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茂

《滇南本草》~ 第一卷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卷 (25)

1. 威靈仙

威靈仙,味辛、苦,性溫。行十二經絡。治胸膈中冷寒氣痛,開胃氣,能治噎膈,寒濕傷筋骨,止濕腳氣。燒酒煎服,祛脾風,多服損氣。

白話文:

威靈仙,味道辛辣、苦澀,性質溫和。可以在十二經絡中運行。能夠治療胸部和膈肌中的寒氣疼痛,並且可以開胃,還能治療噎嗝,寒濕傷害筋骨,以及停止腳氣。用燒酒煎服,可以祛除脾風病症,但是服用過多會損傷氣血。

(附方),治冷寒攻心、面寒背寒、肚腹冷痛,痞塊堅硬、滿腹膨脹。威靈仙(三錢),香白芷(三錢),赤地榆(四錢),杏葉防風(五錢),吳茱萸(三錢),茶匙草(五錢),過山龍(一錢酒炒),用燒酒二斤煎熱,服二杯疼止。昔一人食糯米飯,傷食,結滯胃中不消。日久面黃飢瘦,胸膈膨脹,肚大青筋,或時作泄,乍寒乍熱,肢體酸困。

白話文:

(附方),用於治療寒氣攻心、面寒背寒、肚腹冷痛、痞塊堅硬、滿腹膨脹。

處方:威靈仙(三錢),香白芷(三錢),赤地榆(四錢),杏葉防風(五錢),吳茱萸(三錢),茶匙草(五錢),過山龍(一錢,用酒炒過),用燒酒二斤煎熱,服兩杯,疼痛即可止。

以前有一個人吃糯米飯太多,消化不良,在胃中結成積塊。久而久之,面黃飢瘦,胸膈膨脹,肚大青筋,有時腹瀉,忽冷忽熱,肢體酸困。

威靈仙(三錢),沙糖(五錢),以上二味,用水煎點水酒服。

又一人腳氣,腳邊腫疼,經絡疼痛,步履難行。用:

威靈仙(三錢),水煎點水酒服。

又一人背寒痛不可忍。用:

威靈仙(三錢),夏枯草(五分),水煎點燒酒服。

——務本卷三

白話文:

威靈仙湯

材料:

  • 威靈仙(三錢)
  • 沙糖(五錢)

做法: 兩味藥材加水煎煮,加入少許酒服用。

腳氣湯

材料:

  • 威靈仙(三錢)

做法: 加水煎煮,加入少許酒服用。

背寒痛湯

材料:

  • 威靈仙(三錢)
  • 夏枯草(五分)

做法: 兩味藥材加水煎煮,加入燒酒服用。

——《務本卷三》

2. 臭靈丹

臭靈丹,一名獅子草。味苦、辛,性寒,有毒。陰中之陽也,治風熱積毒,臟腑不和。通行十二經絡,發散瘡癰。五臟不和,積熱成毒,生疽癤。熱毒注於血分,肌肉成疥癩。多吃牛馬肉,積熱成毒,重生疽癤,輕生血風癬瘡。令人胸膈嘈雜,心犯作嘔吐。皮膚髮癢,煩熱不寧。一切風熱毒瘡,服之良效。

白話文:

臭靈丹,又名獅子草。味道苦、辛,性寒,有毒。它是陰中之陽,可以治療因風熱積毒、臟腑不和所引起的疾病。它能通行十二經絡,發散瘡癰。如果五臟不和,積熱成毒,就會生疽癤。熱毒注於血分,肌肉就會形成疥癩。多吃牛馬肉,積熱成毒,會重新生出疽癤、血風癬瘡。令人胸膈感到嘈雜,心中犯嘔吐。皮膚瘙癢,煩熱不寧。一切因風熱毒所引起的瘡毒,服用臭靈丹都有很好的療效。

採得,陰乾為末。每服一錢,滾水點酒服。小兒痘後趕毒不收口,臭靈丹葉貼之愈。

(單方)截瘧。靈丹草尖七個,搗汁點酒服之。

——叢本卷中

白話文:

採摘後,在陰涼處晾乾並研磨成細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滾水沖泡加入酒服用。小孩出痘後引毒尚未癒合,用臭靈丹葉敷貼即可治癒。

治療瘧疾。取靈丹草的七個尖端,搗碎搾汁,滴入酒中服下。

備註

靈丹草即青蒿,是一種中草藥。

3. 苦馬菜

苦馬菜_涼血。治血熱妄行。止一切血症:吐血、嘔血、咯血、咳血、衄血、大腸下血、女子逆經倒血。消痰,消癭瘤,消咽喉結氣,化痰毒,洗瘡毒。_

白話文:

苦馬菜性涼,有涼血的作用。可治療血熱妄行的病症,包括吐血、嘔血、咯血、咳血、衄血、大腸下血、女子經期紊亂和倒經。它還能消痰,消散癭瘤,消除咽喉結氣,化解痰毒,洗淨瘡毒。

(附案),昔有一人,吐血、咳血、咳嗽,痰帶血,發熱惡寒,肢體痠疼,自汗、盜汗,飲食無味。吐痰又如瑪瑙紅白,形樣似膿。一醫授以此方,後救數十人,其功良效,真乃奇方。

