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21)
卷之一 (21)
1. 治經病發熱
逍遙散,治血虛煩熱,口燥咽乾,減食嗜臥,月水不調;又主榮衛不和,痰嗽潮熱,肢
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,(此方重在脾胃,及行肝膽鬱滯,故不用生地,恐傷胃也)
當歸(酒洗),白芍(炒),白朮,白茯苓,柴胡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上加生薑三片,麥門冬二十粒,去心,水煎服,不拘時。一方加牡丹皮、梔子(炒),名加味逍遙散。一方加知母、地骨皮。有嗽,加桑白皮、貝母、桔梗、知母、麥冬;咳血,加生地黃、山梔、牡丹皮;嘔吐,加陳皮、半夏、旋覆花;嘈雜,加姜炒黃連,或芩連二陳湯。
加味四物湯,治衝任虛損,月水不行,肌膚髮熱,如勞瘵狀。(陽勝則熱,如肝陰不足而肝火獨甚者宜之。脾胃壯者,可加胡黃連)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生地黃(各一兩),柴胡(半兩),黃芩(二錢半)
上㕮咀。每服八錢,水煎服。如骨蒸,四物湯加地骨皮、牡丹皮,一方四物湯加胡黃連,極效。
六神湯,治血氣不足,肌體煩熱,四肢倦怠,不進飲食。(此治血虛而氣分有虛熱者)
當歸,川芎,白芍藥,熟地黃,黃耆,地骨皮(各一錢)
上㕮咀。水煎,空心服。
白話文:
逍遙散,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因為血虛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燥、食慾不振、嗜睡、月經不調等問題;也可以治療因為營衛失調導致的咳嗽、潮熱、身體消瘦,甚至逐漸發展成骨蒸潮熱的狀況。(這個藥方的重點在於調理脾胃,以及疏解肝膽的鬱悶,所以不用生地,是怕它會傷害脾胃)
藥方組成:當歸(用酒洗過)、白芍(炒過)、白朮、白茯苓、柴胡(各一錢)、甘草(炙過,五分)。
使用方法:在上面的藥方中,加入三片生薑和二十粒麥門冬(去心),用水煎煮後服用,不限時間。另外,有一個加味方,是加入牡丹皮和梔子(炒過),叫做加味逍遙散。還有一個加味方是加入知母和地骨皮。如果有咳嗽,可以加入桑白皮、貝母、桔梗、知母、麥冬;如果有咳血,可以加入生地黃、山梔、牡丹皮;如果有嘔吐,可以加入陳皮、半夏、旋覆花;如果覺得胃裡嘈雜,可以加入用薑炒過的黃連,或者使用芩連二陳湯。
加味四物湯,可以治療因為衝脈和任脈虛損,導致月經不來、皮膚發熱,像勞瘵病一樣的症狀。(陽氣太盛就會發熱,像是肝陰不足而肝火特別旺盛的情況,就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如果脾胃功能強壯,可以加入胡黃連)
藥方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生地黃(各一兩)、柴胡(半兩)、黃芩(二錢半)。
使用方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八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出現骨蒸潮熱,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地骨皮和牡丹皮,或者使用加入胡黃連的四物湯,效果非常好。
六神湯,可以治療因為氣血不足引起的身體煩熱、四肢疲倦無力、食慾不振。(這個藥方是治療血虛而氣分也有虛熱的情況)
藥方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、黃耆、地骨皮(各一錢)。
使用方法: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空腹服用。
2. 治往來寒熱
本事方,治婦人血脈不調,往來寒熱,狀如勞倦。
當歸,川芎,黃耆,甘草,官桂(各一兩),熟地黃,白芍藥,白朮(各二兩),柴胡,阿膠(碎,炒,各半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五錢,棗一枚,水煎,空心服,白湯點服亦得。當永不生帶下,調血脈,養子宮,終身無病。(陽虛則惡寒,陰虛則發熱,此方氣血並補,與十全大補湯同,乃獨無人參,而柴胡、阿膠是肝經中藥,亦治寒熱之要訣也)
地骨皮散,治血風氣虛,時作寒熱,或晡熱內熱。
地骨皮,柴胡(各一兩),桑白皮(炒),枳殼(麩炒),前胡,黃耆(炒,各七錢五分),人參,白茯苓,白芍藥,甘草,五加皮,桂心(各半兩)
上㕮咀。每服三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煎七分服。(按黃耆、人參、桂心,是補肺溫氣藥;桑皮、枳殼、地骨皮,是瀉肺清熱藥;白芍、茯苓是降收之味;五加、前胡是行散之味。而乃並用之,重在氣虛有火,當以分兩中求之,疾苦中審之,則巧妙自得)
柴胡散,治婦人寒熱體瘦,肢節疼痛,口乾心煩,不欲飲食。
北柴胡,赤茯苓,黃耆,白朮(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,三錢),鱉甲(醋炙,二錢),人參,地骨皮,枳殼(麩炒),生地黃,桑白皮,赤芍藥,桔梗,甘草(各五分)
上作一服,水二鍾,生薑三片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。(參、耆、白朮,益肺脾三焦元氣,而治不欲食;麥冬、生地,清心與包絡中火而生血,以治口乾心煩;柴胡、鱉甲,解骨節中熱而外散;赤茯苓、赤芍,導心火散血熱而下行;枳、桔、地骨、桑皮,瀉肺火散結氣於胸中。亦補中有瀉之方也。要知不用芎、歸之旨,乃妙)
七寶湯,治寒熱往來。
防風(去蘆),知母,生地黃(各半兩),柴胡(去蘆),前胡(去蘆),秦艽,甘草(炙,各二錢半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加人參三寸,煎七分服。(邪在表而寒者宜防風;邪在裡而熱者宜知母,胸中熱結宜前胡;經絡熱結宜秦艽、柴胡,解表裡陰陽不分之寒熱;甘草、人參益氣,以防解散之虞;生地涼血,以為陽氣之守。是方以邪結而氣血未虛者宜之)
