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八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6)

1. 胎漏下血

(附妊娠經來)

脈經,云:婦人經月下,但為微少,師脈之,反言有軀。其後審然,其脈何類,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陰陽俱平,榮衛調和,按之則滑,浮之則輕,陽明少陰,各如經法,身反灑淅,不欲飲食,頭痛心亂,嘔吵欲吐,呼則微數,吸則不驚。陽多氣溢,陰滑氣盛,當作血盛,滑則多實,六經養成,所以月見,陰見陽精,汁凝胎散,散者損墮。設復陽盛,雙妊二胎,今陽不足,故令激經也。(滑脈主血有餘,今經又少,故知孕。)大抵妊娠經來不多,而飲食精神如故,六脈和緩,滑大無病者,血盛有餘也,兒大能飲,自不來矣。

大全,云:夫妊娠漏胎者,謂妊娠數月,而經水時下也。此由衝任脈虛,不能約制手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。衝任之脈,為經絡之海,起於胞內;手太陽,小腸脈也,手少陰,心脈也。是二經為表裡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有娠之人,經水所以斷者,壅之養胎,蓄之以為乳汁也。衝任氣虛,則胞內泄,不能制其經血,故月水時下,亦名胞漏血,血盡則人死矣。又有因勞役喜怒哀樂不節,飲食生冷,觸冒風寒,遂致胎動,若母有宿疾,子臟為風冷所乘,氣血失度,使胎不安,故令下血也。(此言漏胎有三,衝任虛者,血海自虛也;七情、飲食、胃寒者,因有所感也;宿疾者,氣血失於榮養也)

曾有一娠婦,月信不絕,而胎不損,問產科熊宗古。答曰:婦人血盛氣衰,其人必肥,既娠之後,月信常來,而胎不動。若晚進觀之,便以為漏胎,若作漏胎治之,則胎必墮,若不作漏胎治,則其胎未必墮,今推宗古之言,誠有旨也。

巢氏曰:婦人經閉不利,別無所苦者,是謂有子,以其經血蓄之以養胎,壅之為乳汁也,有子之後,蓄以養胎矣,豈可復能散動耶?所以然者,有妊而月信每至,是亦未必因血盛也。若謂婦人榮經有風,則經血喜動,以其風勝則可也(漏胎用風藥,亦是升舉肝氣,使血不漏,則胎自固,不但疏風已也),既榮經為風所勝,則所來者,非養胎之血,以此辨之。若作漏胎治之,必服保養補胎之藥,且胎不損。

強以藥滋之,乃所謂實實虛虛也,其胎終墮宜矣。若醫者,知榮經有風之理,專以一藥治風,經信可止,或不服藥,胎亦無恙。然而有胎本不固,而因房室不節,先漏而後墮者,須作漏胎治之,此又不可不審也。

方氏,曰:胎動胎漏皆下血,而胎動有腹痛,胎漏無腹痛為異爾,故胎動宜行氣,胎漏宜清熱。(精悉)

李氏,曰:尿血自尿門下血,漏胎自人門下血,妊娠尿血,屬胞熱者多,四物湯加山梔、發灰,單苦蕒菜飲亦妙;因暑者,益元散加升麻煎湯下;稍虛者,膠艾四物湯;久者,用龍骨一錢,蒲黃五錢為末,酒調服。

白話文:

胎漏下血 (附妊娠經來)

懷孕期間如果經血仍然來潮,但量很少,把脈時卻發現孕脈,這時要如何判斷?如果把到寸口脈陰陽平和,氣血調和,輕按脈象滑順,輕取脈象浮弱,陽明和少陰的脈象也都正常。雖然身體會感到發冷,不想吃東西,頭痛心煩,噁心想吐,呼吸短促但脈象不驚慌。陽氣旺盛,氣血充盈,容易有血多現象,脈滑表示體內實證,身體六經的氣血充足,所以月經才會來。陰液是陽氣的精華,精華凝結成胎兒,如果精華散失就會導致胎兒不穩。如果陽氣過盛,可能懷的是雙胞胎,但如果陽氣不足,則會導致經血來潮。 (脈滑代表血有多餘,但現在經血又少,因此可以判斷是懷孕了。) 大致來說,懷孕時如果經血來潮不多,但食慾和精神狀況都很好,脈象平和、滑大無病,表示血氣旺盛,胎兒長大會吸收更多養分,自然就不會再有經血來潮。

懷孕幾個月後,經血仍然不時來潮,稱為「漏胎」。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虛弱,無法約束手太陽經(小腸經)和手少陰經(心經)的經血。衝脈和任脈是經絡的根本,起於子宮內;手太陽經是小腸的經脈,手少陰經是心臟的經脈。這兩條經脈互為表裡,上方產生乳汁,下方產生月經。懷孕的人之所以會停止月經,是因為經血被用於滋養胎兒,並儲蓄起來轉化為乳汁。如果衝脈和任脈氣虛,子宮內就容易洩漏,無法控制經血,所以才會月經不時來潮,也稱為「胞漏血」,如果血流盡,人就會死亡。另外,如果因為過度勞累、情緒波動、飲食生冷、受寒等原因,也可能導致胎動,或如果母親有舊疾,胎兒的臟腑受到風寒侵襲,氣血失調,使胎兒不安穩,也會導致下血。(這裡說明漏胎有三種原因:衝任虛弱導致血海空虛、情緒飲食和胃寒導致有所感應、舊疾導致氣血失調。)

曾經有位孕婦,月經持續不斷,但胎兒沒有損傷,去請教產科醫生熊宗古。熊宗古回答說:婦女如果血氣旺盛而氣衰弱,通常體型會比較肥胖,懷孕後月經仍然會來,但胎兒卻不會動。如果晚期才發現,可能會誤以為是漏胎,如果當作漏胎來治療,反而會導致流產。如果不當作漏胎來治療,胎兒未必會流產。現在看來,熊宗古的說法確實很有道理。

巢元方說:婦女月經閉止,但沒有其他不適,表示是懷孕了,因為經血被儲蓄起來滋養胎兒,並轉化為乳汁。懷孕之後,經血應該用於滋養胎兒,怎麼還會散動呢?因此,懷孕時如果月經仍來潮,未必是因為血氣過盛。如果說婦女經脈受到風邪侵襲,經血就容易妄動,或許可以用風邪來解釋(使用祛風的藥物,也是為了提升肝氣,使經血不洩漏,胎兒自然穩固,而不僅僅是祛風而已)。如果經脈真的受到風邪侵襲,那麼所流出的血並非用於滋養胎兒的血液。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漏胎來治療,服用保養和安胎的藥物,反而會適得其反,導致胎兒不保。如果醫生懂得經脈受風的道理,單獨使用祛風的藥物,經血就能停止,即使不服藥,胎兒也可能平安無事。但如果胎兒本身就不穩,又因為房事不節制,先漏血後流產,就必須當作漏胎來治療,這點必須仔細審慎判斷。

方氏說:胎動和漏胎都會導致下血,但胎動會有腹痛,漏胎則沒有腹痛,這就是兩者的差異。因此,胎動適合用理氣的藥物,漏胎適合用清熱的藥物。

李氏說:尿血是從尿道口流出的血,漏胎是從陰道口流出的血。懷孕時尿血,多半是子宮有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子、發灰來治療,單獨使用苦蕒菜煎湯飲用效果也不錯。如果因為暑熱引起的,可以用益元散加上升麻煎湯服用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用膠艾四物湯。如果病程較久,可以用龍骨一錢,蒲黃五錢研末,用酒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