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陰綱目》~ 卷之十三 (5)
卷之十三 (5)
1. 往來寒熱
郭稽中,曰:產後乍寒乍熱者何。答曰:陰陽不和,敗血不散,能令乍寒乍熱。產後血氣虛損,陰勝則乍寒,陽勝則乍熱,陰陽相乘,則或寒或熱。若因產勞傷臟腑,血弱不得宣越,故令敗血不散,入於肺則熱,入於脾則寒(何為敗血入肺則熱,人脾則寒也,豈以肺主氣,氣不和而熱,脾統血,血不榮而寒乎,抑脾陰肺陽,而自為寒熱也。然總以逐瘀為主,而溫涼之法有不同焉),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。陰陽不和,宜增損四物湯;敗血不散,宜奪命丹。又問:二者何以別之。時有刺痛者,敗血也,但寒熱無他證者,陰陽不和也,增損四物湯不一,皆隨病加減。
白話文:
郭稽中問:產後出現時而寒冷時而發熱的症狀是什麼原因呢?
答: 陰陽不和,敗血不散,能令乍寒乍熱。產後血氣虛損,陰盛則乍寒,陽盛則乍熱,陰陽相乘,則或寒或熱。若因產勞傷臟腑,血弱不得宣越,故令敗血不散,入於肺則熱,入於脾則寒。
(何為敗血入肺則熱,人脾則寒也,豈以肺主氣,氣不和而熱,脾統血,血不榮而寒乎,抑脾陰肺陽,而自為寒熱也。然總以逐瘀為主,而溫涼之法有不同焉): 肺主氣,氣不和則熱;脾統血,血不榮則寒。敗血入肺則熱,是由於肺氣不和,不能宣發肅降,導致熱邪鬱積於肺臟所致;敗血入脾則寒,是由於脾統血無力,無法溫煦四肢,導致寒邪侵襲脾臟所致。總之,產後乍寒乍熱的原因主要是陰陽不和,敗血不散,治療上應以逐瘀為主,溫涼之法有不同。
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。陰陽不和,宜增損四物湯;敗血不散,宜奪命丹。又問:二者何以別之。時有刺痛者,敗血也,但寒熱無他證者,陰陽不和也,增損四物湯不一,皆隨病加減。
(答:) 陰陽不和,宜增損四物湯;敗血不散,宜奪命丹。兩者的區別在於,敗血者常伴有刺痛,而陰陽不和者則無其他症狀。增損四物湯的具體組成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而有所不同。
陳無擇,評曰:乍寒乍熱,榮衛不和,難以輕議。若其敗血不散,豈止入脾肺二臟耶。大抵一陰閉一陽,即作寒熱,陰勝故寒,陽勝故熱,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,閉諸陰則寒,閉諸陽則熱,血氣與衛氣解則休,遇再會而復作,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佳。(閉陰閉陽之說,卒難理解。以敗血閉陰則寒,閉陽則熱,而有解休會作之時,則似瘧矣。若瘀血為有形之物,閉則壅矣,而安有解會之所也。愚謂血閉於陽經,而榮衛行之不通則寒,閉於陰經,而榮衛行之不通則熱;故必其瘀通而寒熱自已也。又就大調經散而言,行瘀於內也,五積散行瘀於外也。又意為外經或為寒客,則肺為之病,肺病則肌表瘀而榮衛不通則熱,內腑或為冷物所傷則脾病,脾病而榮衛不通則為寒。故所用之方,一主裡,一主表也,亦或內外俱瘀,則寒熱並作,而其藥又均不可廢也。粗淺之言,伏惟裁之)
白話文:
