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晟

《慈幼便覽》~ 驚風闢妄 (4)

回本書目錄

驚風闢妄 (4)

1. 凡發痧手足冷腹痛

用溫水一碗,令病人伏臥凳上,以手蘸水,拍其兩膝彎,名委中穴,看其有紫黑點現,以針刺出惡血即愈。又法,以香油拍兩手曲池穴,即兩肘內彎處,以苧麻蘸油戛之,颳起紫疹即愈。近時用光錢蘸油刮兩肘彎並背上出痧,甚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手腳冰冷、肚子疼痛的痧症,可以用溫水一碗,讓病人趴在凳子上,用手沾水拍打他的兩邊膝蓋後方的委中穴,看看是否有紫黑色的點出現,如果有,就用針刺破放出惡血就會好。另外一個方法,是用香油拍打兩手手肘彎曲處的曲池穴,再用沾了油的苧麻刮擦,刮出紫色的疹子也會好。最近則有人用光滑的銅錢沾油刮擦兩邊手肘彎曲處和背部,讓痧出來,效果很好。

2. 一曰非搐

(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)

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,其詞自相矛盾,其方治無一效。故《集成》以非搐辨之,引夏禹鑄之言曰,世人均稱慢驚,予獨曰慢證,蓋此證多成於大病之後,庸工一見病愈,遂不防守去路,或初誤汗、誤下、吐瀉,久而脾胃虛極,故成慢證,慢證何驚之有!彼庸醫見兒眼翻手搐握拳,形狀似驚,故以驚名之。一作驚治,或推拿、或火,是猶兒已落井而又下石也。

急以六君子湯加桂附及理中湯加附子等藥,稍可救之。凡四肢厥冷,宜用蔥姜同搗,炒溫熨其胸腹。或以硫黃五分、胡椒一分,薑汁調敷臍上,膏藥蓋之。市上所賣治急慢驚風丸藥,乃抱龍丸、牛黃丸之類,急驚服之有效,若遇慢驚則速其死。

六君子湯,治小兒吐瀉之後,脾胃大傷;或大病之後,不思乳食;一切久病中氣虛寒及成慢證者,並皆治之。

官揀參(一錢),漂白朮(二錢),白雲苓(錢半),法半夏,陳皮(各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煨姜(三片)大棗(三枚),早米(一撮)

水煎溫服。四肢厥冷,加炮姜四分,甚者加附子五分。頭搖者,加天麻八分。手足搐搦,加青化桂,去粗,七分,鉤藤一錢,又方:治虛搐,桂圓整個燒存性,研,二錢,炮姜四分,紅棗三個,煎湯調服。

理中湯,治脾胃虛寒,面青腹痛,寒嘔寒瀉,及幼科慢驚等症。

人參(二錢),漂白朮(三錢),炮姜,炙草(各一錢)

水煎溫涼,徐徐服。若四肢厥冷,加附子一錢;肉桂,去粗,五分。如寒瀉不止,加肉豆蔻,去油,四分;丁香,研,四分。

白話文:

這個「一曰非搐」(也就是俗稱的幼兒慢驚慢脾風)的說法本身就自相矛盾,而且用那些方法治療根本沒有效果。《集成》這本書就用「非搐」這個名稱來區別它,並引用夏禹鑄的話說,一般人都把它叫做「慢驚」,但我認為應該叫做「慢證」。因為這種病大多是在大病之後才出現,庸醫看到病好像好了,就不注意後續的照護,或者一開始就誤用了發汗、瀉下或催吐等方法,時間久了導致脾胃虛弱到極點,才變成慢證。慢證哪裡會有驚嚇的症狀呢?那些庸醫看到小孩眼睛翻白、手腳抽動握拳,樣子好像是驚嚇,就把它叫做「驚」。用治療驚嚇的方法來治療,不是推拿就是用火,就像小孩子已經掉到井裡了,還往他身上丟石頭一樣。

