亟齋居士

《達生編》~ 全嬰心法 (1)

回本書目錄

全嬰心法 (1)

1. 全嬰心法

2. 初生部

小兒初生。如草木之萌芽。全在栽培。調護有法。若不留意。遺患終身。保嬰根源。

實由於此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,就像草木剛發芽一樣,完全需要細心栽培。調養照護要有方法,如果沒有留意,會留下終身的病根。保護嬰兒的根本,實在是由於這個道理。

3. 拭口穢法

小兒生下。即用軟絹包指。拭淨口中惡血穢汁。則日後出痘必稀。且無百病。

白話文:

嬰兒剛出生後,立刻用柔軟的絲綢包住手指,擦拭乾淨口中的惡血和污穢汁液,這樣將來出水痘時一定會比較稀少,而且也不容易生其他疾病。

4. 洗兒法

兒出胎浴洗。用益母草。苦草煎湯。或入鹽少許。湯要調和冷熱。若太冷。太熱。俱不相宜。必預煎收貯。候溫取浴。勿入生水。洗畢拭乾。以膩粉研之極細。摩其遍身。及兩脅下。然後繃裹。既不畏寒。又無諸氣。今執三朝古禮。將繃裹之兒復洗。若兒之體怯。多致感冒驚風。變通在人。只依此出胎便洗。甚為穩當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後要洗澡。用益母草或苦草煎煮成湯,或者加入少許鹽。水溫要調好,不冷不熱才適合。太冷或太熱都不好。最好事先煎好放著,等水溫合適再拿來洗,千萬不要加入生水。洗完後要擦乾,用磨得極細的痱子粉塗抹全身,特別是兩側腋下,然後用布包好。這樣既不怕冷,又不會有其他毛病。現在有遵循古代習俗,在嬰兒出生三天後又洗一次的,如果嬰兒體質虛弱,容易因此感冒、驚風。做法要看情況變通,其實依照這種剛出生就洗的方式,最為穩妥。

5. 斷臍帶法

兒出胎洗浴。洗後方斷臍帶。則不傷水生病。斷臍須捋令汁盡。否則寒氣入腹。或作臍風。

斷臍時。以蘄艾為紙捻。香油浸濕熏燒臍至焦。令暖氣入兒腹中。方可斷臍帶。臍帶用帛包裹。先將剪刀。入人懷中溫暖。剪下則無冷氣內侵。可免腹中吊痛之虞。若冷鐵翦刀。臍上一冰。冷氣由此而入。剪刀火烘。又恐太熱。只依此法。懷暖甚妙。存留臍帶。不可太長。長則難乾而傷肌。

恐引外邪臍風。亦不可太短。短則逼內而傷臟。致成腹痛。令兒夜啼。量留五六寸。用舊布包裹。日間視之。弗令尿濕。自無臍風。撮口之疾。切不可先斷臍帶。而後浴。恐水入臍中。必成後患。斷臍帶。如有蟲。急須去之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後,要先洗澡,洗完澡再剪斷臍帶,這樣才不會因為接觸到水而生病。剪臍帶時,要先把臍帶中的汁液擠乾淨,否則寒氣會進入腹部,可能會造成臍風。

剪臍帶時,用蘄艾做成紙捻,浸泡在香油中,點燃後熏烤臍帶,直到臍帶焦化,讓暖氣進入嬰兒腹中,才能剪斷臍帶。剪斷後的臍帶用布包裹起來。剪臍帶的剪刀要先放在懷裡溫暖,剪的時候才不會有冷氣侵入,可以避免腹痛的風險。如果用冰冷的鐵剪刀剪,臍帶會立刻變冷,冷氣就會從這裡進入體內。用火烘烤剪刀又怕太熱,所以用懷暖的方法最好。留下的臍帶不要太長,太長的話不容易乾燥,會傷害皮膚;也不要太短,太短會壓迫內臟,導致腹痛,讓嬰兒晚上啼哭。臍帶長度留五六寸就好,用舊布包裹起來,白天要注意檢查,不要讓尿液浸濕,這樣就不會得臍風和撮口等疾病。切記不要先剪斷臍帶再洗澡,這樣水會進入臍帶,一定會留下後患。剪臍帶時,如果發現有蟲子,要趕快去除。

6. 裹臍法

用舊帛一塊。周廣四寸。內襯新綿四圍合攏縛之。務須緩急得中。急則令兒吐哯。亦不可屢解。至十朝方解視之。若臍帶燥。刺兒腹痛。啼則解開。用油稍稍潤之。仍舊裹好。(哯。音衍嘔乳也。)

凡解臍。須閉戶下幃。若冬月。房內多置炭火。令有暖氣乃佳。倘臍不幹。用綿繭亂髮。燒灰摻之。

白話文:

用一塊舊的布料,裁成約四寸寬的正方形。在布料內側鋪上一層新棉花,將棉花四邊縫合固定。用這塊布料包裹嬰兒的肚臍,鬆緊度要適中。太緊會讓嬰兒吐奶,也不可以經常解開,要到十天之後才能解開檢查。如果臍帶乾燥,會刺痛嬰兒的肚子,讓嬰兒哭鬧,這時就解開布料,用油稍微潤濕肚臍,再重新包好。(「哯」這個字,讀音同「衍」,意思是吐奶。)

凡是解開肚臍的包覆時,必須關上門窗,放下帳幔。如果是冬天,房內要多放炭火,讓房間裡有暖氣才好。如果肚臍沒有乾燥,可以用棉繭或亂髮燒成灰,撒在肚臍上。

7. 護臍法

須用熟絹制一三角肚兜。上銳下方。重複合之。中之兩旁。摺為兩痕。如上襞績之狀。以線略縫其下。令中間可兜住臍帶。上系長帶。環兒頸中。下兩旁方系長帶。束於腰則帶不擦動。自然日久方脫。此法極妙。但須預備為佳。

