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達生編》~ 保赤編弁言 (1)
保赤編弁言 (1)
1. 保赤編弁言
保赤誠求。所以登仁壽也。赤子初生時。臍風一症。保之宜首重焉。予同邑。有孝廉熊修五先生。曾舉數子。皆患臍風症。因之數十年留心此道。適值名醫李傳授此方。熊君後生四子。四女。及諸孫輩。以長以育。均是方之力也。鄉里藉以保全者甚多。予家嬰孩深受其益。知此方。
為福幼遂生之始基。而保赤之最重者。仁人君子。所當廣為傳播也。遂詳載此方於篇首。外治急重痧症一方。屢試屢驗。其效如神。亦載明附後。
保赤編各方
一摻臍藥方
枯礬(一錢五分),硼砂(二錢五分),硃砂(二分),冰片(五釐),麝香(五釐)
上藥共研細末。裝入瓷瓶內封固。俟小兒下地。剪臍後。即用此藥末。上在小兒臍上。用舊軟布條。寬二寸。長二三尺不等。將小兒肚臍包好。倘二三日後。小兒啼哭不止。即解開一看。將藥再上患處。再用新棉花一塊。掩住。仍用布條包好。
其痂聽其自落。不哭者。不宜亂開。以後。可保無臍風之患。
白話文:
保護嬰兒的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這也是為了能讓他們健康成長。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臍帶感染的問題是最需要重視的。我同鄉有位名叫熊修五的先生,他以前生了好幾個孩子,都得了臍帶感染的病,因此他花了幾十年研究這個問題。後來剛好有位名醫李先生傳授他一個藥方。熊先生後來又生了四個兒子和四個女兒,還有他的孫子們,都能順利長大,都是靠這個藥方的功勞。鄉里很多人也靠這個藥方保住了孩子的健康。我家的小孩也因此受益良多,我知道這個藥方是讓孩子能夠平安成長的基礎,也是保護嬰兒最重要的事。所以,有仁德的人應該廣泛傳播這個藥方。因此,我把這個藥方詳細地記載在書的最前面。另外,還有一個外用藥方,是專門治療緊急嚴重的痧症,這個藥方經過多次驗證,效果非常神奇,我也把它記載在後面。
《保赤編》各藥方
一、摻臍藥方
- 枯礬(一錢五分)
- 硼砂(二錢五分)
- 硃砂(二分)
- 冰片(五釐)
- 麝香(五釐)
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,裝入瓷瓶內密封保存。等嬰兒出生後,剪斷臍帶後,就將藥粉塗抹在嬰兒的肚臍上,再用舊的軟布條,寬約二寸、長約二三尺不等,將嬰兒的肚臍包好。如果過了兩三天後,嬰兒還是哭鬧不停,就解開布條查看,將藥粉重新塗抹在患處,再用一塊新的棉花覆蓋住,然後再用布條包好。讓臍帶上的結痂自然脫落即可。如果嬰兒沒有哭鬧,就不要隨意打開。這樣,以後就可以避免臍帶感染的問題了。
2. 看症服藥
一小兒初生三日內。小便短。鼻準黃。口角微有青色。打嚏腹鳴。吮乳松。啼哭不止。重則發搐發熱。此臍風之候也。急服後開水藥。
熟軍(一錢二分),木通(一錢),烏藥(一錢),木香(五分),枳殼(五分),檳榔(五分),蟲蛻尾(五分),勾耳(一錢),薄荷(三分),用淡豆豉。三十粒。為引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剛出生三日內的小嬰兒,小便量少,鼻頭發黃,嘴角微微發青,會打噴嚏、肚子咕嚕咕嚕叫,喝奶時力氣不足,並且一直哭鬧不停,嚴重的話還會抽搐、發燒。這是臍風的徵兆。要趕快服用以下藥方,用溫開水送服。
藥方內容包含:熟軍(一錢二分),木通(一錢),烏藥(一錢),木香(五分),枳殼(五分),檳榔(五分),蟬蛻尾(五分),勾耳(一錢),薄荷(三分),並用淡豆豉三十粒作為藥引。
3. 加減藥方法
一小兒三日內。初服加三稜(三四)分。莪朮(三四)分。去檳榔。枳殼。次帖仍用檳榔。枳殼。去三稜。莪朮。
一發熱。加防風(一錢),廣皮(五分)
一發搐。加殭蠶。(一錢)要直的。
一六日內。預防鎖喉。加甘草(五分),桔梗(一錢)
一嘔逆加藿香(一錢),砂仁(四五)分。(砂仁性熱。胎熱者不可用。)