陳無擇評價說:忽冷忽熱,正氣和邪氣不和諧,很難輕易下結論。如果敗血不消散,豈止會侵入脾臟和肺臟?總體而言,陰盛閉塞了陽氣,就會產生寒熱,陰勝所以會寒,陽勝所以會熱,只能說敗血沿著經脈流入,閉塞在陰經則會寒,閉塞在陽經則會熱,血氣和衛氣散開就停止,遇到再次聚集又復發,使用大調經湯和五積散加入醋煎熬最佳。(閉陰閉陽的說法,突然間很難理解。認為敗血閉塞陰經則會寒,閉塞陽經則會熱,有散開停止聚集復發的時刻,那似乎是瘧疾了。如果瘀血是有形的東西,閉塞則會堵塞,那怎麼可能有散開聚集的地方呢。我認為瘀血閉塞在陽經,而正氣和邪氣運行不通就會寒,閉塞在陰經,而正氣和邪氣運行不通就會熱;所以瘀血一定要散開,寒熱才會自動消失。另外就大調經湯來說,它是讓瘀血在體內運行,五積散讓瘀血在體外運行。另外認為外經或者受寒邪侵犯,則肺會生病,肺生病則肌膚表層瘀血而正氣和邪氣不通就會熱,內臟或者受寒涼之物侵犯則脾臟生病,脾臟生病而正氣和邪氣不通就會寒。所以使用的藥方,一個主治內部,一個主治體表;或者內外都有瘀血,就會同時出現寒熱,而這些藥物又都不能廢止。淺薄的言語,請求裁奪。)
薛氏,曰:產後寒熱,因氣血虛弱,或脾胃虧損,乃不足之證。經云:陰虛則發熱;陽虛則惡寒。若兼大便不通,尤屬氣血虛弱,切不可用發表降火。若寸口脈微,名陽氣不足,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,須用補中益氣湯;尺部脈弱,名陰氣不足,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,用六味地黃丸。大抵陰不足,陽往從之,則陽內陷而發熱;陽不足,陰往從之,則陰上入而惡寒。此陰陽不歸其分,以致寒熱交爭,故惡寒而發熱也,當用八珍湯。若病後四肢發熱,或形氣倦怠,此元氣未復,濕熱乘之故耳,宜補中益氣湯。若肌熱,大渴引飲,目赤面紅,此血虛發熱,用當歸補血湯,若認為實則誤矣(誤矣,指白虎湯而言)。
白話文:
薛氏說:產後寒熱,是因為氣血虛弱,或者脾胃虧損,是屬於不足的證據。經書上說:陰虛就會發熱;陽虛就會惡寒。如果兼有便祕,那就更是氣血虛弱了,一定不能用發表降火的藥。如果寸口脈搏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侵襲到陽經,就會惡寒,需要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;如果尺脈脈搏微弱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陷於陰經,就會發熱,需要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總的來說,陰氣不足,陽氣會跟隨,所以陽氣內陷而發熱;陽氣不足,陰氣會跟隨,所以陰氣上入而惡寒。這個就是陰陽不歸其分,導致寒熱交爭,所以惡寒而發熱,這時候應該用八珍湯來治療。如果病後四肢發熱,或者是身體虛弱疲倦,這是元氣尚未恢復,被濕熱乘虛而入造成的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如果皮膚發熱,非常口渴想喝水,眼睛發紅、臉色發紅,這是血虛發熱,要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,如果認為是實熱,那就錯了(錯了,指的是不應該用白虎湯)。
一產婦惡寒發熱,用十全大補加炮薑治之而愈,但飲食不甘,肢體倦怠,用補中益氣而安,又飲食後犯怒,惡寒發熱,抽搐咬牙,難候其脈,視其面色青中隱黃,欲按其腹,以手護之,此肝木侮脾土,飲食停滯而作,用六君加木香一劑而安。(以欲按腹手護,中虛也,以犯怒抽搐面青,肝木也,六君補中,木香調肝,以治肝木侮土是矣,然亦有不受補者,又以疏肝為急,所謂標而本之,亦有之焉)
白話文:
有一位產婦,出現了惡寒發熱的症狀。醫師使用了十全大補湯加炮薑來治療,產婦的症狀好轉了。但是,產婦出現了飲食不甘、肢體倦怠的症狀。醫師改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,產婦的症狀得到了緩解。然而,產婦在飲食後又出現了犯怒、惡寒發熱、抽搐咬牙的症狀,醫師難以診斷。醫師觀察了產婦的面色,發現是青中隱黃。產婦不讓醫師按腹,醫師用手護著產婦的腹部。醫師診斷這是肝木侮脾土、飲食停滯引起的症狀,於是使用了六君湯加木香一劑來治療,產婦的症狀得到了緩解。醫師認為,產婦腹部疼痛而用手護著,說明她是中虛。產婦犯怒抽搐,面色青中隱黃,說明她是肝木侮土。因此,醫師使用了六君湯來補中益氣,木香來調肝,治療肝木侮土。然而,也有一些產婦不能接受補益的治療,醫師需要先疏肝解鬱,再進行補益。這也是一種治標又治本的方法。
一產婦惡露發熱,余欲用八珍加炮薑治之,其家知醫,以為風寒,用小柴胡湯。余曰:寒熱不時,乃氣血虛乏。不信,仍服一劑,汗出不止,譫語不絕,煩熱作渴,肢體抽搐。余用十全大補湯二劑,益甚,脈洪大,重按如無,仍以前湯加附子四劑稍緩,數劑而安。
白話文:
一位產婦產後惡露不止,並且發燒。我想用八珍湯加上炮薑來治療。她的家人懂一點醫術,認為這是風寒引起的,於是使用了小柴胡湯。我說:寒熱不時,是氣血虛乏造成的。他們不相信,仍然服用了小柴胡湯,結果汗出不止,譫語不絕,煩熱作渴,肢體抽搐。我用了十全大補湯兩劑,病情加重,脈搏洪大,重重按下去卻感覺不到脈搏,我又以前面的湯劑加上附子四劑,病情才略有好轉。服用數劑後,病情痊癒。
吳茭山治一婦人,產後去血過多,食後著惱,頭疼身痛,寒熱如瘧,左手弦大,微有寒邪,右手弦滑不勻,食飲痰火也,二者因虛而得,宜養正祛邪,遂以茯苓補心湯去地黃,加羌活、青皮、蔥、棗三服,汗出身涼,其患漸瘥,然後以八物湯調理,半月後痊愈(此翁善補,然亦認症的確,故可用,設不的,即敗乃事矣,慎之)。
白話文:
吳茭山醫生治療一位婦女,她產後失血過多,吃東西後感到煩惱,頭痛身痛,寒熱發作,就好像瘧疾一樣。她的左手脈搏緊而大,並有些許寒邪,右手脈搏緊而滑,不均勻,是飲食和痰火引起的。這兩個症狀都是由虛弱引起的,應該滋養正氣,祛除邪氣。於是吳醫生用茯苓補心湯去除地黃,加入羌活、青皮、蔥、棗,服用三次後,病人出汗,身體涼爽,她的病情逐漸好轉。然後用八物湯調理,半個月後痊癒。
(這個例子說明吳醫生善於滋補,但他也認識到症狀的確切情況,所以才能用藥,如果不能正確診斷,那麼治療就會失敗,因此要多加註意。)
一婦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入絡,又感寒邪,身熱如瘧,即以生料五積散五帖,惡露自下,而寒熱除。(此正治常法,此法宜知)
白話文:
一位婦女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進入經絡,又感受寒邪,身體發熱像瘧疾一樣,服用生料五積散五劑,惡露自行排出,而寒熱症狀也隨之消除。(這是常用的治療方法,這個方法應該要知道)
又一婦產後惡露未盡,因起抹身,寒氣客於經絡,乍寒乍熱,脈緊而弦,(弦緊為寒,審症法尤宜如是察識)以蔥白散二帖安。一少婦初產四日,冷物傷脾胃(冷物是病根,故諸症皆從瘀血變怪),但覺身分不快,嘔逆,飲食少,心腹滿悶,時或腹脅刺痛,晨惡寒,晚潮熱,夜則恍惚譫語,晝則抽搐,頗類風狀,變異多端,諸醫莫測,或作虛風,或云血凝實熱,用甘溫而行血,以寒涼退實熱,如此半月不效。
白話文:
另外有一名婦女在生產後惡露未盡,卻因為起來搓洗身體,導致寒氣侵入經絡,忽冷忽熱,脈搏緊而弦。(弦緊為寒,審症方法尤其應該如此察覺)用蔥白散二帖治療後痊癒了。一名少婦初產後第四天,因食用生冷食物而損傷了脾胃。(生冷食物是病根,所以各種症狀都從瘀血變化而來)她只覺得身體不舒服,嘔吐,食慾不振,心腹滿悶,有時腹脅刺痛,早上惡寒,晚上潮熱,晚上恍惚說胡話,白天抽搐,很像風症,症狀變化多端,諸多醫生都無法確診,有的認為是虛風,有的說是血凝實熱,用甘溫藥物來活血,用寒涼藥物來退實熱,如此治療半個月都沒有效果。
