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二 (7)
卷之二 (7)
1. 論補中去積
東垣,云,丁未年冬郭大方來說,其妻經水暴崩不止,先曾損身失血,自後一次經數日而來,今次不止。其人心窄性急多驚,以予料之,必因心氣不足,飲食失節得之。大方曰:容到彼診,得掌中寒,脈沉細而緩,間有沉數,九竅微不利,四肢無力,上喘氣短促,口鼻氣皆不調,果有心氣不足,飲食失節(審證細密,自是老手),脾胃虛弱之證,胃脘當心而痛,在脅下急縮有積(前是虛,此是實),當臍有動氣,腹中鳴,下氣,大便難,諸虛證極多,不能盡錄。擬先治其本,餘證可以皆去。與安心定志,鎮墜其驚,調和脾胃,大益元氣,補其血脈,養其心神(此節尤妙尤難),以大熱之劑,去其冬寒。凝在皮膚,少加生地黃去命門相火,不令四肢痿弱,制黃耆當歸人參湯。
白話文:
元朝的醫家李杲說,丁未年冬天,郭大方來找我看病,說他妻子月經突然大量崩漏不止,之前曾經因為失血導致身體虛弱,之後每次月經來潮都會持續好幾天,這次更是止不住。她這個人心胸狹窄、性子急躁又容易受到驚嚇。我認為這一定是心氣不足,加上飲食不節制所導致的。
郭大方說:您去她那診治一下,診脈後發現她手掌冰涼,脈象沉細而緩,有時又會出現沉數的脈象,九竅功能稍微失調,四肢無力,呼吸急促、短淺,口鼻呼吸的氣息都不協調。果然是心氣不足、飲食不節制(診斷仔細嚴謹,真是經驗老道的醫師),脾胃虛弱的病症,胃部連著心口的地方疼痛,肋骨下方感覺緊縮,有積聚(前面是虛,這裡是實),肚臍周圍有氣在動,肚子裡咕嚕咕嚕叫,放屁,大便困難,各種虛弱的症狀非常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
我打算先治療她根本的病因,其他症狀自然就會消失。所以要讓她安心定志,鎮定受驚的心神,調理脾胃,大補元氣,補養血脈,滋養心神(這部分尤其巧妙又困難),用溫熱的藥劑,去除冬天積留在皮膚裡的寒氣,稍微加入生地黃來去除命門的相火,避免四肢無力。我開立了黃耆當歸人參湯。
2. 論開痰行氣
丹溪,云:涎郁胸中,清氣不升,故經脈壅遏而降下,非開涎不足以行氣(又得一種見解,人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,然哉),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,此論血泄之義甚明。蓋開胸膈濁涎,則清氣升,清氣升則血歸隧道不崩矣,故其症或腹滿如孕,或臍腹絞痛,或血結成片,或血出則快,止則悶,或臍上動。其治法宜開結痰、行滯氣、消汙血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,痰涎鬱積在胸中,清氣無法上升,導致經脈阻塞而下行,光開導痰涎不足以使氣機運行(這也提供了一種觀點,人們常說丹溪先生擅長治療痰病,確實如此),如果氣不上升,血就無法回歸正常的運行管道。這個說法清楚地闡述了血崩的道理。大意是說,如果能打開胸膈中阻塞的痰涎,清氣就能上升,清氣上升,血就能回到正常的運行管道而不致於崩漏。所以這種病症,有時會腹脹如懷孕,有時會臍腹絞痛,有時會血凝結成塊狀,有時血出來時會感覺舒服,止住又會感到悶脹,有時會感覺到肚臍上方跳動。治療方法應該是開解結聚的痰,運行滯礙的氣,消除瘀積的血。
3. 論殺血心痛
