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10)
卷之十三 (10)
1. 積聚
大全,云:夫積者,陰氣也,五臟所生;聚者,陽氣也,六腑所成。皆由飲食不節,寒熱不調,致五臟之氣積,六腑之氣聚。積者,痛不離其部;聚者,其痛無有常處。所以然者,積為陰氣,陰性沉伏,故痛不離其部;聚兼陽氣,陽性浮動,故痛無常處。產後血氣傷於臟腑,臟腑虛弱,為風冷所乘,搏於臟腑,與血氣相結,故成積聚癥塊也。
白話文:
《大全》上說:積是指陰氣,是由五臟所產生;聚是指陽氣,是由六腑所形成。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寒熱不調,導致五臟之氣積聚,六腑之氣凝聚。積聚是指疼痛不會離開它所在的部位;凝聚是指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。這是因為積聚是陰氣,陰性能沉伏,所以疼痛不會離開它所在的部位;凝聚兼具陽氣,陽性能浮動,所以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。產後血氣損傷臟腑,臟腑虛弱,被風寒所乘,搏擊臟腑,與血氣相結合,所以形成了積聚癥塊。
薛氏,曰:前證乃真氣虧損,邪氣乘之,況產後得之,尤當固真氣為主,若求旦夕之效而攻其邪,則速其危矣,當參前雜證積聚諸方論治之。
白話文:
薛氏說:上述症狀是真氣虧損,邪氣乘虛而入引起的,尤其是產後患的這種病,更應該以鞏固真氣為治療原則,如果一味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攻擊邪氣,反而會加速危險。應該參考前面雜證積聚諸方的論治方法來進行治療。
一產婦腹中似有一塊,或時作痛而轉動,按之不痛,面色萎黃,痛則皎白(似字是眼。按不痛是虛,萎黃皎白浮澀為血虛),脈浮而澀。余謂:此肝氣虛而血弱也。不信,乃用破血行氣,痛益甚,轉動無常,又認以為血鱉,專用破血馳逐之藥,痛攻兩脅,肚腹尤甚,益信為血鱉(妄言妄聽,可笑),確服下血等藥,去血甚多,形氣愈虛,肢節間各結小核,隱於肉裡,以為鱉子畏藥而走於外。
白話文:
一位產婦的腹部好像有一塊東西,有時會疼痛並且旋轉移動,按壓它卻不感到疼痛,面色萎黃,疼痛時則轉為蒼白(「似」字可能是「眼」。按壓不痛是虛弱的表現,萎黃蒼白且浮澀為血虛),脈象浮且澀。我說:這是肝氣虛弱而血氣虛弱造成的。產婦不信,於是使用破血行氣的藥物,疼痛更加劇烈,旋轉移動沒有一定規律,她又認為是血塊,專門使用破血馳逐的藥物,疼痛攻向兩脅,腹部更加劇烈,她更加確信是血塊(胡言亂語,貽笑大方),於是真正服用下血等藥物,去除了很多血,形體和氣血更加虛弱,四肢間各個結了小核,隱藏在肉中,她認為血塊害怕藥物而跑到外面去了。
余曰:肝藏血而養諸筋,此因肝血復損,筋涸而攣結耳(血涸筋攣之說,自立齋始,大概發在肝膽部分者當補金水,然而難愈,惟善守者得效)。蓋肢節胸項皆屬肝膽部分,養其脾土,補金水以滋肝血,則筋自舒。遂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,加減調治而愈。
白話文:
我說:肝臟儲藏血液,並滋養全身經筋,現在是肝血再次損傷,肝經的氣血乾枯,導致經筋攣縮牽結。肢體、關節、胸部和頸項都屬於肝膽部位,所以,要滋養肝血,必須先補益脾胃之土,再補益金水,才能滋養肝血,經筋自然就會舒緩。於是,我使用了八珍湯、逍遙散、歸脾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調整,最後治癒了患者。
一婦月經不調,兩拗腫脹,小便澀滯,腹中一塊作痛,或上攻脅腹,或下攻小腹,發熱晡熱,惡寒,肌膚消瘦,飲食無味(兩拗即髀厭,屬肝經,小便小腹寒熱等症皆肝所主,而飲食無味則脾也,故須肝脾兼治),殊類廢症,久而不愈,余謂肝脾血氣虧損,用八珍湯、逍遙散、歸脾湯,隨症互服而愈。
白話文:
一位婦女月經不調,兩側大腿根部腫脹,小便不通暢,肚子裡有一塊疼痛,有時疼痛蔓延到脅腹,有時疼痛蔓延到小腹,發燒、傍晚發熱,怕冷,皮膚消瘦,飲食沒有味道。(大腿根部腫脹屬於肝經,小便、小腹的寒熱等症狀都由肝臟控制,而飲食沒有味道則是由脾臟控制,所以需要同時治療肝臟和脾臟), 屬於不同類型的慢性疾病,長期無法治癒。我認為是肝脾血氣虧損,使用八珍湯、逍遙散、歸脾湯,根據症狀互相服用而治癒。
大全,云:新產後有血與氣相搏而痛者,謂之瘕,瘕之言假也,謂其痛浮假無定處也,此由夙有風冷,血氣不治(雖以風冷為因,總是血氣不治),至產血下則少,故致此病,不急治則多成積結,妨害月水,輕則痞澀,重則不通也。
白話文:
《大全》中說:新產婦因血與氣交相搏擊而疼痛的,稱為瘕,瘕的意思是假,是指疼痛浮游不定沒有固定的位置。這都是由於以前就有的風寒之邪,血氣運行不暢(雖然以風寒為原因,但總歸是血氣不暢),以至於生產後血下太少,因而導致此病。如果不儘快治療,則大多會形成積聚結塊,妨害月經,輕則月經不順,重則閉塞不通。
薛氏,曰:前證乃寒邪乘客,氣血壅結,此因氣病而血病也,當補養胃氣,調和月經,寬緩靜養為善(此亦大概言耳,至於治法,非行氣破結不可,而養正邪自除之說,於胃氣不足,攻伐太過者,切有補焉)。《難經》云:任脈之病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當參前後各論治之。