白話文:

用熟絲綢做成一個三角形的肚兜,上方尖、下方寬。將絲綢對摺後重疊,在中間的兩側,摺出兩條摺痕,像衣物上的褶子一樣。用線稍微縫住摺痕的下方,使中間可以兜住肚臍帶。上方繫上長帶子,繞過嬰兒的脖子。下方兩旁繫上長帶子,綁在腰部,這樣帶子就不會摩擦移動,自然而然時間久了,臍帶就會脫落。這個方法非常巧妙,但需要事先準備好才行。

8. 藏胞衣法

先用清水將胞略洗。盛新瓶內。入古錢一文。勿令沙土草垢雜之。用青布包口。仍以物密蓋其上。置便宜處。三日後。擇向陽高燥之處。入地二尺余埋之。築實其土。令兒長壽。若藏衣不謹。為狗彘蟲蟻所食。則不吉。藏胞器用稍大平穩。若器小。則兒吐乳。不平穩。則兒多驚。凡井。灶。社廟。流水之處。俱不可埋。

白話文:

先用清水稍微清洗胎盤。裝入新的瓶子裡,放入一枚古錢,不要讓沙土、草屑等雜物混入。用青色布包住瓶口,再用東西將瓶口密封蓋好,放置在方便的地方。三天後,選擇向陽、乾燥、地勢較高的地方,挖入地下二尺多深埋起來,將土夯實,這樣可以讓孩子長壽。如果胎盤存放不謹慎,被貓狗、蟲蟻吃掉,就不吉利。裝胎盤的容器要稍微大一些、平穩一點,如果容器太小,孩子容易吐奶;如果不平穩,孩子容易受到驚嚇。凡是井、灶、社廟、有流水的地方,都不可以埋胎盤。

9. 開口法

(開口只宜多餓兩日。或日半。以兒肚軟癟為主。癟音別,不堅實也。)

嬰兒痘毒。多因受母腹瘀血穢惡。生下不為消盡。至出痘之時。種種危險。或未出之先。驚風瘡痍。總由於此。只在兒生後。六個時內。亟服後藥。解下瘀血。如黑漆膠痰。再停半日。或一日。俟瘀血解盡吃乳。痘竟不出。即出亦稀少。屢次神應。但兒初生未曾吃乳。雖多餓一日。

兩日。亦餓不壞。方用生大黃(五分酒拌。),桃仁(五粒。去皮尖。搗碎。雙仁者不用。),當歸尾(五分),紅花(三分),生甘草(一分)用水一杯。煎稠汁半杯。將棉花浸。擠兒口內服完。要於生下六個時服之。遲則無用。如子時生者。巳時內服之。午時生者。亥時內服之。

因初生時。瘀血尚在上部。約遲六時行在中下部。可以一推而出矣。服藥後。須再餓一日。或六七個時。如子時生兒。巳時內服藥。遲至整十三四個時。吃乳最好。更要摸兒腹。如飽硬。用手輕摩。須再餓半日。俟兒腹軟癟。方可與乳。或疑大黃。性恐猛烈。殊不知毒滯非此難除。

最能下有形積穢。並不傷兒。可放心任用。此方乃周臞翁刊傳。翁年已九十餘。子孫四代二十餘人。並無痘殤。且俱長壽。總因翁積德行善。傳方普濟也。

白話文:

(開口)的意思是,剛出生的小孩最好餓個兩天或一天半,主要看小孩的肚子是否軟癟下去。這裡說的「癟」不是指堅硬,而是軟軟的。

嬰兒長痘毒,大多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,受到母親體內瘀血和髒東西影響,出生後這些毒素沒有完全消除,等到出痘時就會產生各種危險。或者在還沒出痘之前,就出現驚風、皮膚病等,總之都是因為這些毒素引起的。所以要在嬰兒出生後六個時辰內,趕快服用後面的藥方,把瘀血排出來,通常會排出像黑漆一樣的膠狀痰。之後再停半天或一天,等瘀血排乾淨了再餵奶,痘就不會發出來,就算發出來也很少。這個方法屢試不爽。但是嬰兒剛出生還沒吃過奶,即使餓一天兩天,也不會餓壞。

藥方是用生大黃(五分,用酒拌過),桃仁(五粒,去皮尖,搗碎,如果是雙仁的就不用),當歸尾(五分),紅花(三分),生甘草(一分),用一杯水煎成半杯濃汁,用棉花沾濕藥汁,擠到嬰兒嘴裡餵完。一定要在嬰兒出生六個時辰內服用,晚了就沒用了。如果嬰兒是子時出生的,就要在巳時內服藥;如果是午時出生的,就要在亥時內服藥。

因為剛出生時,瘀血還在身體上部,如果拖延到六個時辰左右,瘀血就會跑到身體中下部,這樣就可以更容易把它推出來。服藥後,還要再餓一天,或是六七個時辰。例如子時出生的嬰兒,巳時內服藥,最好等到十三四個時辰之後再餵奶。更重要的是要摸摸嬰兒的肚子,如果肚子飽脹硬硬的,就要用手輕輕按摩,再餓半天,等到嬰兒肚子變軟癟了,才可以餵奶。有人可能會擔心大黃藥性太猛,其實不知道這些毒素不用這種藥很難清除。

大黃最能清除體內的有形污穢,而且不會傷害嬰兒,可以放心使用。這個藥方是周臞翁刊印流傳的。周臞翁已經九十多歲了,子孫四代有二十多人,都沒有因為痘瘡而夭折的,而且都很長壽,這都是因為周臞翁積德行善,傳播這個藥方來幫助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