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九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九 (24)

1. 胎墮後為半產

夫妊娠日月未足,胎氣未全而產者,謂之半產。蓋由妊婦衝任氣虛,不能滋養於胎,胎氣不固,或顛撲閃墜,致氣血損動,或因熱病溫瘧之類,皆令半產。仲景謂寒虛相搏,此名為革,婦人則半產漏下是也。

又云:半產俗呼小產,或三四月,或五六月,皆為半產,以男女成形故也。或因憂恐悲哀暴怒,或因勞力打撲損動,或觸冒暑熱,忌黑神散,恐犯熱藥,轉生他疾,宜玉燭散、和經湯之類。《便產須知》云:小產不可輕視,將養十倍於正產可也。又云:半產即肌肉腐爛,補其虛損,生其肌肉,益其氣血,去其風邪,養其臟氣,將養過於正產十倍,無不平復,宜審之。

薛氏,曰:小產重於大產,蓋大產如慄熟自脫,小產有如生採,破其皮殼,傷其根蒂也。但人輕忽致死者多,治法宜補形氣,生新血,去瘀血。若未足月,痛而欲產,芎歸補中湯倍加知母止之;若產而血不止,人參黃耆湯補之;若產而心腹痛,當歸川芎湯主之;胎氣弱而小產者,八珍湯固之;若血出過多而發熱者,聖愈湯;汗不止,急用獨參湯;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八珍湯;大渴面赤,脈洪而虛,當歸補血湯;身熱面赤,脈沉而微,四君加薑、附。東垣云:晝發熱而夜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;晝安靜而夜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分也;如晝夜俱發熱者,是重陽無陰也,當峻補其陰。王太僕云: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來復去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。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。若陽氣自旺者,四物二連湯;陽氣陷於陰者,補中益氣湯;重陽無陰者,四物湯;無火者,八味丸;無水者,六味丸。

一妊婦五月服剪紅丸墮胎,腹中脹痛,服破血藥益甚,手按之愈痛。余曰:此峻藥重傷,脾胃受患,用八珍倍參、耆,加半夏、乳、沒,二劑痛止,數劑痊愈。(倍法加法,俱有獨見)

史仲子室年甫二十,困疫胎墮,時咳,服清肺解表,喘急不寐,請視。余曰:脾土虛,不能生肺金,藥重損之,與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、五味、炮姜四劑漸愈,往視,又與八珍加五味及十全大補湯而痊愈。

東垣,云: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,昏冒不省,瞑目無所知覺,蓋因血暴亡,有形血去,則心神無所養。心與包絡者,君火相火也,得血則安,亡血則危,火上熾,故令人昏冒;火勝其肺,瞑目不省人事,是陰血暴去,不能鎮撫也。血已虧損,往往用滑石、甘草、石膏之類,乃甘辛大寒之藥,能瀉氣中之熱,是血虧瀉氣,乃陰虧瀉陽,使二者俱傷(所謂有兩死,而無兩生也),反為不足。虛勞之病,昏迷不省者,上焦心肺之熱也,此無形之熱,用寒涼之藥,驅令下行,豈不知上焦之病,悉屬於表,乃陰證也,汗之則愈,今反下之,幸而不死,暴虧氣血,必夭天年。又不知內經有說,病氣不足,宜補不宜瀉。但瞑目之病,悉屬於陰,宜汗不宜下,又不知傷寒鬱冒,得汗則愈,是禁用寒涼藥也,分娩半產,本氣不病,是暴去其血,亡血補血,又何疑焉?補其血則神昌,常時血下降亡,今當補而升舉之(妙在升陽),心得血養而神不昏矣。血若暴下,是秋冬之令太旺,令舉而升之,助其陽,則目張神不昏矣。今立一方,補血養血,生血益陽,以補手足厥陰之不足也,名全生活血湯。(生產後諸證,更於產後方論中參用之。)

白話文:

懷孕時,如果胎兒在還沒足月、胎氣還沒完全成熟就生下來,就叫做「半產」。這通常是因為孕婦的衝脈、任脈氣虛,無法好好滋養胎兒,導致胎氣不穩;或是因為跌倒、碰撞等意外,使氣血受損;也可能是因為發熱性疾病,像是溫病、瘧疾等,都會造成半產。張仲景認為,這是因為寒氣和虛弱之氣互相搏擊所導致,這種情況叫做「革」,婦女半產後會伴隨漏下出血的狀況。

還有人說,半產俗稱「小產」,不論是懷孕三、四個月,或是五、六個月,都屬於半產,因為這時候胎兒的性別已經成形了。造成半產的原因可能是過度憂慮、恐懼、悲傷、憤怒,也可能是因為過於勞累、跌打損傷,或是接觸到暑熱。要注意的是,要避免使用黑神散這類的藥物,也要避免使用熱性藥物,以免轉變成其他疾病。適合使用玉燭散、和經湯這類的藥方。 《便產須知》說:「小產絕對不能輕忽,調養身體的程度要比足月生產的十倍。」還說:「半產就像是肌肉腐爛一樣,要補充虛損,使肌肉重新生長,補益氣血,去除風邪,養護內臟。調養的程度要比足月生產多十倍,這樣才能完全康復,一定要仔細注意。」

