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19)
卷之一 (19)
1. 治經病疼痛
玄胡索散,治血氣攻刺疼痛,及新舊虛實腹痛。
當歸(酒浸),赤芍藥(炒),玄胡索,蒲黃(隔紙炒),桂皮,乳香(水研),沒藥(各一錢,用乳、沒以通氣血之滯,亦更進一步法也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溫酒空心服。
當歸散,治婦人久積血氣絞痛,小便刺痛,四肢無力。
當歸,赤芍藥(酒炒),劉寄奴,枳殼(麩炒),玄胡索,沒藥(各等分)
上為末。熱酒調下二錢,不拘時服。
經驗方,治婦人臍腹疼痛,不省人事,只一服立止。人不知者,云是心氣痛,誤矣。
木通(去皮),芍藥(炒),五靈脂(炒,各等分)
上㕮咀。每服五錢,醋水各半盞,煎七分,溫服。
三神丸,治室女血氣相搏,腹中刺痛,痛引心端,經行澀少,或經事不調,以致疼痛。
橘紅(二兩),玄胡索(去皮,醋煮),當歸(酒浸,略炒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酒煮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加至百丸,空心艾湯送下,米飲亦可。
交加散,治婦人榮衛不通,經脈不調,腹中撮痛,氣多血少,結聚為瘕,及產後中風。
生地黃,生薑(各五兩,各研取汁)
上交互取汁,浸渣一夕,汁盡為度,各炒黃末之。尋常腹痛,酒調下三錢,產後尤不可缺。
交加散,治榮衛不和,月事湛濁,逐散惡血,治臍腹撮痛,腰腿重墜。(此方與琥珀散不相上下,而此有白芍,似可常服)
生薑(二斤,搗取汁存滓用),生地黃(二斤,搗取汁存滓用),白芍藥,當歸,玄胡索(醋紙包煨熟,用布擦去皮),蒲黃(隔紙炒,各一兩),桂心(一兩),紅花(炒,無惡血不用),沒藥(另研,各半兩)
上將地黃汁炒生薑滓,生薑汁炒地黃滓,各焙乾,同諸藥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若月經不依常,蘇木煎酒調下,若腰痛,糖球子煎酒調下。
交加地黃丸,治婦人經不調,血塊氣痞,肚腹疼。
生地黃,老生薑(各一斤,俱另搗取汁存滓),玄胡索,當歸,川芎,芍藥(各二兩),明乳香木香(各一兩),桃仁(去皮尖),人參(各半兩),香附(半斤)(一方而有三變矣,此又變而為丸。而沒藥、肉桂為一家,此以三香、人參、桃仁為一家,亦不甚相違。閱古人方,須得古人變法,乃妙)
上為末,先以生薑汁浸地黃滓,以地黃汁浸生薑滓,曬乾,皆以汁盡為度,共十一味,合一處曬乾,研為末,醋糊為丸。空心薑湯下五七十丸。
瓦楞丸,治瘀血作痛。
香附(醋煮,四兩),當歸,牡丹皮,桃仁(去皮尖),大黃(蒸,各一兩),川芎,紅花(各半兩)瓦楞子(煅,醋煮一晝夜,二兩)(丹溪治血塊,多用瓦楞子。古方治血塊,多用薑、桂熱藥,而此用大黃寒藥,宜寒宜熱,智者別之)
白話文:
玄胡索散: 用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刺痛,以及各種新舊虛實引起的腹痛。
配方包含:當歸(用酒浸泡)、赤芍藥(炒過)、玄胡索、蒲黃(隔著紙炒)、桂皮、乳香(用水研磨)、沒藥(各一錢)。(使用乳香和沒藥的目的在於疏通氣血的瘀滯,這也是更進一步的治療方法。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在空腹時服用。
當歸散: 用於治療婦女長期積累的氣血絞痛,小便時的刺痛,以及四肢無力。
配方包含:當歸、赤芍藥(用酒炒過)、劉寄奴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)、玄胡索、沒藥(各等份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。用熱酒送服二錢,不拘時間服用。
經驗方: 用於治療婦女肚臍周圍腹部疼痛,導致人事不省的情況,服用一次即可見效。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心氣痛,這是錯誤的。
配方包含:木通(去皮)、芍藥(炒過)、五靈脂(炒過,各等份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醋和水各半盞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
三神丸: 用於治療未婚女子因氣血相互搏擊,導致腹部刺痛,痛及心口,月經量少或經期不調引起的疼痛。
配方包含:橘紅(二兩)、玄胡索(去皮,用醋煮過)、當歸(用酒浸泡後略炒,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酒煮過的米糊製成丸子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可增至一百丸,用空心艾湯送服,米湯也可以。
交加散: 用於治療婦女營衛不通,經脈失調,腹部絞痛,氣多血少,結成腫塊,以及產後中風。
配方包含:生地黃、生薑(各五兩,分別研磨取汁)。
將兩種藥汁交互使用,浸泡藥渣一晚,直到藥汁全部被吸收。然後分別將藥渣炒黃並磨成粉末。平時腹痛,用酒送服三錢,產後尤其不可缺少。
交加散: 用於治療營衛不和,月經渾濁,排出惡血,治療肚臍周圍腹部絞痛,腰腿沉重。(這個方子與琥珀散效果不相上下,但這個方子有白芍,似乎可以經常服用。)
配方包含:生薑(二斤,搗爛取汁並保留藥渣)、生地黃(二斤,搗爛取汁並保留藥渣)、白芍藥、當歸、玄胡索(用醋紙包住煨熟,用布擦去皮)、蒲黃(隔紙炒)、桂心(各一兩)、紅花(炒過,沒有惡血則不用)、沒藥(另研,各半兩)。
將生地黃汁炒生薑渣,生薑汁炒生地黃渣,各自烘乾,與其他藥材一同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送服。如果月經不規律,用蘇木煎酒送服;如果腰痛,用糖球子煎酒送服。
交加地黃丸: 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,血塊氣滯,肚腹疼痛。
配方包含:生地黃、老生薑(各一斤,分別搗爛取汁並保留藥渣)、玄胡索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(各二兩)、明乳香、木香(各一兩)、桃仁(去皮尖)、人參(各半兩)、香附(半斤)。(這個方子有三種變化,這是從散劑變為丸劑。沒藥和肉桂是一類藥物,而這裡將三香、人參、桃仁歸為一類,也並無太大衝突。閱讀古人的藥方,必須理解古人變通的方法,這才是關鍵所在。)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先用生薑汁浸泡地黃渣,再用生地黃汁浸泡生薑渣,曬乾,都要讓藥汁完全被吸收。然後將十一味藥材混合在一起曬乾,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製成丸子。空腹時用薑湯送服五七十丸。
瓦楞丸: 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疼痛。
配方包含:香附(用醋煮過,四兩)、當歸、牡丹皮、桃仁(去皮尖)、大黃(蒸過,各一兩)、川芎、紅花(各半兩)、瓦楞子(煅燒後用醋煮一晝夜,二兩)。(朱丹溪治療血塊,多使用瓦楞子。古代的方子治療血塊,多用生薑、桂皮等熱性藥,而這個方子用大黃這種寒性藥,使用寒性藥還是熱性藥,需要有智慧的人區分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