一小兒面深赤。唇燥。加連翹(一錢)再重。加黃連(三四)分。
一小兒面發黃。為濕熱。加茵陳(一錢)蒼朮(一錢)
一服前方後。大便仍不通。加生大黃(一錢)去熟軍。
一小便仍不通。加車前(五分)
一氣呃逆。加丁香(三四)分。(性熱不可多用)
一小兒月內。若無他症。但哭不止。為盤腸氣疼。用烏藥(一錢)檳榔(五分)木香(八分)枳殼(五分),香附(五分)重者加沉香(四五)分。
一小兒月內。將薄荷煎水。用新青梭布浸濕。入口內拭去涎痰。每日二三次。不生馬牙。
凡小兒臍未落者。不可輕易開看。
凡小兒。面深紫色。口唇乾燥者。胎熱。面白者胎寒。宜留心。察看之。
附治痧症神方(發絞腸痧。同轉腿肚者。此方治之更妙。)
明礬(一錢),明雄(一錢),硃砂(一錢),麝香(九分),神金(十張),火硝(一錢)
上藥共六味。先將明礬。明雄。火硝三味。共研細末。用薑汁調拌曬乾。乃將硃砂研細。以神金撒下。研勻。方放麝香。後和明礬三味乾末。共研一會。為主用瓷罐收藏。男點左大眼角。女點右大眼角。孕婦忌之。
下符先誦神呪三通。裁黃紙一條。用硃砂新筆。於紙中書一吽字。頂上書馬字。挨次順寫成圈。不可一筆潦草。寫畢焚符成灰。入溫水。娠婦服之。產即平安。並能保胎。且馬字順寫成圈後。依次數之。數單則男。雙則女。此符屢試屢驗。附於卷末。以廣其傳亦保生之一助也。
白話文:
加減藥方法
如果小孩子在三天內,第一次吃藥,要加入三稜和莪朮各少許(約0.3-0.4克),去掉檳榔和枳殼。第二次吃藥時,則改用檳榔和枳殼,去掉三稜和莪朮。
如果發燒,加入防風(約3.75克)和廣陳皮(約1.9克)。
如果出現抽搐,加入僵蠶(約3.75克),要用直的僵蠶。
如果小孩子在六天內,為了預防喉嚨鎖住,加入甘草(約1.9克)和桔梗(約3.75克)。
如果出現嘔吐或反胃,加入藿香(約3.75克)和砂仁(約1.5-1.9克)。(砂仁藥性溫熱,如果是胎熱的小孩就不能用。)
如果小孩子臉色深紅,嘴唇乾燥,加入連翹(約3.75克),情況更嚴重的話,再加入黃連(約1.1-1.5克)。
如果小孩子臉色發黃,是濕熱引起的,加入茵陳(約3.75克)和蒼朮(約3.75克)。
如果吃了前面的藥,大便還是不通暢,加入生大黃(約3.75克),去掉熟大黃。
如果小便還是不通暢,加入車前子(約1.9克)。
如果出現打嗝,加入丁香(約1.1-1.5克)。(丁香藥性溫熱,不能多用)
如果小孩子在滿月內,沒有其他症狀,只是哭鬧不停,是因為肚子痛,叫做盤腸氣痛,要用烏藥(約3.75克)、檳榔(約1.9克)、木香(約3克)、枳殼(約1.9克)和香附(約1.9克),情況嚴重的話,再加入沉香(約1.5-1.9克)。
如果小孩子在滿月內,可以用薄荷煎水,用新青梭布浸濕後,擦拭小孩子口內的口水和痰,每天擦兩三次,這樣就不會長馬牙(一種嬰兒常見的口腔問題)。
凡是小孩子肚臍還沒脫落的,不要輕易打開去看。
凡是小孩子臉色深紫,嘴唇乾燥,是胎熱的表現。如果臉色蒼白,是胎寒的表現,要注意觀察。
附治痧症神方(對於絞腸痧,以及腿肚子也轉筋的情況,這個方子特別有效。)
明礬(約3.75克)、明雄黃(約3.75克)、硃砂(約3.75克)、麝香(約3.4克)、神金(十張)、火硝(約3.75克)
以上六味藥,先將明礬、明雄黃和火硝三味一起研成細末,用薑汁調拌後曬乾。然後將硃砂研成細末,把神金撒在硃砂上,一起研勻。最後放入麝香,再和之前曬乾的三味藥末混合研磨一會。這些藥末用瓷罐裝好保存。
如果是男孩,就點在左邊大眼角;如果是女孩,就點在右邊大眼角。孕婦忌用。
使用以下符咒時,先念三遍神咒。裁剪一條黃紙,用新硃砂筆在紙中間寫一個「吽」字,在「吽」字上面寫一個「馬」字,然後順著寫成一個圈,筆畫不能潦草。寫完後燒成灰,放入溫水中,給孕婦服用,這樣生產就會平安,並且能保胎。而且「馬」字順著寫成圈後,依次數一下筆畫,單數就是男孩,雙數就是女孩。這個符咒經過多次驗證都很準確,附在卷末,讓更多人知道,也算是保佑生產的一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