時。(此方清涼,氣血並補,而治痰不用燥劑,清心不入苦寒,可補辛熱之未備,而獨活防風又治風,升舉之法,須察之)
琥珀散,治血虛,驚悸少寐,及產後敗血停留,少腹作痛。
辰砂(另研),沒藥,琥珀(並研細),當歸(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空心日午臨臥白湯調下。
茯苓散,治產後狂語,志意不定,精神昏亂,心氣虛,風邪所致。
茯苓(一方用茯神),生地黃(各三兩),遠志,白薇,龍齒(各二兩五錢),人參,防風,獨活(各二兩)
上為末,以銀一斤(妙在用銀一斤),水一斗五升,煮取七升,下諸藥煮取三升,溫分三服,忌菘菜、豬肉、生冷。一方加荊芥二兩,甘草一兩二錢半。
一方,治產後多虛羸弱,若大汗利,皆至於死,此重虛故也,若中風語謬,昏悶不知人者,宜服此。
人參,茯苓,羌活,遠志,大棗(各二兩),竹瀝(一升)
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,下竹瀝,更煎二升半,分三服。(既不宜大汗,何以用羌活二兩,所未信也。下竹瀝一升,妙甚)
歸脾湯,治產後血氣大虛,心神驚悸,怔忡不寐,或心脾傷痛,嗜臥少食,或憂思傷脾,血虛發熱。
人參,黃耆(蜜炒),白朮(土炒),白茯苓,龍眼肉,當歸,遠志(去心)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木香,甘草(各五分)
上加薑棗,煎服。加柴胡、牡丹皮,名加味歸脾湯。
遠志丸,治產後臟虛不足,心神驚悸,志意不安,腹中急痛,或時怕怖,夜臥不寧。
遠志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黃耆,當歸(炒),人參,白朮,獨活(去蘆),白茯苓,桂心,柏子仁,山茱萸,石菖蒲,熟地黃,鍾乳粉,阿膠(碎炒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,搗五七百下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,日進三服。
白茯苓丸,治產後心虛驚悸,神志不安。
白茯苓,熟地黃(各一兩),人參,桂心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,柏子仁,琥珀(另研,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,搗二三百下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不拘時,粥飲送下。(此溫補法,於虛寒者宜之,然心虛則熱收於內,用熱藥又當斟酌)
白話文:
驚悸
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薄荷酒調和後服用,不拘泥於時間。(這個方子性質清涼,能夠同時補益氣血,治療痰症卻不使用燥熱的藥物,清心火也不用苦寒的藥物,可以彌補辛熱藥物的不足。獨活和防風這兩種藥材又能治療風邪,有升提的作用,需要仔細辨別使用)
琥珀散,治療因血虛引起的驚悸、失眠,以及產後惡露未排乾淨、導致下腹疼痛的狀況。
成分:辰砂(另外研磨),沒藥,琥珀(都研磨成細末),當歸(等份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在空腹時、中午或睡前用白開水調服。
茯苓散,治療產後胡言亂語、意志不定、精神恍惚、心氣虛弱,以及風邪引起的病症。
成分:茯苓(有方子用茯神代替),生地黃(各三兩),遠志,白薇,龍齒(各二兩五錢),人參,防風,獨活(各二兩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銀一斤(用銀的用意很巧妙),加水一斗五升煮到剩七升,再放入藥材煮到剩三升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。忌吃大白菜、豬肉和生冷食物。有的方子還會加入荊芥二兩,甘草一兩二錢半。
另一種方子,治療產後身體極度虛弱,如果大量出汗或腹瀉,可能會導致死亡,這是因為身體過於虛弱的緣故。如果產後中風、說話顛三倒四、昏迷不醒的,適合服用這個方子。
成分:人參,茯苓,羌活,遠志,大棗(各二兩),竹瀝(一升)。
用水六升煮到剩兩升,再加入竹瀝,繼續煎煮到剩兩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(既然不應該大量出汗,為什麼要用羌活二兩?這個有待考證。加入竹瀝一升,效果很好)
歸脾湯,治療產後氣血極度虛弱,引起心神驚悸、心慌、失眠,或者心脾疼痛、喜歡躺著、食慾不佳,或因憂思傷脾、導致血虛發熱等症狀。
成分:人參,黃耆(蜜炒),白朮(土炒),白茯苓,龍眼肉,當歸,遠志(去心)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木香,甘草(各五分)。
上述藥材加生薑、紅棗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加入柴胡、牡丹皮,就稱為加味歸脾湯。
遠志丸,治療產後臟腑虛弱、氣血不足,導致心神驚悸、意志不安、腹部劇烈疼痛、有時感到恐懼、晚上睡不安穩等症狀。
成分:遠志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黃耆,當歸(炒),人參,白朮,獨活(去蘆),白茯苓,桂心,柏子仁,山茱萸,石菖蒲,熟地黃,鍾乳粉,阿膠(打碎炒,各一兩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搗打五七百下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酒送服,不拘泥於時間,每天服用三次。
白茯苓丸,治療產後心虛驚悸、神志不安等症狀。
成分:白茯苓,熟地黃(各一兩),人參,桂心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,柏子仁,琥珀(另外研磨,各半兩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搗打二三百下,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丸,不拘泥於時間,用粥送服。(此方屬於溫補的方法,適合體質虛寒的人,但是心虛會導致熱氣鬱結在體內,使用溫熱的藥物要謹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