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達生編》~ 勸戒殺吃素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勸戒殺吃素文 (1)

1. 勸戒殺吃素文

虛空世界,原自清寧。一切眾生,皆具佛性。自迷真逐妄,背覺合塵,故無端起貪嗔癡,造殺盜淫,致世界成一大劫網,而一切眾生,輪轉其中,莫之能出。可不哀哉!造劫之因,雖非一端,而其最大而最多者,莫過於殺生。昔願云禪師偈云:千百年來碗里羹,怨深如海恨難平。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屠門半夜聲。可知屠門哀號之聲,一日不息,則世上刀兵之劫,一日不能免。靜言思之,寧不危懼?夫人知愛命,物亦貪生。今試易地以思:使剖腹刺心之酷,加乎我身,我苦何如?使刀砧湯鑊之慘,加乎我身,我痛又何如?人有父母兄弟夫婦子女之愛,物亦有雌雄卵雛之類。殺彼子女,充己口腹,其悲痛孤苦又何如?夫人與人處,睚眥尚且必報;物雖無言,知覺與人何異?每見一大都市,宰殺水陸飛走眾生以充口腹者,日以千百萬計。驚痛憤恨,郁成厲氣。積之久久,大幹天和;饑饉、疾疫、刀兵等劫,由此起矣。此因果報復一定之理,苦於世人相沿成習,不覺不知耳。(王洋帆曰:昔賊匪蜂起,死亡枕藉。李秀才培德,謁二仙觀林道長,問生靈何辜,遭此大劫?道長嘆曰:世人殘忍成風,宰殺孽重,積之久久,大幹天和;故天降此饑饉繼以刀兵,收錄人民,以填物命耳。又嚴紹庭曰:明季有王居士,謁小洞天尊者,叩云:舉世盜賊縱橫,干戈擾攘,億萬生靈,遭此大劫;願吾師垂金臂救之。尊者云:惟有戒殺放生可免耳。以上兩段,見好生救劫編。)是以弭劫莫先於戒殺,莫要於護生,尤莫善於茹素。此素食同緣社所由起也。(以上言饑饉刀兵等劫,皆由世人宰殺孽重所致。欲弭劫運,莫要於多結同志,戒殺吃素,以期各保生機,共挽天心。)佛言:食肉之人,斷大慈種。我觀眾生,輪迴六道,迭為父母、六親眷屬,更相啖肉,無非親者,常生害心,增長苦業,流轉生死,不得出離。不食肉者,即是無量功德之聚。若一切人不食肉者,亦無有人殺害眾生。此楞伽經之言,佛家奉為金科玉律者也。(以上引楞伽經,明佛家戒殺斷肉食之旨。)或曰:戒殺斷肉食,佛制也;儒家聖人,則無此語。則應之曰:孔子之經,莫大於易,其言曰: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。又曰:天地之大德曰生。又曰: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。子思作中庸,以述祖德曰:萬物並育而不相害。孟子私淑其學曰:君子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又曰:殺一不辜,雖得天下不為也。夫有罪當殺,牛羊雞豚之屬何辜?聖人不忍殺一不辜而得天下,豈為區區口腹忍殺無辜乎?(見其生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不忍食其肉,此孟子方便說法耳。即不見其生,亦不忍見其死也;即不聞其聲,亦不忍食其肉也。)迄漢代大儒,厥有仲舒,著春秋繁露,以明孔子之教,則曰:質於愛民以下,至於鳥獸昆蟲莫不愛;不愛奚足謂仁?儒家聖賢垂訓,其戒殺不章章乎?大戴記有云: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。夫悍者,殺之端也,亂之源也。

白話文:

這廣闊的宇宙原本是清淨安寧的,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。只是因為自己迷惑而追逐虛妄,背離覺悟而與塵世同流合污,才會無端生起貪婪、嗔恨、愚癡,做出殺生、偷盜、邪淫等惡行,導致世界變成一個巨大的災難網,一切眾生都在其中輪迴轉世,無法脫離,實在可悲啊!造成災難的原因雖然不只一種,但其中最大也最多的,莫過於殺生。