良方,云:婦人血崩而心痛甚,名曰殺血心痛,由心脾血虛也。若小產去血過多,而心痛甚者亦然。用烏賊魚骨炒為末,醋湯調下。失笑散亦效。(既云心脾血虛,自當並補,乃不為治本,即用烏賊、失笑以治標何耶)
薛氏,曰:前證若陰血耗散,用烏賊丸收斂之;若瘀血不散,用失笑散行散之;若心血虛弱,用芎歸湯補養之;若鬱結傷血,用歸脾湯調補之。(論解得當,至云心血虛,止用芎、歸,似未盡善,觀後案便得要旨)
一婦人血崩兼心痛三年矣,諸藥不應,每痛甚,虛證悉具,面色萎黃。余曰:心主血。蓋由去血過多,心無所養,以致作痛,宜用十全大補湯,參朮倍之。三十餘劑稍愈,百餘劑痊愈。
白話文:
這個病叫做「殺血心痛」,是因為婦女血崩導致心痛劇烈,這種狀況多半是心脾血虛造成的。如果小產後失血過多,也可能引起劇烈的心痛。可以用炒過的烏賊魚骨磨成粉,用醋水調服。失笑散也有效果。(雖然說是心脾血虛,但應該要同時補養,這樣才是治本之道,只用烏賊魚骨、失笑散來治標,效果有限。)
薛氏認為,前面說的這種病症,如果是因為陰血耗損散失,要用烏賊魚丸來收斂;如果是因為瘀血沒有散開,要用失笑散來疏通;如果是因為心血虛弱,要用芎歸湯來補養;如果是因為鬱悶傷及血液,要用歸脾湯來調補。(薛氏的分析很恰當,但說到心血虛,只用芎歸湯好像不太夠,看後面的案例就知道重點了。)
有一個婦女血崩兼心痛三年,吃了很多藥都沒效,每次疼痛發作都非常嚴重,各種虛弱的症狀都出現了,臉色也蠟黃。我說:「心主血。這應該是因為失血過多,心臟沒有足夠的血液滋養,才會導致疼痛。應該用十全大補湯,並且加倍人參和白朮。」服用了三十多劑後稍有好轉,一百多劑後就痊癒了。
4. 論崩漏雜治法
丹溪,云:崩漏有虛有熱,虛則下溜,熱則通流。氣虛血虛者,皆以四物湯加參耆;因勞者,用參耆加升補
藥。,因寒者,用乾薑;因熱者,用黃芩。漏下乃熱而虛,四物湯加黃連。崩過多者,先用五靈脂末一服,當分寒熱,蓋五靈脂能行能止。紫色成塊者,血熱,四物湯加黃連、柴胡之類。急則治其標,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,甚者棕櫚灰,後用四物湯加炒黑姜調理。
經驗簡要治崩中等證,冷者,脈緊細,手足寒,紅去淡黑或五色,當歸建中加白龍骨、血竭、附子,下紫石英丸、震靈丹,灸火。熱者,脈洪,四肢溫,心煩口苦,燥熱血沸而成,用黃芩湯、荊芥散,或清心蓮子飲加竹瀝、生地黃汁,甚者,生地黃汁磨京墨、百草霜冷服。虛者,膠艾湯加麥門冬、鹿茸、龍骨、酸棗仁,或養榮湯加龍骨、血竭,送震靈丹。實者,腹中痛,煮附丸、四物湯加香附子。心虛者,恍惚多夢,健忘,舌強,小便多,面紅盜汗,柏子仁湯、酸棗仁湯加龍骨、京墨、百草霜吞靈砂丹,又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,參湯送下。崩中,麝香當歸;崩者,心氣已散,急服龍骨靈砂等。有田婦崩中斷下者,用大蕪根,酒煎,清早服(生麥中,如蓬蒿花,或云即薊根也)。
產寶,分陰崩陽崩,受熱而赤,謂之陽崩;受冷而白,謂之陰崩。(按赤者血熱,白者氣虛。)
白話文:
關於崩漏的各種治療方法