汪至,見醫滿座,亦局縮,診其脈弦而緊,遂令按之,小腹急痛,知瘀血未盡也,思患者大勢,惡露已下,未必還有餘血,偶因寒涼所傷,瘀血停滯下焦,日久客於經絡,所以變生諸證,須得大調經散,倍入琥珀(重在琥珀,豈大豆有如是之神也),化諸惡血成水,其患方愈,遂合前藥服之,五日後行惡水鬥許,臭不可近,患人覺倦,病勢漸減,然後以人參養榮湯數十帖,月餘如初。
柴胡四物湯,治產後往來寒熱及日久虛勞,微有寒熱,脈沉而數。
白話文:
汪至到了那裡,見醫生已坐滿了,也感到有些緊張,診斷他的脈象弦細而緊繃,於是命令他按壓,小腹急痛,知道瘀血沒有完全消除。考慮到患者的大致狀況,惡露已排出,未必還有餘血,可能是因為寒涼所傷,瘀血停留在下腹部,日久化為病,所以產生了各種症狀,需要用大調經散,並加倍加入琥珀(關鍵在琥珀,難道大豆有這樣的神奇功效嗎),使瘀血化成水,這種病才能治癒,於是將之前的藥合起來服用。五天後,排出了大約一斗的惡臭水,臭得讓人難以靠近,患者感到疲倦,病情逐漸減輕,然後用人參養榮湯治療了數十劑,一個月後恢復了健康。
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(各一錢半),柴胡(一錢),人參,黃芩,半夏,甘草(各三錢)
白話文: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(各 1.5 公克),柴胡(1 公克),人參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(各 3 公克)
上銼,每服一兩,水煎服。(以小柴胡合四物,一名三之一氣湯,其參、耆、甘、半各用三錢,為重在補氣也,而甘草、芩、半何為亦倍之,似可損益也,原方有薑、陳,亦不可少)
白話文:
上方的藥方,每次服用一兩,水煎後服用。(用小柴胡湯加上四物湯,又叫三之一氣湯,其中的參、耆、甘、半各用三錢,因為重點在補氣,而甘草、芩、半何為也加倍使用,似乎有增減的情況,原方也有薑和陳皮,這兩種藥材也不能少)
增損柴胡湯,治產後虛弱,寒熱如瘧,飲食少,腹脹。
柴胡,人參,甘草,半夏(炒),陳皮,川芎,白芍(炒,各等分)
白話文:
增損柴胡湯,用於治療產後身體虛弱、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、食慾不振以及腹部脹滿的情況。 成分包括:柴胡、人參、甘草、炒半夏、陳皮、川芎、炒白芍(各成分等量使用)。
上㕮咀,每服八錢,加生薑五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(此亦小柴變法,而去黃芩加陳皮者,所以益胃除脹也,加芍藥、川芎者,所以和血也,本草以當歸治洒洒寒熱不已,則產後寒熱正宜加之,何為不用,宜思之)
白話文:
將上藥材均以八錢的份量放入藥包中,再加入五片生薑和兩個紅棗,加入水煮成藥汁後就可以服用。(這種湯藥的配方也衍生自小柴胡湯,將黃芩去除,加入陳皮,就可以增進胃的機能並消除脹氣,再加入芍藥和川芎,便可以調和氣血,本草書上提到,當歸可以治療產後寒熱,久而無法解除的疾病,那產後風寒正應該加入當歸,為什麼不用呢?好好的想想看吧。)
增損四物湯,治產後陰陽不和,乍寒乍熱,如有惡露未盡,停滯胞絡,亦能令人寒熱(按往來寒熱者,寒往熱來,熱往寒來也;寒熱如瘧者,寒熱有時也;乍寒乍熱者,時乎寒,時乎熱也;發熱憎寒者,身發熱而又惡寒也。治各有法,不能備錄),但小腹急痛為異。
