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二 (1)
卷之十二 (1)
1. 發痙
郭稽中,曰:產後汗出多而變痙者,因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故多汗出,遇風邪搏之,則變痙也。痙者,口噤不開,背強而直,如發癇狀,搖頭馬嘶,身反折,須臾又發,氣息如絕,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,稍緩即汗出如雨,手摸空者,不可治也。
薛氏,曰:產後發痙,因去血過多,元氣虧極,或外邪相搏,以致牙關緊急,四肢痙強,或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若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,無汗而惡寒者曰剛痙,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而致,故傷寒汗下過多,潰瘍膿血大泄多患之,乃敗證也,急以十全大補湯大補血氣,如下應,急加附子,或保無虞,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。
夷堅志,云:杜壬治郝質子婦產四日,瘈瘲戴眼,弓背反張,壬以為痙病,與大豆紫湯、獨活湯而愈。政和間,余妻方分娩,猶在蓐中,忽作此症;頭足反接,相去幾二尺,家人驚駭,以數婢強拗之不直,適記所云,而藥草有獨活,乃急為之,召醫未至,連進三劑,遂能直,醫至即愈矣,更不須用大豆紫湯。古人處方,神驗屢矣。
陳臨川,曰:凡產後口噤,腰背強直,角弓反張,皆名曰痙,又名曰痓。古人察有汗無汗,以分剛柔陰陽而治,今《產寶》諸書有中風口噤一門,又有角弓反張一門,其實一也,如憎寒發熱,有類傷寒,皆不論及,豈可只以一二藥治之。
按《素問》有痙字而無痓字,仲景太陽經有痙病而無痙方,則今書中痓字乃痙字傳寫之誤也,夫勁痙二字,諧體諧聲,而痙之病狀,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,則從痙字無疑,若痓字於義莫解,故當以痙字為正。且寒主收引,風寒在太陽經而項背強直者,太陽筋病也,諸方皆主續命,從仲景論矣。
郭氏不問產後虛實,邪之有無,而概宗之,似乎一偏。至薛氏又謂產後亡血過多,非急用十全大補不可,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,又一見也。及《夷堅志》案,以大豆紫湯、獨活湯而愈者,則又主於風矣。是續命亦不為妄,但本方有麻黃、附子,於氣血兩虛之人不可輕用,而郭氏論又有速灌之說,稍緩即汗出如雨,反不以麻黃為忌,何其語之切也。二說均不可廢,臨證之際,詳之可也。
小續命湯,治產後汗多變痙,口噤首強,或搖頭馬嘶,不時舉發,氣息如絕。
方見前中風。
陳臨川,云:陳無擇評曰:產後汗出多變痙,亦令服小續命湯,此又難信,既汗多,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,不若大豆紫湯為佳,《局方》大聖散亦良藥也。愚觀朱奉議云:凡剛柔二痓,小續命湯並可加減與之,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加葛根之說,朱奉議必有所據,雖大豆紫湯、大聖散良,亦不可偏見曲說,有妨古人之意。
大豆紫湯,治中風頭眩,惡風自汗,吐冷水及產後百病,或中風痱痙,背強口噤,直視煩熱,脈緊大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郭稽中的說法是,產後如果汗出很多然後轉變成痙攣,這通常是因為產後血氣虛弱,導致身體毛孔不能緊密閉合,所以會大量出汗。如果這時候遇上風邪入侵,就可能引發痙攣。痙攣的表現是嘴巴緊閉無法打開,背部僵硬挺直,就像發作癇病一樣,頭部搖晃發出馬嘶聲,身體反彎,片刻之間就會再次發作,呼吸彷彿要停止。這種情況下應該迅速撬開口腔灌入小續命湯,如果稍微拖延,患者汗出如雨,手腳冰涼,就無法治療了。
薛氏認為,產後痙攣是由於失血過多,元氣大損,或是外來的邪氣侵襲,導致牙關緊咬,四肢痙攣,或者腰部背部反張,肢體抽搐。如果患者有汗但不畏寒,這是柔痙;如果沒有汗並且畏寒,這是剛痙。這是由於失血過多,肌肉得不到營養所致。因此,如果感冒時出汗太多,或者潰瘍、膿血大量流失時,都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這是一種危險的徵兆。應立即使用十全大補湯來補充血氣,如果效果不佳,應立即加用附子,這樣或許可以避免更大的風險,但如果只是攻擊風邪,那麼死亡幾乎是確定的。
夷堅志提到,杜壬在治療郝質子的媳婦產後第四天,她突然開始抽搐,眼睛向上翻,背部像弓一樣反張,杜壬認為這是痙攣,於是使用了大豆紫湯和獨活湯,病情得以康復。在政和年間,我的妻子正在分娩,還在牀上躺著,突然出現了同樣的症狀,頭和腳彎曲到幾乎相距兩尺,家人都嚇壞了,用幾個婢女強力扳直她的身體,但沒有任何效果。正好想起杜壬的治療方法,而且家中有獨活這種草藥,於是立刻使用,醫生還沒到達之前,連續服用了三劑,她的身體終於能夠伸直,醫生到來時,病情已經好轉,不需要再使用大豆紫湯。古人的處方真是神奇,屢試不爽。
陳臨川認為,產後如果嘴巴緊閉,腰部和背部僵硬挺直,形狀像弓一樣反張,這些都被稱為痙攣,又被稱為痓。古人會檢查患者是否有汗,以此來區分剛性和柔性的痙攣,從而進行治療。現在的產科書籍中有關於中風後嘴巴緊閉的一章,也有關於角弓反張的一章,實際上,這些都是同一種疾病。如果患者有寒意和發熱的症狀,很像感冒,但這些症狀在書中卻沒有提及,怎麼可能僅用一兩種藥物就能治療呢?
