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之望

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4)

1. 論男女各由百脈齊到

程鳴謙,云:褚澄氏言男女交合,陰血先至,陽精後沖,而男形成;陽精先入,陰血後參,而女形成,信斯言也。人有精先泄而生男,精後泄而生女者,獨何歟?東垣曰:經水才斷一二日,血海始淨,感者成男;四五日血脈已旺,感者成女;至於六七日後,則雖交感,亦不成胎,信斯言也。人有經始斷交合生女,經久斷交合生男者,亦有四五日以前交合無孕,八九日以後交合有孕者,獨何歟?俞子木撰《廣嗣要略》,著方立圖,謂實陽能入虛陰,實陰不能受陽,即東垣之故見也。又謂微陽不能射陰,弱陰不能攝陽,信斯言也。世有尪羸之夫,怯弱之婦,屢屢受胎,雖欲止之而不能止者,亦有血氣方剛,精力過人,顧乃艱於育嗣,而莫之救者,獨何歟?朱丹溪論治,專以婦人經水為主,然富貴之家,侍妾已多,其中寧無月水當期者乎?有已經前夫頻頻生育,而娶此以圖其易者,顧亦不能得胎,更道與他人,轉盼生男矣,豈不能受孕於此,而能受孕於彼乎?愚以為父母之生子,如天地之生物。《易》曰:坤道其順乎,承天而時行(承天之行,乃是至理,然有不毛之地,豈坤道不順乎)。夫知地之生物,不過須承乎天;則知母之生子,亦不過順承乎父而已。知母之須承乎父,則種子者,果以婦人為主乎?以男子為主乎?然所謂主於男子者,不拘老少強弱,康寧病患,精易泄難泄,只以交感之時,百脈齊到為善耳。交感而百脈齊到,雖老弱病患易泄,亦可以成胎;交感而百脈參差,雖少強、雖康寧、雖難泄,亦難以成胎矣。婦人所構之血,固由於百脈合聚,較之男子之精,不能無輕重之分也。孔子贊乾元,資始曰大,贊坤元,資生曰至,得無意乎。若男女之辨,又不以精血先後為拘,不以經盡幾日為拘,不以夜半前後交感為拘,不以父強母弱,母強父弱為拘,只以精血各由百脈齊到者別勝負耳。是故精之百脈齊到,有以勝乎血,則成男矣;血之百脈齊到,有以勝乎精,則成女矣。至有既孕而小產者,有產而不育,有育而不壽者,有壽而黃者無疆者,則亦精血之堅脆,分為修短耳。世人不察其精血之堅脆,已定於稟受之初,乃以小產專責之母,以不育專付之兒,以壽夭專諉之數,不亦謬乎?

白話文:

程鳴謙說,褚澄認為男女交合時,女性的陰血先到,男性的陽精後到,這樣就形成男胎;如果是男性的陽精先到,女性的陰血後到,就形成女胎,這個說法值得相信。但為什麼有人精液先洩出反而生男孩,精液後洩出反而生女孩呢?朱丹溪說,女性月經剛結束一兩天,血海才剛乾淨,這個時候受孕容易生男孩;如果月經結束四五天,血脈已經旺盛,這個時候受孕容易生女孩;至於月經結束六七天之後,就算交合也不容易懷孕,這個說法也值得相信。但為什麼有人月經剛結束就交合反而生女孩,月經結束很久才交合反而生男孩?也有人在月經結束四五天前交合沒有懷孕,八九天後交合反而懷孕,這是為什麼呢?俞子木在《廣嗣要略》這本書中,畫圖並寫明,認為實陽(指男性精氣充足)能進入虛陰(指女性準備受孕的狀態),而實陰(指女性血氣充足)不能承受陽氣,這就是朱丹溪所說的。他又說,微弱的陽氣不能射入陰道,虛弱的陰氣不能吸納陽氣,這個說法也值得相信。世上有些體弱多病的丈夫,虛弱的妻子,卻能屢次懷孕,想阻止也阻止不了;也有些血氣方剛、精力過人的夫妻,卻很難生育後代,沒有辦法解決,這是為什麼呢?朱丹溪在治療上,特別重視女性的月經,但是富貴人家,有很多妾侍,難道沒有月經週期正常的嗎?有些女子,已經和前夫頻繁生育,再嫁過來,想說她容易懷孕,但卻不能懷孕,和別人在一起,反而很快就生了男孩,難道是不能在這裡懷孕,卻能在其他地方懷孕嗎?

我認為父母生孩子,就像天地孕育萬物。《易經》說:「坤道順應天道,承接天道的運行。」(承接天道的運行,是至理,但也有不毛之地,難道是坤道不順應天道嗎?)我們知道大地孕育萬物,必須要承接天道;那麼母親生孩子,也只是順應承接父親而已。既然知道母親是承接父親的,那麼決定懷孕的,到底是母親為主,還是父親為主呢?我認為以男性為主,不論年紀大小、身體強弱、健康或生病、精液容易或不容易射出,只要在交合時,全身的經脈都能同時到達,就是好的。如果交合時,全身經脈都能同時到達,即使是年老體弱、容易射精的人,也能懷孕;如果交合時,全身經脈不能同時到達,即使年輕力壯、身體健康、不易射精的人,也很難懷孕。女性所構成的血,也是因為全身經脈匯聚而成,和男性的精液相比,不能沒有輕重之分。孔子讚美乾元(代表陽氣),認為它是萬物的開始,是偉大的;讚美坤元(代表陰氣),認為它是萬物的資生,是重要的,這難道沒有道理嗎?所以分辨男女,不能拘泥於精血先後到達,也不能拘泥於月經結束幾天,也不能拘泥於半夜前後交合,更不能拘泥於父親強壯或母親虛弱、母親強壯或父親虛弱,只要看精血各自的經脈,是否能同時到達,就能決定勝負。所以,如果精的經脈能同時到達,而且強過血的經脈,就生男孩;如果血的經脈能同時到達,而且強過精的經脈,就生女孩。至於懷孕後流產的、生下來不養育的、養育卻不長壽的、長壽卻有不同的壽命長短,則是因為精血的堅固或脆弱,決定了壽命的長短。世人不去探究精血的堅固或脆弱,卻認為這些已經在受孕之初就決定了,就把流產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母親,把不養育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孩子,把壽命長短完全推給命運,這不是很荒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