白話文:
增損四物湯,治療產後陰陽不和,忽冷忽熱,如同惡露沒有排乾淨,停滯在子宮,也可以讓人忽冷忽熱(往來寒熱者,寒熱交替,熱往寒來;寒熱如瘧疾者,寒熱有時出現;忽冷忽熱者,有時冷,有時熱;發熱憎寒者,身體發熱而又畏寒。治療各有方法,無法一一列出),但小腹急痛是不同的。
當歸,芍藥,川芎,人參,乾薑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釋曰:此方治陰陽不和,乍寒乍熱之寒熱,不治惡露未盡,血滯胞絡,小腹急痛之寒熱,宜詳之。
白話文:
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人參、乾薑(各一兩),甘草(炙,半兩)。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,每次服用四錢,加上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這個方劑適用於調理陰陽不和所導致的時冷時熱症狀,但並不適用於惡露未排乾淨、血液滯留在子宮周圍血管中引起的小腹急痛及寒熱交替的情況。使用時應詳細辨證。
更生散,治產後去血過多,或不止,或眩暈眼暗,口噤,發熱憎寒。
白話文:
更生散,用於治療產後出血過多,或是出血不斷,出現眩暈眼花,嘴巴緊閉,發熱怕冷的症狀。
人參,當歸,熟地黃(薑汁炒,各一兩),川芎,荊芥穗(香油燈上燒過),乾薑(炒黑,各三錢)
白話文:
人參、當歸、熟地黃(加入薑汁同炒,各四錢),川芎、荊芥穗(用香油燈火燒過),乾薑(炒至發黑,各一錢五分)
上銼,水煎,空心服(此方前三味各一兩,何其多,後三味各三錢,何其少,非有大智慧大力量大見解者,不能處此方,治此病,名之曰更生,能不於危急時用乎。下三味乃固澀急藥,非血大下不止者不用)。如血大下不止,加龍骨赤石脂,各火煅等分,每二錢同前藥調服。外以五倍子末,津調納臍中即止。
白話文:
把上面的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(方子中的前三味藥材各一兩,很多,後三味藥材各三錢,很少。不是有很高的智慧、很強的能力、很獨到的見解的人,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,治療這種疾病,這個方子叫做「更生」,怎麼可以在危急的時候用呢?方子下面三味藥材是具有固澀作用的急救藥物,血崩不止時才使用。)如果血崩不止,加入龍骨和赤石脂,各等量,每二錢,與前面的藥物一起調和服用。外敷五倍子末,加水調和,敷在肚臍中就可以止血。
大調經散,治產後血虛,惡露未消,氣為敗濁凝滯,榮衛不調,陰陽相乘,憎寒發熱,或自汗,或腫滿,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。
大豆(一兩半,炒,去皮),茯神(一兩),真琥珀(一錢)
白話文:
《大調經散》:治療產後血虛,惡露未消,氣血凝滯,榮衛不調,陰陽相乘,憎寒發熱,或自汗,或腫脹,都是氣血未平所造成的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濃煎烏豆紫蘇湯下。(此方重在惡露未消,而茯神之用,所以和陰陽也,有謂此方如神者,功在琥珀大豆湯飲間也)
白話文:
打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濃煎的烏豆紫蘇湯送服。(此方藥主要用於惡露未消,而茯神的用處在於調和陰陽,有人說此方好像神藥,它的功效在琥珀大豆湯飲之間)