柴胡四物湯,治婦人日久虛勞,微有寒熱,此四物湯與小柴胡湯合方也。(曰微有寒熱,則似病未甚)
當歸,川芎,芍藥,熟地黃(各一兩半),柴胡(八錢),人參,黃芩,半夏,甘草(各三錢)
上銼。每服一兩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柴胡抑肝散,治寡居獨陰無陽,欲心萌而多不遂,是以惡寒發熱類瘧證。
柴胡(二錢半),青皮(二錢),赤芍藥(炒),牡丹皮(各一錢半),蒼朮(米泔浸炒),山梔子(炒)地骨皮,香附子(各一錢),神麯(八分),川芎(七分),生地黃,連翹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)上銼,加生薑,水煎服一服,空心臨臥服。(此方疏肝開鬱,散結氣結血,涼心啟脾,自是一種心印。乃越鞠丸之套方也,分兩妙)
白話文:
[治療時冷時熱]
**《本事方》**記載,治療婦女氣血不順,出現時冷時熱,身體疲勞的症狀。
藥方: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甘草、肉桂各一兩,熟地黃、白芍藥、白朮各二兩,柴胡、阿膠(打碎炒過)各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一顆紅棗,用水煎煮後,空腹服用。也可以用白開水沖服。可以永遠不再出現白帶,調理氣血,滋養子宮,終身不生病。(如果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這個藥方可以同時補充氣血,跟十全大補湯類似,只是沒有人參,而是用柴胡、阿膠這類屬於肝經的藥材,也是治療時冷時熱的要訣。)
**《地骨皮散》**記載,治療血虛氣弱,時常出現時冷時熱,或是午後發熱,身體內部發熱的症狀。
藥方:地骨皮、柴胡各一兩,炒過的桑白皮、炒麩皮的枳殼、前胡、炒過的黃耆各七錢五分,人參、白茯苓、白芍藥、甘草、五加皮、桂心各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加一碗半水和三片生薑,煎煮至剩七分服用。(黃耆、人參、桂心是補肺溫氣的藥;桑白皮、枳殼、地骨皮是瀉肺清熱的藥;白芍、茯苓是收斂降氣的藥;五加皮、前胡是行氣散邪的藥。將這些藥材一起使用,主要是針對氣虛有火的情況。要從藥材的劑量中去理解,從病人的痛苦中去判斷,才能領悟其中的巧妙。)
**《柴胡散》**記載,治療婦女時冷時熱,身體消瘦,關節疼痛,口乾心煩,不想吃飯的症狀。
藥方:北柴胡、赤茯苓、黃耆、白朮各一錢,麥門冬(去除心)三錢,醋炙過的鱉甲二錢,人參、地骨皮、炒麩皮的枳殼、生地黃、桑白皮、赤芍藥、桔梗、甘草各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配成一劑,加兩碗水和三片生薑,煎煮至剩一碗,隨時服用。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可以補益肺、脾、三焦的元氣,治療不想吃飯;麥冬、生地可以清除心和心包的火氣,產生血液,治療口乾心煩;柴胡、鱉甲可以解除關節中的熱邪,並將其發散出去;赤茯苓、赤芍可以引導心火,散血熱,使其下行;枳殼、桔梗、地骨皮、桑白皮可以瀉肺火,散胸中的鬱結之氣。這也是一個補瀉兼施的藥方。要知道,這個藥方不使用川芎、當歸,自有其巧妙之處。)
**《七寶湯》**記載,治療時冷時熱的症狀。
藥方:防風(去除蘆)、知母、生地黃各半兩,柴胡(去除蘆)、前胡(去除蘆)、秦艽、炙甘草各二錢半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一碗半水和三寸長的人參,煎煮至剩七分服用。(病邪在表而怕冷,適合用防風;病邪在裡而發熱,適合用知母;胸中鬱熱,適合用前胡;經絡鬱熱,適合用秦艽、柴胡,可以解除表裡陰陽不分所導致的寒熱。甘草、人參可以補益氣血,防止藥性過於發散;生地可以涼血,保護陽氣。這個藥方適合病邪鬱結但氣血尚未虛弱的情況。)
**《柴胡四物湯》**記載,治療婦女長期虛勞,稍微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。這個藥方是四物湯和小柴胡湯的合方。(說是稍微出現時冷時熱,表示病情不是很嚴重。)
藥方: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各一兩半,柴胡八錢,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各三錢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一兩,加三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**《柴胡抑肝散》**記載,治療寡居獨處的婦女,因為慾望難以實現,導致寒冷發熱,類似瘧疾的症狀。
藥方:柴胡二錢半,青皮二錢,炒過的赤芍藥、牡丹皮各一錢半,米泔水浸泡炒過的蒼朮、炒過的梔子、地骨皮、香附子各一錢,神麯八分,川芎七分,生地黃、連翹各五分,甘草三分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,用水煎煮服用。每天空腹或睡前服用。(這個藥方可以疏肝解鬱,散結氣、結血,清涼心火,啟動脾胃功能,有其獨特的功效。是越鞠丸的變方,劑量搭配巧妙。)
**《生地黃丸》**記載,治療尼姑或寡婦,因為慾望無法滿足,導致寒熱往來,類似瘧疾的症狀。
藥方:生地黃二兩,赤芍藥一兩,柴胡、黃芩、秦艽各五錢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烏梅湯送服,每天三次。(這個藥方減少了當歸的使用,主要用於治療肝經鬱火、結血的情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