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一 (10)
卷之一 (10)
1. 調經通用諸方
潮熱,加黃芩、地骨皮、柴胡,一方加柴胡、乾葛、黃耆、人參。虛熱口乾,加麥門冬、黃芩。虛渴,加人參、乾葛、烏梅、栝蔞根。虛而多汗,加煅牡蠣、麻黃根。虛寒潮熱,加柴胡、地骨皮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秦艽、知母、黃芩、麥芽、貝母、人參、烏梅、棗子。若四肢腫痛,不能舉動,宜以蒼朮各半湯主之(與蒼朮對配意見自超,然必有濕者宜之)。
若大便燥結,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,名玉燭散主之。若流濕潤燥,宜四物理中各半湯。若氣血俱虛,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,名八珍湯主之,加縮砂仁保胎氣,令人有子;有熱,加黃芩。若因熱生風者,加川芎、柴胡、防風(若謂熱生風,當清熱,茲不清熱而散鬱熱,當以意逆之)。
,血氣勞,加荊芥、柴胡(非治勞,乃行肝膽之氣血結滯生熱也,與用青蒿同)(下三節俱治血風,而變證不同,用藥亦異,自當心悟),血風兩脅築痛,或盤腸成塊,加大黃、蓽茇、乳香。血弱生風,四肢痹疼,行步艱難,加人參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、甘草、五靈脂、羌獨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地龍、南星、附子、澤蘭,為末,蜜丸,木瓜鹽湯下(乃治痹疼妙藥)。血風膨脹,加甘草、木香、枳殼、馬兜鈴、葶藶、紫蘇、藿香、地黃,空心服。
臟腑秘,加大黃、桃仁。滑泄,加官桂、附子(以四物治瀉,人所未信,學者當知);嘔,加白朮、人參(一方有生薑)。嘔吐不止,加藿香,白朮減半,人參再減半。嘔逆,飲食不入,加白朮、丁香、甘草、人參、縮砂、益智仁、胡椒(以嘔吐嘔逆而所加藥固是矣,然與四物同用,然乎,否乎)。
,若咳嗽,加桑白皮、半夏、人參、生薑、北五味子、甘草(古人治嗽多用人參、五味,然審察虛實,不可據信也)。若發寒熱,加乾生薑、牡丹皮、柴胡。若寒熱往來,加炮乾薑、牡丹皮各二分半。若平常些少虛眩,肢體瘦倦,月信不通,只用生薑、薄荷,此是婦人常服之藥,蓋味寡而性緩,效遲而功深(逍遙散以薄荷為引即此意)。若大渴,加知母、石膏。
若水停心下,微吐逆者,加豬苓、茯苓、防己。若心腹脹滿,加枳殼、青皮。虛汗,加麻黃根。汗多,加浮麥。腸風下血,加槐角、槐花、枳殼、荊芥、黃芩、大腹皮、茜草、地榆、石楠葉、白雞冠花為散,煎一半為末,空心鹽湯舊酒調下(新酒有毒故用陳者)。鼻衄吐血,加竹青、蒲黃、藕節、半夏、丁香、訶子、桂花、紅棗、飛羅面、白茅根、蚌粉(桂花桂心也,桂與丁、半以治吐衄,今人難之,古法多用,亦須識之,以備參考)。若頭昏項強,加人參、黃芩。
若虛寒似傷寒者,加人參、柴胡、防風。若虛煩不得睡,加竹葉、人參。若諸痛有濕者,四物與白朮相半(前以四肢腫痛用蒼朮,此以諸痛有濕用白朮相半,宜思之),加天麻、茯苓、穿山甲,用酒煎服。治老人風秘,加青皮等分(老人風秘加青皮,人所未知,產後亦有用)。
白話文:
調經通用方
若有潮熱,可以加入黃芩、地骨皮、柴胡;另一種方法可加入柴胡、乾葛、黃耆、人參。如果是虛熱而口乾,可以加入麥門冬、黃芩。若是虛弱口渴,則加入人參、乾葛、烏梅、栝蔞根。如果是虛弱又容易出汗,可以加入煅牡蠣、麻黃根。若是虛寒引起的潮熱,可以加入柴胡、地骨皮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秦艽、知母、黃芩、麥芽、貝母、人參、烏梅、紅棗。如果四肢腫痛,難以活動,適合使用蒼朮各半湯(蒼朮的配伍很特別,但有濕氣的人適合)。