黃龍湯,治產後傷風,熱入胞室,寒熱如瘧及病後勞復,餘熱不解。
柴胡(四錢八分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一錢八分)
白話文:
黃龍湯用來治療產後受風寒,熱邪進入胞宮,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作症狀,以及病後因勞累而復發、體內餘熱未清的情況。 藥方成分包括:柴胡(4.8錢)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1.8錢)。
上作一服,水煎服。(此方重在傷風二字,故以柴胡為君,蓋風邪陷入胞中則發熱,故宜柴胡為君,少陽氣陷入厥陰,而寒熱如瘧者,氣不得條達也,故亦以柴胡為君,勞復餘熱者,亦為餘邪熱陷也。故亦用柴胡)
小柴胡加生地黃湯,治產後往來寒熱,而脈弦者,少陽也。
白話文:
先煎服一劑藥。這個藥方的重點在於「傷風」二字,所以以柴胡為主藥。這是因為風邪侵襲胞宮就會發熱,所以應該以柴胡為主藥。少陽之氣陷入了厥陰,導致寒熱如瘧疾,這是因為氣機不暢通的緣故,所以也應該以柴胡為主藥。勞累後餘熱未消的,也是因為餘邪熱陷,所以也應該用柴胡。
柴胡(二兩),黃芩(五錢),人參(三錢),半夏(制,兩半),生地黃,梔子,枳殼(麩炒,各半兩),大棗(三枚)
白話文:
柴胡(120克),黃芩(30克),人參(18克),半夏(製過、切成兩半,120克),生地黃、梔子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,各30克),大棗(3枚)。
上銼,加薑棗,水煎服。(此方以治少陽等症似矣。然以弦脈而加生地山梔者,傷寒家以弦脈為陽也,故以柴胡為君)
加減烏金散,治產後寒熱似瘧,(此治錯雜之邪)
白話文:
把上方的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和大棗,再用水煎服。(這個藥方似乎用於治療少陽等症狀。但是,弦脈者卻加入生地和山梔,傷寒學派認為弦脈為陽,所以用柴胡為君藥)
厚朴,柴胡,黃芩,麻黃,羌活,草果,半夏(各二錢),當歸,川芎,白芍,熟地,陳皮,茯苓,桔梗(各一錢半),桂枝,蒼朮,白芷,枳殼(各一錢),甘草(九分)
白話文:
厚朴、柴胡、黃芩、麻黃、羌活、草果、半夏(各二錢),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陳皮、茯苓、桔梗(各一錢半),
桂枝、蒼朮、白芷、枳殼(各一錢),甘草(九分)
上銼為散,分作兩服,每服用水一鍾半,薑三片,蔥三莖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(此方治表裡風寒,食積氣血痰飲,無不賅括,故曰治錯雜之邪。蓋此方也,與五積散相為伯仲,苦藉此以治三陰瘧之有錯雜之邪者,必臻至效,語云:醫者意也,請嘗試之)。有汗。
白話文:
把上列的藥物磨碎成散劑,分成兩份,每份用一杯半的水,三片薑,三根蔥煎煮至一杯的水量,不拘於時間服用(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表裡風寒、食物積滯、氣血痰飲等各種疾病,所以說它可以治療錯雜的病邪。這個藥方和五積散不相上下,經常拿來治療三陰瘧帶有錯雜的病邪,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,俗話說:醫生的心意比藥物更重要,請大家試一試)。服用後會出汗。
