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茂

《滇南本草》~ 第三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卷 (1)

1. 石青苔

石青苔,生石上或土山上,形似水青苔,其性不同。味辛、甘。採取,曬乾為末,能解毒藥性。有中毒者,服此即愈。敷瘡,功勝一筆勾。

——範本卷六

白話文:

石青苔,生長在岩石上或土山上,外形類似於水青苔,但性質不同。味道辛辣、甘甜。採集後曬乾搗成粉末,能夠解毒。中毒的人服用後就能痊癒。敷在傷口上,效果比一筆勾還要好。

2. 水青苔

水青苔,味甘、平,性熱。無毒。主治大小便虛冷,水瀉,陰寒亦解,暖臍甚佳。採取煅之為末,可搽疔瘡、黃水瘡,痘症頂陷亦有效。

——範本卷六

白話文:

水青苔,味道甘甜、性質平和、溫熱。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大小便虛寒、水瀉、陰寒,也能緩解暖臍的虛弱。採摘後煅燒成末,可以塗抹在疔瘡、黃水瘡上,痘症頂陷也能有效治療。

3. 石癬

石癬,又名白地膏,生石上,形如白森樣,形薄。味苦、澀,性寒。治赤白帶下,便濁,五淋疼痛。敷一切諸瘡,無名腫毒最良。

上有黑點者,必年深日久方能有之。得此最效,但不能多得。

——叢本卷中

白話文:

石癬,又稱白地霜,生長在石頭上,外觀如白色的苔蘚,形狀扁平。味道苦、澀,性寒。可以治療赤白帶下、大便混濁、五淋疼痛。敷於各種瘡口,對於治療無名腫毒的效果特別好。

白地膏,生山地上,形似蟲窩,亦同白森,或敷貼於石上,色白。性冷。採取敷大惡瘡、無名腫毒、湯火傷,調醋搽之如神效。或為末,調麻油搽痔瘡。民族地區治小兒生火,調麻油搽,火即散。又治臁瘡如神效。

——務本卷一上

白話文:

白地膏生長在山地上,形狀像蟲窩,也與白森相似,有時附著在石頭上,顏色潔白。性屬涼。採集後,敷貼在大惡瘡、無名腫毒、湯火燙傷處,用醋調勻後塗抹,療效極佳。也可以研成粉末,用麻油調勻後塗抹痔瘡。在民族地區,用它治療小兒生火(一種皮膚病),以麻油調勻後塗抹,火熱即散。又可以治療臁瘡,療效卓著。

4. 地卷草

地卷草,生石上或貼地,綠細葉自捲成蟲形。一名蟲草,一名抓地松。民族地區呼為石上青苔,俗呼地卷絲,作菜食。味甘,寒。無毒。採取曬乾為末聽用,治鼻血效。治一切跌打損傷,骨碎筋斷,手足痿軟,煮酒常服即愈。不可生用,生則破血。

——務本卷一上

白話文:

地卷草,生長在石頭上或貼著地面,細小的綠葉自然捲曲成蟲子形狀,所以又有「蟲草」或「抓地松」之名。在少數民族地區稱為「石上青苔」,俗稱「地卷絲」,可以做菜食用。地卷草的味道甘甜,性寒。無毒。將地卷草採取後曬乾研磨成末,例如鼻血,治療一切跌打損傷、骨碎筋斷、手足痿軟等情況,用酒煮熟後長期服用即可痊癒。但是不能生用,生用會損傷血液。

5. 靈芝草

靈芝草,此草生山中,分五色。俗呼菌子。赤芝,味甘,無毒。治胸中有積,補中,強智慧。服之輕身。

白話文:

靈芝草生長在山中,有五種顏色。人們通常稱之為菌子。其中,赤芝的果柄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它可以治療胸中的積滯之氣,補益中氣,增強智慧。服用它可以讓人身體輕快。

白芝,味辣。無毒。治一切肺痿癆咳,力能延年。

黑芝,味鹹,性平。無毒。補腎,通竅,利水,黑髮。

黃芝,味甘、辛,性平。無毒。熬膏久服,輕身延年。

青芝,味鹹。無毒。治眼目不明。

——務本卷一上

白話文:

白色靈芝味辛,無毒,能治各種肺虛咳嗽,並且有延年益壽的功效。黑色靈芝味鹹,性平,無毒,能補腎、通竅、利水、烏黑頭髮。黃色靈芝味甘辛,性平,無毒,熬成膏狀長期服用,可輕身延年。青色靈芝味鹹,無毒,能治眼目不清。

6. 帚菌

帚菌,俗名笤帚菌。味甘,性平。無毒。主治和胃氣,祛風、破血、緩中。多食令人氣凝,少者舒氣。

——範本卷十一

白話文:

帚菌,俗名笤帚菌。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無毒。主治胃氣和順,祛風、破血、緩中。多食令人氣凝,少食令人舒暢。

7. 黃菌

黃菌,味甘,性溫、平。得天地土濕之氣而生。雖能溫中健胃,但濕氣居多,食之往往令人氣脹。欲食者,須以薑同炙之,方能解其濕氣。世人多以大蒜同煮,以為有毒蒜黑,不知蒜見毒未必即黑,薑見毒則必黑,何若以薑驗之為愈也。

——範本卷十二

白話文:

黃菌,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、平和。它吸收了天地間的泥土和溼氣而生長。雖然它能溫暖腸胃,增強胃功能,但溼氣太多,吃多了往往會讓人感到胃脹。食用時,必須用生薑一起烤,才能去除其中的溼氣。世上很多人都用大蒜一起煮,以為有毒的物質會讓大蒜變黑,卻不知道大蒜碰到毒物不一定會變黑,生薑碰到毒物則一定會變黑,與其用大蒜驗證,不如用生薑驗證更保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