白話文:
薛氏說:先前的症狀是寒邪侵襲人體,氣血鬱結,這是由於氣病而引起的血病,應該補養胃氣,調和月經,寬心靜養為好。(這也是大概的說法,至於治療方法,非行氣破結不可,而養正邪自除之說,對於胃氣不足,攻伐太過的人,有很大的幫助。)《難經》說:任脈的疾病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應該參照前後各論來治療。
河間芍藥湯,治產後諸積不可攻,宜養陰去熱,其病自安。(此方若為風冷所致,與夫瘀血所積者,當以別治之)
白話文:
河間芍藥湯,治產後諸積不可攻,宜養陰去熱,其病自安。(此方若為風冷所致,與夫瘀血所積者,當以別治之)
河間芍藥湯,治療產後諸積不能攻治,宜養陰去熱,那麼病就會自己痊癒。(此方若為風冷所致,與夫瘀血所積者,當以別治之)
芍藥(一斤),黃芩,茯苓(各六兩)
上銼散,每服半兩,水煎,溫服,日三。
白話文:
芍藥(一斤),黃芩,茯苓(各六兩)。 將以上草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兩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每日三次。
四神散,治產後瘀血不消,積聚作塊,心腹切痛。(此以佛手散溫行)
白話文:
「四神散」,治產後瘀血不消,積聚成塊,心腹劇痛。(此與佛手散溫暖運行)
當歸(去蘆),川芎,赤芍藥,乾薑(炮,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前同溫酒調服。
一方,治血瘕作痛,臍下脹滿,或月經不行,發熱體倦。
白話文:
當歸(去掉根鬚的粗蘆),川芎,赤芍藥,乾薑(用火炮製,四種藥材等份)
當歸(二兩),芍藥(炒),桂心,血竭,蒲黃(炒,各一兩半),玄胡索(炒,一兩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熱酒調下。
白話文:
準備當歸兩錢,芍藥炒過一錢半,桂心一錢半,血竭一錢半,蒲黃炒過一錢半,玄胡索炒過一錢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空腹時用熱酒調服。
桂心丸,治產後血氣不散,積聚成塊,上攻心腹,或成寒熱,四肢羸瘦煩疼。(此三方皆以消瘀為主,而此兼行氣,然有輕重之分,在人因病採擇)
白話文:
桂心丸:用於治療產後血氣不散,積聚成塊,上攻心腹,或成寒熱,四肢羸瘦煩疼的症狀。(這三種藥方都以消瘀血為主,而「桂心丸」兼有行氣的作用,但是輕重有別,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使用)
桂心,當歸,赤芍,牡丹皮,沒藥,檳榔,乾漆(炒煙盡),青皮(各七錢半),厚朴(制),三稜(煨),玄胡索,大黃,桃仁(去皮尖),鱉甲(酥炙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四十丸,食前溫酒下。
產寶方,療血瘕痛無定處。
白話文:
桂心、當歸、赤芍、牡丹皮、沒藥、檳榔、乾漆(炒到冒煙停止)、青皮(各七錢半),厚朴(加工過的)、三稜(煨過的)、玄胡索、大黃、桃仁(去皮和尖頭)、鱉甲(用酥油烤過,各一兩)。
童便(三升),生地黃汁,生藕汁(各一升),生薑汁(三升)
白話文:
童便(三升), 生地黃汁,生藕汁(各一升),生薑汁(三升)。
上先煎前三味,約三分減二,次下薑汁,慢火煎如稀餳,每服取一合,暖酒調下。(按癥有形,瘕無形,有形者血病,無形者氣病,故血病則著,氣病則行。今以血瘕而痛無定所者,乃氣血俱病也,氣為瘕郁,鬱則生火,火載瘕行,故痛無定所。方以童便生地藕汁者,養血清火破瘀也,蓋火清則不痛,瘀破則瘕消,佐以薑汁,調以暖酒,以熱則行,寒則凝,故用之以從治耳。此方平順中有奇處,可法之)
白話文:
先將前三味藥煎煮,煎至藥液減少三分之二,再加入薑汁,用小火慢煎至藥液濃稠如稀粥,每次服用一合(約60毫升),用溫酒調服。
(按:癥有形,瘕無形,有形者是血病,無形者是氣病,所以血病則會出現腫塊,氣病則會遊走不定。現在這個病症是血瘕而疼痛沒有固定位置,是氣血兩虛引起的。氣鬱結形成瘕,氣鬱則生火,火載著瘕運行,所以疼痛沒有固定位置。方中用童便、生地和藕汁,是為了養血、清熱和破瘀。因為火清則不痛,瘀破則瘕消。佐以薑汁,調以暖酒,是因為熱則行,寒則凝,所以用這些藥物來治療。這個方子平順中見奇效,值得效法。)
千金方,療血瘕。
生乾地黃(一兩),烏賊魚骨(二兩)
上為細末,空心溫酒調服二錢匕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中治療血瘕的方子: 使用生地黃(3.75克),烏賊魚骨(7.5克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空腹時用溫酒調和服用約1.2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