薛氏認為:「小產比大產更嚴重,大產就像果實成熟自然脫落,小產則像是生硬採摘,破壞了果皮,傷害了根部。但是很多人都輕忽,因此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。治療的方法應該補養形體和氣,生成新的血液,去除瘀血。如果胎兒還沒足月,出現疼痛、快要生產的跡象,可以用芎歸補中湯,加倍知母來止痛。如果已經生產,卻血流不止,可以用人參黃耆湯來補養。如果生產後出現心腹疼痛,可以用當歸川芎湯。如果胎氣虛弱而小產,可以用八珍湯來鞏固。如果出血過多而發熱,可以用聖愈湯。如果汗流不止,要趕快用獨參湯。如果發熱煩躁、肌肉抽動、筋脈跳動,可以用八珍湯。如果口渴嚴重、臉色發紅、脈象洪大而虛弱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身體發熱、臉色發紅、脈象沉而微弱,可以用四君子湯,加入薑和附子。東垣說:「白天發熱而晚上安靜,表示陽氣在陽分旺盛;白天安靜而晚上發熱,表示陽氣下陷到陰分;如果白天晚上都發熱,表示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,應該要加強補充陰氣。」王太僕說:「如果寒冷到極點,使用熱藥卻沒有效果,表示體內沒有火;如果熱時有時無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或是晚上出現白天消失,表示體內沒有火。如果熱到極點,使用寒藥卻沒有效果,表示體內沒有水;如果熱時有時無,時而出現時而消失,表示體內沒有水。如果陽氣過於旺盛,可以用四物二連湯;如果陽氣下陷到陰分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,可以用四物湯;如果體內沒有火,可以用八味丸;如果體內沒有水,可以用六味丸。」

有一個孕婦懷孕五個月時,服用了剪紅丸墮胎,導致腹中脹痛,服用破血藥後反而更嚴重,按壓腹部更加疼痛。我認為:「這是因為峻烈的藥物嚴重損傷了脾胃,應該用八珍湯,加倍人參和黃耆,再加入半夏、乳香、沒藥。服用了兩劑藥後,疼痛就停止了,服用幾劑藥就痊癒了。」(加倍、加入藥物的方法都有獨到的見解。)

史仲子的妻子才二十歲,因為疫病導致胎兒流產,當時還咳嗽,服用清肺解表的藥物後,喘氣加劇,無法入睡,請我去看診。我認為:「這是因為脾土虛弱,無法生養肺金,藥物使用過重反而損傷了身體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茯苓、半夏、五味子、炮姜。服用四劑藥後逐漸好轉,再次去看診,又給予八珍湯加五味子以及十全大補湯,就痊癒了。」

東垣說:「婦女在分娩或半產後,出現漏下出血、昏迷不醒、眼睛閉著沒有知覺等狀況,是因為大量失血,有形的血液流失,導致心神沒有滋養。心臟和包絡是君火和相火,得到血液就能安定,失去血液就會危險,火氣上升,所以會讓人昏迷;火氣太盛而影響到肺部,就會眼睛閉著、沒有知覺,這是因為陰血大量流失,無法鎮定火氣。血液已經虧損,卻常常使用滑石、甘草、石膏等藥物,這些藥物是甘辛大寒的藥,會瀉掉氣中的熱,這樣等於是血虧還瀉氣,陰虧還瀉陽,使得兩者都受到損傷。 (所謂有兩死,而沒有兩生。)虛勞的病症,會出現昏迷不醒,是因為上焦心肺有熱,這種無形的熱,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使熱氣下行,難道不知道上焦的病,全都屬於表證,是陰證,應該要發汗才能痊癒,現在反而使用下法,即使沒有死,也會因為氣血虧損,而短命。而且《內經》說過,病氣不足,應該要補養,不應該使用瀉法。只要是眼睛閉著的病症,都屬於陰證,適合發汗,不適合使用下法。也應該要知道,傷寒鬱悶,發汗就會痊癒,所以要禁用寒涼的藥物。分娩、半產,原本身體沒有疾病,是突然失去了血液,應該要補血養血,又何必懷疑呢?補養血液就會使心神安穩,因為平時血液是向下流失的,現在應該要補養並向上提升(妙在升陽),使心臟得到血液的滋養,神識就不會昏迷。血液如果大量流失,是因為秋冬的氣候太過旺盛,應該要向上提升,幫助陽氣,這樣眼睛就會張開,神識不會昏迷。現在擬定一個方子,可以補血養血,生血益陽,來補養手足厥陰經的不足,這個方子叫做全生活血湯。(生產後的各種症狀,可以參考產後方論中的內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