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1)

1. 拘攣

大全,云:產後中風,筋脈四肢攣急者,是氣血不足,臟腑俱虛,月內未滿,起早勞役,動傷臟腑,虛損未復,為風所乘,風邪冷氣初客於皮膚經絡,則令人頑痹不仁,羸乏少氣,風氣入於筋脈,挾寒則攣急也。

薛氏,曰:肝屬木而主筋,前證若肝經風熱血燥,用加味逍遙散,如不應,當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。經云: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仍參前雜症諸風血方論治之。

一產婦筋攣臂軟,肌肉掣動,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,用十全大補湯而安。

一產婦手麻,服愈風丹,遍身皆麻,神思倦怠。余謂氣血虛弱,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劑漸愈,去姜又數劑,及逍遙散而痊。

舒筋湯,治一切筋骨拘攣疼痛,蓋因風濕所傷,氣血凝滯,經絡不行所致,其效如神。

羌活,片子薑黃,甘草(炙,各二錢),赤芍,當歸,海桐皮(去粗皮),白朮(各一錢)

上切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煎去滓,磨沉香水少許入內,溫服,上痛食後,腰以下痛食前。

芎藭散,治產後中風,四肢筋脈疼痛攣急,背項強急。

川芎,羌活,當歸,酸棗仁(炒),羚羊角屑(各七錢半),防風,牛蒡子(炒,各一兩),桂心,赤芍(各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八錢,水煎溫服,不拘時。(此即防風羚羊角湯,但分兩少異,而牛蒡獨多者,以其能去皮膚風,通十二經,利腰腳也)

薛氏,曰:前方如不應,當用八珍湯,更不應,用十全大補湯。(觀薛氏所言,則亦先治風,後議補,要得此竅)

防己膏,治產後中風,四肢筋脈攣急,身體麻痹。

漢防己(去皮,半斤),茵芋(五兩)

上㕮咀,用酒五升浸藥一宿,取豬肪脂一斤,文武火熬。三上三下成膏,攤在紙花上。貼病人患處,以熱手不住下摩膏上千遍。

白話文:

拘攣

《大全》中提到:產後中風,如果出現筋脈四肢抽搐、緊縮的情況,是因為氣血不足,五臟六腑都虛弱。產婦在月子期間沒有好好休息,過早勞動,損傷了內臟,虛損的身體還沒恢復,又被風邪入侵。風邪和寒氣最初停留在皮膚和經絡,會讓人感到麻木不仁、虛弱無力、呼吸短促。風邪侵入筋脈,夾雜寒氣就會導致抽搐和緊縮。

薛氏認為:肝屬木,主管筋,前面提到的情況,如果是肝經風熱血燥引起的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。如果沒效果,就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腎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風邪侵入,精氣就會耗散」,這說明邪氣會損傷肝臟。其他相關的雜病、風證和血證,可以參考之前的論述來治療。

有一個產婦出現筋攣、手臂軟弱、肌肉抽動的情況,這是氣血虛弱並且有發熱的表現,用十全大補湯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另一個產婦手麻,服用了愈風丹後,全身都麻了,而且精神疲憊。我覺得這是氣血虛弱引起的,就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姜,服用幾劑後逐漸好轉,去掉炮姜後又服用幾劑,再配合逍遙散就痊癒了。

舒筋湯,可以治療各種筋骨拘攣疼痛,這是因為風濕侵襲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絡不通所引起的,效果非常好。

配方:羌活、片子薑黃、炙甘草(各二錢),赤芍、當歸、海桐皮(去掉粗皮)、白朮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好,加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,加入少量沉香水,溫服。如果是上身疼痛,就在飯後服用;如果是腰部以下疼痛,就在飯前服用。

芎藭散,可以治療產後中風引起的四肢筋脈疼痛、抽搐、背部和頸部僵硬。

配方:川芎、羌活、當歸、炒酸棗仁、羚羊角屑(各七錢半),防風、炒牛蒡子(各一兩),桂心、赤芍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八錢,用水煎煮後溫服,不拘時間。(這個方子就是防風羚羊角湯,只是藥量稍有不同,牛蒡子用量比較多,是因為它可以去除皮膚上的風邪,疏通十二經絡,有利於腰腿的康復。)

薛氏說:前面的方子如果沒效果,應該用八珍湯,如果還沒效果,就用十全大補湯。(看薛氏的說法,也是先治風邪,再考慮補虛,這個關鍵點要把握好。)

防己膏,可以治療產後中風導致的四肢筋脈抽搐、身體麻木。

配方:漢防己(去皮,半斤),茵芋(五兩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五升酒浸泡一晚,取出豬油一斤,用文火和武火熬煮,三次上火三次下火,製成藥膏。把藥膏攤在紙花上,貼在病人患處,用熱手不斷在藥膏上按摩上千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