如果大便乾燥結塊,使用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一半,稱為玉燭散。若是想要使身體濕潤,適合使用四物湯與理中湯各一半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使用四物湯與四君子湯各一半,稱為八珍湯,加入縮砂仁可以保胎氣,使人容易懷孕;有熱的話,加入黃芩。若是由於熱而生風,則加入川芎、柴胡、防風(如果是熱生風,應該清熱,這裡不直接清熱而是疏散鬱熱,要理解其中的道理)。
氣血勞損,可以加入荊芥、柴胡(不是治療勞損,而是疏通肝膽的氣血阻滯而產生的熱,與使用青蒿的道理相同)(以下三段都是治療血風,但症狀不同,用藥也不同,要用心體會),血風導致兩脅脹痛,或者腸道內形成腫塊,可以加入大黃、蓽茇、乳香。血虛生風,四肢麻木疼痛,走路困難,可以加入人參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、甘草、五靈脂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地龍、南星、附子、澤蘭,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藥丸,用木瓜鹽湯送服(這是治療痹痛的良藥)。血風導致身體膨脹,可以加入甘草、木香、枳殼、馬兜鈴、葶藶、紫蘇、藿香、地黃,空腹服用。
如果臟腑閉塞,可以加入大黃、桃仁。如果是滑瀉不止,可以加入官桂、附子(使用四物湯治療腹瀉,可能有人不相信,學習的人應該要知道);如果想吐,可以加入白朮、人參(有種說法是加生薑)。如果嘔吐不停,可以加入藿香,白朮減半,人參再減半。如果噁心嘔逆,吃不下東西,可以加入白朮、丁香、甘草、人參、縮砂仁、益智仁、胡椒(對於嘔吐和噁心,這樣加藥是沒錯,但與四物湯一起使用,是否合適?需要思考)。
如果咳嗽,可以加入桑白皮、半夏、人參、生薑、北五味子、甘草(古人治療咳嗽多用人參、五味子,但要仔細辨別虛實,不能盲從)。如果有發冷發熱的情況,可以加入乾生薑、牡丹皮、柴胡。如果寒熱交替,可以加入炮薑、牡丹皮各少許。如果只是輕微的頭暈目眩,身體疲倦,月經不順,只需要使用生薑、薄荷,這是婦女常服的藥,藥性溫和,效果慢但作用深遠(逍遙散用薄荷作引藥也是這個意思)。如果口渴嚴重,可以加入知母、石膏。
如果水停留在心下,有輕微的嘔吐,可以加入豬苓、茯苓、防己。如果心腹脹滿,可以加入枳殼、青皮。如果虛弱出汗,可以加入麻黃根。如果汗多,可以加入浮小麥。如果是腸風下血,可以加入槐角、槐花、枳殼、荊芥、黃芩、大腹皮、茜草、地榆、石楠葉、白雞冠花磨成粉,煎一半,另一半磨成粉,空腹用鹽湯或陳酒送服(新酒有毒,所以要用陳酒)。如果是鼻出血、吐血,可以加入竹青、蒲黃、藕節、半夏、丁香、訶子、桂花、紅棗、飛羅面、白茅根、蚌粉(桂花就是桂心,桂與丁香、半夏可以用於治療吐血、鼻血,現在的人可能覺得難以理解,但古人常用,還是要知道,以備不時之需)。如果頭暈脖子僵硬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芩。
如果是虛寒症狀類似傷寒,可以加入人參、柴胡、防風。如果虛煩難以入睡,可以加入竹葉、人參。如果是各種疼痛,而且有濕氣,可以使用四物湯與白朮各一半(之前提到四肢腫痛用蒼朮,這裡說各種疼痛有濕氣用白朮,要仔細思考),再加入天麻、茯苓、穿山甲,用酒煎服。治療老年人便秘,可以加入青皮(老年人便秘加青皮,一般人不知道,產後也有人使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