根據《素問》的記載,有“痙”這個詞,但沒有“痓”。在張仲景的《太陽經》中,提到了痙攣的病症,但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,因此,現在書籍中出現的“痓”字可能是“痙”字被誤寫。"勁痙"兩個字,音韻和諧,而痙攣的症狀,包括頸部和背部的僵硬和反張,因此,“痙”字的使用毫無疑問是正確的。“痓”字在意義上無法解釋,所以應該以“痙”字為正。而且,寒冷會引起收縮,如果風寒在太陽經絡中,導致頸部和背部強直,這就是太陽經的筋病,各種方子都以續命湯為主,這符合張仲景的理論。
郭氏不考慮產後虛實情況,也不考慮是否有邪氣存在,一味地遵循某種方法,這似乎是片面的。至於薛氏認為,產後失血過多,如果不立即使用十全大補湯,就無法治療,如果只攻擊風邪,死亡幾乎是確定的,這又是另一種看法。而在夷堅志的案例中,使用大豆紫湯和獨活湯治癒的情況,則側重於風邪的治療。因此,續命湯的使用也不算錯,但是原方中包含的麻黃和附子,在氣血兩虛的人身上不可以輕易使用,然而郭氏的理論中又有快速灌注的說法,稍微拖延就會汗出如雨,反而不把麻黃視為禁忌,為什麼他的語言如此嚴厲呢?兩種說法都不可以拋棄,在實際診斷中,詳細考慮纔是正確的。
小續命湯,用於治療產後汗出過多轉變為痙攣,嘴巴緊閉,頭部強硬,或者頭部搖晃發出馬嘶聲,隨時可能發作,呼吸彷彿要停止。
藥方在前面的中風治療部分已經列出了。
陳臨川認為,陳無擇評價說,產後汗出過多轉變為痙攣,也讓人服用小續命湯,這種說法難以置信。既然已經汗出過多,怎麼可能再服用含有麻黃、官桂、防己、黃芩等藥材的湯藥呢?不如使用大豆紫湯更好,《局方》中的大聖散也是一種良藥。我個人認為,朱奉議曾說過,對於剛性和柔性痙攣,都可以適當增減小續命湯的用量,如果柔性痙攣自汗,則去掉麻黃,加入葛根。朱奉議一定有他的依據,雖然大豆紫湯和大聖散是良藥,但我們不能有偏見,這樣會影響對古人智慧的理解。
大豆紫湯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頭暈,怕風自汗,吐冷水以及產後各種疾病,或者中風引起的痱子、痙攣,背部僵硬、嘴巴緊閉,直視煩熱,脈搏緊繃大的情況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
藥方在前面的中風治療部分已經列出了。
大豆湯,用於治療產後突然中風引發的痙攣,倒地昏迷,失去知覺,以及懷孕期間夾雜風邪的情況,同時治療產褥期的各種疾病。
所需藥材:大豆(5升,炒至微焦)、葛根、獨活(各1兩)、防己(6兩)(防己能夠行於十二經絡,體虛者慎用,現在配方中防己的比例較高,應酌情使用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5錢,用兩杯酒煎煮至一杯半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,每日三次。
一種藥方,用於治療產後中風,全身疼痛,自汗出的情況,以及其它各種疾病。
所需藥材:獨活(8兩)、當歸(4兩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8升酒煮至4升,去渣,分四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晚一次,讓患者微微出汗。如果患者有上氣的症狀,可以加入桂心2兩,如果病情沒有改善,可以再做一次。
羚羊角飲子,用於治療產後氣血旺盛,腹部堅硬,兩側脹滿,心中煩熱,口渴想喝水,可能形成剛性痙攣,中風的疾病。
所需藥材:羚羊角(半兩,磨碎)、防風、羌活、桔梗(去蘆)、敗醬(各8錢)(敗醬現在很少有人認識,不清楚可以用什麼代替)、桂心、柴胡、大黃(酒浸泡後烘烤,各1兩2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5錢,用一大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,同時服用地黃酒,(地黃酒非常有效)地黃切片1升,炒至黑色,放入瓷瓶中,倒入3升熱酒,密封瓶口,煮至減半,隨意服用。
防風當歸散
所需藥材:防風、川芎、當歸、地黃(各5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1兩,用三杯水煎煮至兩杯,溫服。
樓氏認為,續命湯、大豆紫湯、舉卿古拜散,這些都是太陽厥陰藥,如果邪氣實在,脈象浮弦有力,當然適用。但對於產後血氣大虛的人,不應該輕易發動表層的治療,最好使用防風當歸散來治療,效果會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