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二 (1)
卷之十二 (1)
1. 卷之十二
2. 產後門·中
3. 外感風寒
李氏,曰:產後外感,離床太早,或換衣襲風,冷入下部,令人寒熱似瘧,頭疼不歇(寒熱似瘧,頭疼不歇,是冒下數項,又消息酌用)。血虛者,芎歸湯加人參紫蘇乾葛;血氣虛者,補虛湯加陳皮乾姜;寒熱甚者,熟料五積散;熱不止者,黃龍湯主之。如體盛發熱惡寒及瘧痢者,小柴胡湯合四君子四物湯加黃耆,名三分散,切不可以傷寒治法。若誤服熱藥過多,熱證大見,久而便閉者,柴胡破瘀湯,或四物湯加大黃芒硝暫服,即調補之。
良方,曰:產後外感風寒,發熱頭痛身疼,雖如傷寒時氣,當用麻黃,亦不可輕易(吃緊語)。如早起勞動,為寒所傷,則淅淅惡寒,翕翕發熱,頭項肩背骨節皆痛,至七八日乃瘥。若大便堅,作嘔不能食,用小柴胡湯加生薑地黃。(以嘔加地黃,宜酌用)
吳氏,曰:新產後患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蓋有產時傷力發熱,去血過多發熱,惡露不去發熱,三日蒸乳發熱,或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,一皆發熱,狀類傷寒,要在仔細詳辨,切不可輒便發汗。大抵產後大血空虛(大虛變症),若汗之則變筋惕肉瞤,或鬱冒昏迷而不省,或風搐搦而不定,或大便閉澀而難去,其害非輕,切宜詳審。凡有發熱,且與四物湯,以川芎當歸為君最多,白芍藥須炒過,酒蒸熟地黃佐之,如發熱,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乾薑炮之最效,蓋乾薑之辛熱,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也,且能去惡養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,以熱治熱,深合《內經》之旨,予嘗用之,取效如神,故錄以勸。如有惡露未盡者,益母丸、黑神散必兼用之,若胃虛少食者,必加白朮、茯苓,有痰嘔逆者,必加陳皮、半夏,其餘六經各條治例皆同,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,乃養血務本之要也。
大全,云:凡產後發熱,頭痛身疼,不可便作感冒治之,此等多是血虛,或敗血作梗,宜以和平之劑與服,必效,如玉露散,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煎服(等分法,乃善守法)。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湯之類,竟不救者多矣。
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雖多,陽旦證耳,可與陽旦湯。(即桂枝湯,方見傷寒。仲景所謂中風,即今人所謂傷風,陽旦湯者,從仲景方也)
加味芎歸湯,治產後血氣虛,外感風寒,頭痛,憎寒壯熱。
當歸,川芎(各二錢),人參,紫蘇,乾葛(各一錢)
上銼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竹葉湯,治產後中風,發熱面赤,喘而頭痛。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,桔梗,桂枝,人參,甘草(炙,各一兩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棗一枚,姜五片,水一盞半煎一盞,去滓服,溫覆使汗出,若頭項強,用大附子五分,煎藥揚去沫,嘔者加半夏一錢。(以竹葉乾葛為君,為面赤而喘也,然不用血藥而用參桂,從中風也。此雖大法,用須斟酌。附子亦須善用)
白話文:
李氏認為:產後感冒,是因為太早下床、換衣服時吹到風,導致寒邪侵入下身,會出現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、頭痛不止的症狀(忽冷忽熱像瘧疾、頭痛不止,可能是多種原因引起,要仔細判斷)。如果是血虛,可以用芎歸湯加上人參、紫蘇、葛根;如果是氣血兩虛,可以用補虛湯加上陳皮、乾薑;如果寒熱症狀嚴重,可以用熟料五積散;如果發熱不止,可以用黃龍湯來治療。如果體質強盛,發熱怕冷,又像瘧疾或痢疾,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、四物湯再加黃耆,稱為三分散,千萬不可以當作傷寒來治療。如果誤用太多熱藥,導致熱症加重,久而久之便秘,可以用柴胡破瘀湯,或四物湯加大黃、芒硝暫時服用,之後再調理補養。
良方認為:產後感冒風寒,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痠痛,雖然像傷寒,但使用麻黃也要謹慎(這是重點)。如果是太早起床勞動,被寒氣所傷,會出現怕冷、微微發熱、頭部後頸部、肩膀、背部、骨節都疼痛,大約七八天才會好。如果大便乾燥、噁心吃不下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薑、地黃。(因為有嘔吐,所以加地黃,要斟酌使用)
吳氏認為:產後得了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因為產後發熱有很多原因,可能是生產時用力過度發熱、失血過多發熱、惡露未淨發熱、產後第三天乳汁分泌發熱,或者太早勞動、飲食停滯也會發熱,這些都類似傷寒的症狀,一定要仔細辨別,千萬不可隨便發汗。產後通常氣血虛弱,如果發汗,可能導致肌肉抽搐、昏迷不醒、抽風,或便秘難解,危害很大,一定要謹慎。凡是有發熱,先用四物湯,以川芎、當歸為主,多用一些,白芍藥要炒過,熟地黃要用酒蒸過,來輔助,如果有發熱,可以加一點點柴胡、人參、炮過的乾薑,效果最好。乾薑的辛熱,可以引導補血藥進入血分,補氣藥進入氣分,而且能去除舊的,生成新的,有促進陽氣生發,陰氣增長的作用,用熱藥來治療熱病,很符合《內經》的道理,我曾經用過,效果很好,所以記錄下來勸勉大家。如果惡露還沒排乾淨,一定要同時使用益母丸、黑神散,如果腸胃虛弱,食慾不振,一定要加白朮、茯苓,如果有痰、噁心嘔吐,一定要加陳皮、半夏,其他六經的治療方法也一樣,但藥方中一定要以四物湯為主,這是補血的根本。
大全認為:產後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,不可以馬上當作感冒來治療,大多是血虛,或惡露阻礙導致,應該用溫和的藥來調理,一定會有效,像是玉露散,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量煎服(等量配藥,是很好的方法)。如果隨意使用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,往往都無法救治。
產後中風,幾十天都沒好,頭微微疼痛、怕冷、時常發熱、胸悶、乾嘔,雖然汗出很多,這是陽旦證,可以用陽旦湯來治療。(陽旦湯就是桂枝湯,藥方在傷寒篇。仲景說的中風,就是現在人說的傷風,陽旦湯是根據仲景的藥方來的)
加味芎歸湯,可以治療產後氣血虛弱,外感風寒,導致頭痛、怕冷、發熱。
當歸、川芎(各二錢),人參、紫蘇、葛根(各一錢),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上三片生薑,用水煎服。
竹葉湯,可以治療產後中風,發熱面色發紅、喘氣、頭痛。
竹葉(一把),葛根(三兩),防風、桔梗、桂枝、人參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取五錢,加一枚棗子、五片生薑,用水一碗半煎成一碗,去渣後服用,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頭部後頸部僵硬,可以用大附子五分,煎藥時把浮沫撇去,如果噁心嘔吐,加半夏一錢。(以竹葉、葛根為主藥,是針對面色發紅、喘氣的症狀,雖然沒用補血藥,卻用了人參、桂枝,這是因為針對中風來治療。雖然這是大方向,但使用時也要斟酌。附子也要謹慎使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