過去有位願雲禪師說過:「千百年來碗裡的羹湯,所累積的怨恨像大海一樣深廣,難以平息。想要知道世間為何會有戰爭災禍,只要聽聽半夜屠宰場的哀號聲就明白了。」可見屠宰場的哀號聲如果一天不停止,世間的戰爭災禍就一天無法避免。靜下心來思考,難道不令人感到恐懼嗎?人知道愛惜自己的生命,動物也貪生怕死。現在試著換個角度想,如果把剖開肚子、刺穿心臟的殘酷加在自己身上,會有多痛苦?如果把刀砍砧板、下鍋油炸的慘狀加在自己身上,又會有多麼的痛?人類有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的愛,動物也有雌雄伴侶、卵和幼崽。殺害牠們的子女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,牠們的悲痛孤苦又是如何呢?人與人相處,即使一點小小的冒犯都會想報復,動物雖然不會說話,但牠們的知覺和人類有什麼不同?

常常看到大都市裡,每天為了滿足口腹之慾,宰殺無數水陸空各種動物,數量以千萬計。這些驚恐、痛苦、憤恨,鬱積成一股戾氣,久而久之,就會嚴重破壞天地的和諧,導致饑荒、瘟疫、戰爭等災難發生。這就是因果報應不變的道理,只是世人習以為常,不覺得、也不知道罷了。(王洋帆說過,過去賊匪四起,死傷遍野,李秀才培德去拜訪二仙觀的林道長,問說眾生有何罪過,要遭受如此大劫?道長嘆息說:世人殘忍成性,宰殺的罪孽深重,累積久了,就會嚴重破壞天地和諧,所以上天降下饑荒,接著又發生戰爭,收割人民的生命,來償還所殺動物的命。另外,嚴紹庭也說,明朝末年有位王居士去拜訪小洞天尊者,請問說:現在到處都是盜賊橫行,戰亂紛擾,億萬生靈遭受大劫,希望師父慈悲救救大家。尊者回答說:只有戒殺放生才能免除災難。以上兩段記載在《好生救劫編》中。)

所以,想要平息災難,沒有比戒殺更重要的,沒有比愛護生命更重要的,更沒有比吃素更好的方法。這就是素食同緣社成立的原因。(以上說明饑荒、戰爭等災難都是因為世人宰殺動物的罪孽深重所導致的,想要平息災難,最重要的是多找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戒殺吃素,以求大家都能保全性命,共同挽回天意。)

佛陀說過,吃肉的人,會斷絕慈悲的種子。我看眾生在六道中輪迴,不斷地轉生成為彼此的父母、六親眷屬,互相吃對方的肉,所吃的無非是自己的親人。這樣不斷地生起害人之心,增長痛苦的業力,在生死中流轉,永遠無法脫離。不吃肉的人,就是積聚無量的功德。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吃肉,也就不會有人殺害眾生了,這是《楞伽經》所說的,佛家奉為圭臬的教誨。(以上引述《楞伽經》,說明佛家戒殺斷肉食的宗旨。)

或許有人會說:戒殺、斷肉食是佛家的教條,儒家的聖人並沒有這樣的說法。那麼我們就回答說:《易經》是孔子所講述最重要的經典,其中說到「各自端正自己的天性生命,才能與天地和諧統一。」又說「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養萬物」,又說「古代聰明睿智、神武而不殺戮的人啊!」子思寫《中庸》來闡述祖先的德行,說「萬物共同生長而不互相妨害」。孟子繼承他們的學說,說「君子親愛自己的親人,然後再仁愛百姓,最後再愛護萬物」,又說「殺害一個無辜的人,即使得到天下也不會去做」。有罪之人當然應該處死,但是牛羊雞豬這些動物有何罪?聖人連殺害一個無辜的人都不忍心,即使得到天下也不會去做,難道會為了區區口腹之慾,忍心殺害無辜的動物嗎?(看到牠們活著,就不忍心看牠們死去;聽到牠們的叫聲,就不忍心吃牠們的肉,這是孟子為了方便教化而說的,即使沒有看到牠們活著,也不忍心看牠們死去;即使沒有聽到牠們的叫聲,也不忍心吃牠們的肉。)到了漢代,大儒董仲舒寫《春秋繁露》,闡明孔子的教義,他說:從愛護人民開始,進而愛護鳥獸昆蟲,沒有愛心又怎能稱得上是仁?儒家聖賢的訓示,戒殺的道理難道還不夠明顯嗎?《大戴禮記》裡說:「吃肉的人勇敢而好鬥,吃五穀的人智慧而靈巧。」好鬥的人,是殺戮的開端,是動亂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