白話文:

(醫案),以前有個人,吐血、咳血、咳嗽,痰帶血,發熱惡寒,四肢痠痛,經常出汗、盜汗,吃飯沒有味道。吐出的痰像瑪瑙一樣紅白相間,形狀像膿液。一位醫生給了他這個方子,後來又救活了好幾人,效果非常好,真是個神奇的方子。

苦馬菜(搗汁一小鐘),全秦歸(三錢),懷熟地(二錢),杭芍(一錢),懷生地(一錢五分),粉丹皮(一錢),陳皮(一錢),川貝母(一錢),黑元參(一錢),白茯苓(一錢),天門冬(三錢),浙麥冬(二錢),百合(一錢),甘草(五分),不用引,水煎服。忌魚、羊、煎炒熱物。

白話文:

苦馬菜汁一湯匙、全秦歸三錢、懷熟地二錢、杭芍一錢、懷生地一錢五分、粉丹皮一錢、陳皮一錢、川貝母一錢、黑元參一錢、白茯苓一錢、天門冬三錢、浙麥冬二錢、百合一錢、甘草五分,不須引子,用清水煎服。忌口魚、羊、煎、炒、熱性食物。

(補註)人身之血,猶地中之水也。水行就下,故下流運行不息,滋養臟腑,貫注經絡。血為榮,氣為衛,榮衛晝夜循環,運行不息。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腎納血,髒得血能津,腑得血能潤,目得血能視,舌得血能言,手得血能握,足得血能步。血隨氣行,氣逆而血逆矣。

白話文:

人的血液,就像地裡的水一樣。水往低處流,所以血液在體內不斷地向下運行,滋養著臟腑,貫通著經絡。血液是人體的精華,氣是人體的保護,精華和保護晝夜循環,永不停息。心臟產生血液,脾臟統管血液,肝臟貯藏血液,腎臟收納血液,臟器得到血液可以滋潤,腑臟得到血液可以潤滑,眼睛得到血液可以看東西,舌頭得到血液可以說話,手得到血液可以握東西,腳得到血液可以走路。血液隨著氣而運行,氣逆轉了,血液也就逆轉了。

若氣血偏勝而疾有,勞傷火動,皆令失血。陽盛陰虛,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則為逆矣。陽有餘,氣盛則升,血出上竅,自口鼻而出也。陽不足,氣虛則陷,血出下竅,自大小便而出也。先吐血、後見痰者,或痰出帶血絲者,是陰虛火盛,治以滋陰降火可也。先見痰、後見血、痰上帶紫黑血者,如瑪瑙紅白者,是肺胃積熱也,治以清肺化痰涼血之法。鮮血者,新血也,宜止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血失衡,一偏盛就會生病,勞累受傷導致內火上升,都會造成失血。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,內火帶著血液往上走,經絡錯亂、血液亂竄,就是逆流了。陽氣過盛,氣血旺盛就會往上走,血液從上部的竅穴流出,就會從口鼻流出來。陽氣不足,氣血虛弱就會往下走,血液從下部的竅穴流出,就會從大小便流出來。先吐血,之後才出現痰,或者痰中帶有血絲,這是陰虛火旺,要滋陰降火治療。先出現痰,之後才吐血,痰中帶有紫黑色血,像瑪瑙的紅白色,這是肺胃積熱,要清肺化痰、涼血治療。鮮血是新流出的血,要止血。

紫黑成塊者,瘀血也,宜消去之。色淡微黃者,是白血,此症見之,是名危症也。鼻血名血衄,出於肝,因肝火熱極也。咳血出於肺,因傷風,肺有熱痰,陰虛肺勞咳血,宜作虛治。咯血出於胃,咯出血屑成塊也。腎虛不納血,嘔血出於脾。吐血出於脾胃。唾血出於腎,鮮血隨唾而出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紫黑成塊的,是瘀血,適宜消除它。顏色淡微黃的,是白血,出現此症,是名為危症的。
  1. 鼻血的名稱是血衄,出於肝,原因是肝火熱極。
  2. 咳血出於肺,原因是傷風,肺有熱痰,陰虛肺勞咳血,適宜作虛症的治療。
  3. 咯血出於胃,咯出成塊的血屑。
  4. 腎虛不納血,嘔血出於脾。
  5. 吐血出於脾胃。
  6. 唾血出於腎,鮮血隨唾液而出。

溺血、尿血出於小腸,熱積也。

——叢本卷中

白話文:

  1. 鼻血又稱為血衄,源於肝臟,是由於肝火過旺所致。

  2. 咳血源於肺臟,是由於風寒侵襲,肺中夾雜熱痰,或陰虛肺勞引發咳嗽而咳血,應當採取虛症的治療方法。

  3. 咯血源於胃部,咯出的血塊呈塊狀。

  4. 腎臟虛弱而不能收攝血液,嘔血源於脾臟。

  5. 吐血源於脾胃。

  6. 唾血源於腎臟,鮮血隨唾液吐出。

溺血(小便帶血)、尿血源於小腸,是由於熱邪積聚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