朱丹溪認為,崩漏有虛證和熱證之分。虛證會導致血往下流,熱證會使血大量湧出。如果是氣虛或血虛引起的,都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和黃耆;如果是因為勞累引起的,就用人參、黃耆再加一些能提升陽氣的藥物;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,就用乾薑;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,就用黃芩。如果漏下是因為熱而且虛弱,就用四物湯加上黃連。如果崩漏量過多,先用五靈脂末服用一次,並區分是寒證還是熱證,因為五靈脂有活血和止血的雙重功效。如果血呈現紫色成塊狀,屬於血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連、柴胡等藥物來治療。情況緊急時先處理表面症狀,用白芷湯調合百草霜末來服用,如果情況很嚴重,可以用棕櫚灰。之後再用四物湯加上炒黑的乾薑來調理。
治療崩中等證的經驗簡要
如果是寒證引起的崩漏,脈象會細而緊,手腳冰冷,流出的血顏色淡黑或呈現五種顏色,可以用當歸建中湯加上白龍骨、血竭、附子,然後服用紫石英丸或震靈丹,並用艾灸來輔助治療。如果是熱證引起的崩漏,脈象洪大,四肢溫熱,會心煩、口苦、燥熱,血往上湧,可以用黃芩湯、荊芥散,或清心蓮子飲加上竹瀝、生地黃汁。如果情況非常嚴重,可以用生地黃汁磨京墨、百草霜冷服。如果是虛證引起的崩漏,可以用膠艾湯加上麥門冬、鹿茸、龍骨、酸棗仁,或用養榮湯加上龍骨、血竭,配合震靈丹服用。如果是實證引起的崩漏,會腹痛,可以用煮附丸、四物湯加上香附子。如果是因為心虛引起的,會出現精神恍惚、多夢、健忘、舌頭僵硬、小便多、臉紅盜汗等症狀,可以用柏子仁湯、酸棗仁湯加上龍骨、京墨、百草霜,然後服用靈砂丹。另外,還有一個靈砂當歸蓮肉龍骨棗肉丸,可以配合人參湯服用。治療崩漏,可以用麝香配當歸。崩漏的發生,表示心氣已經散失,要趕快服用龍骨、靈砂等藥物來固攝心氣。有個農婦崩漏不止,可以用大蕪根用酒煎服,在清晨服用(這種草長在麥田中,像蓬蒿花,有人說是薊的根)。
《產寶》的觀點
把崩漏分為陰崩和陽崩。因受熱而導致出血呈紅色,稱為陽崩;因受寒而導致出血呈白色,稱為陰崩。(按:紅色表示血熱,白色表示氣虛。)
5. 脈法
脈經,曰:問五崩何等類?師曰:白崩者,形如涕;赤崩者,形如絳津;黃崩者,形如爛瓜;青崩者,形如藍色;黑崩者,形如衄血也。寸口弦而大,弦則為減(減即小也)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寒虛相搏,脈則為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。尺脈急而弦大,風邪入少陰之經,女子漏下赤白。漏血下赤白不止,脈小虛滑者生,大緊實數者死。漏下赤白,日下血數升,脈急疾者死,遲者生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裡說:詢問五種崩漏是什麼樣的?醫生回答:白崩,形狀像鼻涕;赤崩,形狀像深紅色的液體;黃崩,形狀像腐爛的瓜肉;青崩,形狀像藍色;黑崩,形狀像流鼻血。
寸口的脈象呈現弦而大的情況,弦代表脈象變小(減就是小的意思),大代表脈象呈芤脈。脈象小代表身體寒冷,芤脈代表身體虛弱。寒冷和虛弱互相影響,脈象就會變成革脈,婦女就會發生流產或漏下不止的情形。
尺脈呈現急促、弦而大的情況,表示風邪侵入少陰經,女子會發生赤白帶下。漏血、赤白帶下不止,脈象小而虛滑的,可以存活;脈象大而緊實急數的,就會死亡。漏下赤白,每天流血數升,脈象急促而快的會死亡,脈象遲緩的則能存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