應該趕快用六君子湯加桂附,或是理中湯加附子等藥來治療,或許還可以救回。如果四肢冰冷,應該用蔥和薑一起搗爛炒熱,溫敷在胸腹部。也可以用硫磺五分、胡椒一分,用薑汁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,再用膏藥蓋住。市面上賣的那些治療急慢驚風的藥丸,像抱龍丸、牛黃丸之類的,對急驚風或許有效,但如果遇到慢驚風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

六君子湯,是用來治療小孩嘔吐腹瀉後,脾胃受到嚴重損傷;或是大病之後,不想吃東西;還有各種久病導致中氣虛寒,或是變成慢證的,都適用。

藥方內容:官揀參(一錢),漂白朮(二錢),白雲苓(一錢半),法半夏、陳皮(各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煨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),早米(一小撮)。

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四肢冰冷,可以加炮薑四分,更嚴重的話加附子五分。頭搖晃的,加天麻八分。手腳抽動的,加青化桂(去掉粗糙部分)七分,鉤藤一錢。另外還有一個方子:治療虛性抽搐,用桂圓整個燒成炭,研磨成粉二錢,炮薑四分,紅棗三個,一起煎湯調服。

理中湯,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,臉色發青、腹痛、嘔吐或腹瀉,還有像是幼兒慢驚等症狀。

藥方內容:人參(二錢),漂白朮(三錢),炮薑、炙甘草(各一錢)。

用水煎煮後溫涼服用。如果四肢冰冷,加附子一錢;肉桂(去掉粗糙部分)五分。如果腹瀉不止,加肉豆蔻(去掉油脂)四分;丁香(磨成粉)四分。

3. 急慢驚風症治辨

誤傳驚風各症,《集成》辨之甚詳。然恐習俗相沿,驟不能辨,故另採數條於後。

莊氏《福幼編》曰:急驚屬實熱,清熱即所以治急驚;慢驚屬虛寒,溫補即所以治慢驚。二症有寒熱之殊,用藥有云泥之別。《景岳全書》曰:急驚之候,壯熱痰壅,搐搦反張,牙關緊急,口中氣熱,頰赤唇紅,飲冷便結,小便赤,脈浮洪數。慢驚之候,多由吐瀉,氣微神緩,昏睡露睛,痰鳴氣促,驚跳搐搦,或乍發乍靜,身涼身熱,或肢體逆冷,或口唇青赤,面色淡白,脈遲緩或見細數。

白話文:

關於驚風的各種病症,過去有許多錯誤的說法,《集成》這本書已經做了非常詳細的辨析。然而,我擔心人們習慣了舊的觀念,一時之間難以分辨,所以另外整理幾條在下面供大家參考。

莊氏在《福幼編》中說:急驚風屬於實熱證,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為主;慢驚風屬於虛寒證,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為主。這兩種病症有寒熱性質的差異,用藥更是天差地別。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到:急驚風的症狀表現為高燒、痰多壅塞、抽搐、身體反弓、牙關緊閉、口中發熱、臉頰發紅、嘴唇紅潤、喜歡喝冷水、大便乾燥、小便赤黃、脈象浮大且快。慢驚風的症狀,大多是因為吐瀉過度而引起,表現為氣息微弱、精神不振、昏睡時眼睛半睜、喉嚨有痰聲、呼吸急促、身體出現驚跳和抽搐,有時發作,有時平靜,身體忽冷忽熱,或者四肢冰冷,或者嘴唇青紫、臉色蒼白,脈象遲緩或細數。

4. 急驚風

此乃痰火閉症,初起用通關散開肺竅,見上頁。再服勾藤三錢,連翹、木通、山梔、黃芩、枳殼、車前、栝蔞霜各一錢。

額赤唇紅,口中氣熱,牙關緊急,痰涎壅塞咽喉,其響如潮,名曰涎潮。用金星礞石,火煅,研細,入生薄荷汁內,加白蜜調和,溫水沖服,其藥自裹痰,從大便出,屢驗。又方,燈芯二十根,每根約五寸,蟬蛻去頭足並蓋,只用肚皮,十四個,明辰砂末三錢,以新白紗紮緊,用綠線系物,墜於沙罐兩邊,懸空放水中,量兒大小,或水盅半,煎至一盅,或水一盅,煎至七分,服下即效。有辰砂須略澄清,不可服渣。