多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;有脹,多厚朴、陳皮;有熱,多柴胡、黃芩;有寒,多蒼朮、草果、桂枝;有痰,多半夏、桔梗、茯苓;有頭痛,多川芎、白芷、羌活;有瀉,去枳殼、甘草不用;有餘血塊在腹,作潮熱疼痛,加三稜、莪朮,多用玄胡索、八角、茴香;遍身痛,加羌活、獨活;寒熱往來,加黃芩、柴胡。(加減法切中,不可不法)
產寶方,療產後惡寒壯熱,一夜三五度發,惡語,口中生瘡,時時乾嘔,困乏悶絕。
白話文:
- 經常添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熟地黃;有脹氣,多添加厚朴、陳皮;有熱,多添加柴胡、黃芩;有寒,多添加蒼朮、草果、桂枝;有痰,多添加半夏、桔梗、茯苓;有頭痛,多添加川芎、白芷、羌活;有腹瀉,去除枳殼、不使用甘草;有餘血塊在腹中,導致潮熱疼痛,添加三稜、莪朮,多使用玄胡索、八角、茴香;全身疼痛,添加羌活、獨活;寒熱交替,添加黃芩、柴胡。(減法和加法密切配合,是不可不遵循的原則)
人參,獨活,白鮮皮,葛根,防風,青竹茹,遠志(各一兩半),茯神(二兩),白蘞(二兩半),元參(三兩),竹瀝(一升)
白話文:
-
人參:一兩半
-
獨活:一兩半
-
白鮮皮:一兩半
-
葛根:一兩半
-
防風:一兩半
-
青竹茹:一兩半
-
遠志:一兩半
-
茯神:二兩
-
白蘞:二兩半
-
元參:三兩
-
竹瀝:一升
上取銀一斤,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,納諸藥重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忌魚、酒、濕面等。(此方雖出《產寶》,然閱其癥,考其藥,皆治產後外邪乘虛傳入之熱症也。如惡寒壯熱,一夜三五度發,惡語者,即熱入血室類也,故用防、獨、葛根以散之,口瘡乾嘔者,熱傳胸中也,故用玄參二竹以清之,白鮮皮苦寒,治產後百病,白蘞、白銀、人參、遠志、茯神為邪散熱清,故用之治困乏也)
白話文:
用一斤銀子,十五升水煮,取七升。放入其他藥物,繼續煮,取三升。分成三份,溫服。忌食魚、酒、濕面等食物。(這個方子雖然出自《產寶》,但是看它的症狀、考它的藥物,都是治療產後外邪乘虛傳入的熱症。如惡寒壯熱,一夜三五次發作,惡語者,即熱入血室類也,故用防風、獨活、葛根來散之,口瘡乾嘔者,熱傳胸中也,故用玄參、兩種竹子來清之,白鮮皮苦寒,治產後百病,白茯苓、白銀、人參、遠志、茯神主邪散熱清,故用之治睏乏也)
知母湯,治產後乍寒乍熱,通身溫壯,脅心煩悶。
知母(三兩),芍藥,黃芩(各二兩),桂心,甘草(各一兩)
白話文:
知母湯用來治療產後忽冷忽熱、全身感到燥熱以及兩脅和心胸部煩悶不適。 配方包括:知母三兩,芍藥二兩,黃芩二兩,桂心一兩,甘草一兩。
上㕮咀,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一方不用桂心,用生地黃。(按自黃龍湯以下,皆集外感治法,至於錯雜之邪,時熱之症,罔不備載,而次第有節,真如網之有綱也,今人但知產後寒熱以補氣血為主者,其不誤盡世人乎)
白話文:
用白芷的上半部分五升,加水煮成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另一種方法不用桂心,用生地黃。(按:從黃龍湯以下,都歸納了外感治療的方法,至於邪氣錯雜,時令的熱性疾病,也是應有盡有,順序也很有條理,就像魚網要有網目一樣。現在的人只知道生產後寒熱主要用補氣血的方法治療,豈不是誤盡了世間的人嗎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