又方,用螞蚱,焙為末,每四五分,薑湯送下,立愈。又方,荊芥、柴胡各一錢,竹瀝半盅,入薑汁二匙,水一匙,煎服,治驚搐發熱有痰甚效。又方,大梔子一枚,研末,雞蛋一個,去黃用白,和前藥調勻,搽兒腹四圍。寸金丹,治急驚甚效,方見內科「脾胃」。抱龍丸,治急驚亦效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痰火阻塞導致的疾病。剛開始發病時,先用通關散來打開肺部的通道,方法可參考上一頁的說明。接著服用鉤藤三錢,連翹、木通、山梔、黃芩、枳殼、車前子、瓜蔞霜各一錢。

如果出現額頭發紅、嘴唇紅、口中發熱、牙關緊閉、痰液阻塞在咽喉,聲音像潮水一樣,就稱為「涎潮」。這時可以用金星礞石,用火燒過後磨成粉,加入新鮮薄荷汁,再加入白蜜調和,用溫水沖服。藥會包覆痰液,從大便排出,屢試屢驗。

另一個方子:取燈芯二十根,每根約五寸長,蟬蛻去掉頭足和外殼,只用腹部的部分,共十四個,加上明辰砂末三錢,用新的白色紗布包緊,用綠線繫好,將其懸空放入裝有水的砂罐兩邊,水量根據小孩的大小而定,約半盅或一盅水。煎煮至剩一盅或七分,服用後效果很好。有辰砂的藥要稍微澄清,不要服用藥渣。

還有一個方子:用螞蚱,烘乾磨成粉,每次服用四五分,用薑湯送服,立刻見效。

另一個方子:荊芥、柴胡各一錢,竹瀝半盅,加入薑汁二匙,水一匙,煎煮後服用,對於驚厥抽搐、發熱且痰多的情況非常有效。

還有一個方子:大梔子一枚,磨成粉,用雞蛋一個,去掉蛋黃只用蛋白,將藥粉與蛋白調勻,塗抹在小孩腹部四周。

寸金丹對於治療急驚風效果很好,配方可參考內科「脾胃」的說明。抱龍丸對於治療急驚風也有效果。

5. 急驚慢驚外治三方

芙蓉花葉,取嫩的,約五六塊,男雙女單,將其葉碎,煎雞蛋角三隻,敷小兒肚臍中,冷又換之,三四次愈。

又方:殭蠶九條、全蠍九隻、梅冰片三分、麝香分半、三仙丹三分,共為細末,用蜜糖搗成餅,貼臍上,另用隨便膏藥蓋之。每小兒一歲,用藥三分之一;兩歲,用藥三分之二;三歲,照方全用。俟小兒有啼聲,即宜以乳哺之,或以薄粥食之,不可不慎調理也。

又方:將白頸曲鱔刀劖二段,跳急者,急驚用;跳慢者,慢驚用。加麝香一分,搗爛,對臍貼,外用膏藥蓋緊。

白話文:

**第一方:**取新鮮的芙蓉花葉,選嫩的約五六片,男孩用雙數、女孩用單數。將葉子搗碎,用這些葉子和三隻雞蛋一起煎成蛋角,然後敷在小孩的肚臍上,冷了就換新的,敷個三四次就會好。

**第二方:**準備殭蠶九條、全蠍九隻、梅冰片少許(約0.3克)、麝香一點點(約0.15克)、三仙丹少許(約0.15克),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細末,再用蜂蜜調和搗成藥餅,貼在肚臍上,外面再用一般的膏藥蓋住。用藥的份量,一歲的小孩用三分之一的藥量,兩歲用三分之二的藥量,三歲就全部用完。等到小孩開始哭鬧,就應該餵他喝奶或吃稀粥,一定要小心調理。

**第三方:**把白頸曲鱔用刀切成兩段,跳動很快的,就用來治療急驚風;跳動比較慢的,就用來治療慢驚風。再加上一點點麝香(約0.03克),一起搗爛,貼在肚臍上,外面用膏藥緊緊蓋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