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晟

《慈幼便覽》~ 驚風闢妄 (2)

回本書目錄

驚風闢妄 (2)

1. 一曰類搐

幼科所云驚風餘症也,其實則為暑為瘧為痢為咳嗽為丹毒為瘡痘為霍亂為客忤中惡,各審其症,一藥可愈。若藥不對症,延久熱盛,小兒陰血未充,不時壯熱,則神氣昏悶;血不榮筋,則手足搐掣。正與《內經》之諸熱瞀縱皆屬於火之例相符,故以諸症,皆列類搐條下,各依本門用方,庶與誤搐非搐之寒熱虛實不相混。

白話文:

幼科所謂的驚風餘症,其實是中暑、瘧疾、痢疾、咳嗽、丹毒、瘡痘、霍亂、客忤中惡等疾病的後遺症。各自審視其症狀,一味藥就可以治癒。如果藥物不對症,時間一長,熱盛,小兒陰血不足,經常發高燒,則精神昏沉;血不榮筋,則手足抽搐。這與《內經》中諸熱瞀縱皆屬於火的例子相符合,所以將諸症,都列在搐條下,各依本門方法用方,這樣就可以與誤搐非搐的寒熱虛實不相混淆。

2. 暑證

陽暑,即中熱暍是也。其症初起面垢,身熱自汗,煩躁不安,唇舌皆赤,氣出如火,大小便赤澀,口中大渴,是為陽暑。此症在夏秋間,貧兒坐烈日中洗浴冷水多有之。用白虎湯、卻暑丹、益元散之類。

白虎湯,治陽暑發熱頭痛,大渴大汗,便秘尿赤,煩躁不安。

白話文:

陽暑,就是指在炎熱的暑天,因中暑而引起的疾病。

症狀一開始是臉色晦暗,身體發熱並自出汗水,煩躁不安,嘴脣和舌頭都發紅,呼出的氣體像火一樣熱,大小便赤黃並且排尿困難,口中極度口渴,這就是陽暑的症狀。

這種疾病多在夏秋季節發生,貧困的兒童在烈日下用冷水洗澡就很容易患上陽暑。

治療方法可以使用白虎湯、卻暑丹、益元散等藥物。

熟石膏(三錢),知母(二錢),炙草(一錢),晚稻米(一兩),水煎服。

卻暑丹,治小兒傷暑,誤用風藥致心神昏悶,煩躁不安,甚則搐搦。

白話文:

熟石膏(15公克),知母(10公克),炙甘草(5公克),晚稻米(60公克)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漂白朮,白茯苓,豬苓,澤瀉,炙草,黃芩(各五錢),青化桂川黃連(各三錢),鏡辰砂(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漂白朮:5錢

  • 白茯苓:5錢

  • 豬苓:5錢

  • 澤瀉:5錢

  • 炙草:5錢

  • 黃芩:5錢

  • 青化桂:3錢

  • 川黃連:3錢

  • 鏡辰砂:2錢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二三丸,麥冬湯下,或十中取一。加麥冬煎服亦可。如陽暑脈虛兼吐瀉者,取此方十分之二,去黃連、黃芩,加香薷八分,扁豆一錢,薑一片,水煎,溫涼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蜂蜜製成龍眼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至三丸,用麥冬湯送服,或者取十分之一的藥材服用。也可以加入麥冬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因為陽氣暑熱、脈象虛弱,並伴有嘔吐、腹瀉的症狀,可取此方十分之二的藥量,去除黃連、黃芩,加入八分的香薷、一錢的扁豆、一片薑,用水煎煮,溫涼後服用。

益元散(即六一散)

滑石(三兩,水飛過),甘草(五錢)

共為末,每服三錢,新汲水調。此為治暑要藥。方內加辰砂,水飛,二錢,尤好。

白話文:

益元散(也就是六一散) 滑石(三兩,用水飛過),甘草(五錢) 共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新打的井水調服。這是治療中暑的重要藥物。方中加入辰砂,用水飛過,二錢,效果更佳。

3. 陰暑

膏粱之兒,畏暑貪涼,不避寒風,或居深堂廣廈,乍寒乍熱,不謹衣被,以致寒邪襲於肌表,其症頭痛無汗惡寒,身體拘急,四肢痠痛。此以夏月受寒,雖名陰暑,實傷於寒也。治宜溫散,無汗用五積散。前症兼有汗口渴、惡寒發熱,用清暑益氣湯。

五積散,治陰暑受寒,頭痛無汗惡寒,身體拘急,四肢痠痛。

白話文:

嬌生慣養、畏暑貪涼的人,不注意防寒保暖,或住在深宅大院裡,時而寒冷時而炎熱,不注意增減衣被,導致寒邪侵襲肌膚表面,出現頭痛、無汗、畏寒、身體僵硬、四肢痠痛等症狀。這種情況雖然稱為「陰暑」,但實際上是受寒引起的。治療時,應以溫散寒邪為原則。如果沒有汗,可以使用「五積散」。如果上述症狀伴有口渴、惡寒發熱,可以使用「清暑益氣湯」。

白芷,廣皮,川樸,桔梗(各七分),枳殼(五分),川芎,當歸,白芍,雲苓(各一錢),漂蒼朮製半夏,嫩桂枝(各八分),炮薑,炙草(各五分),生薑(三片),紅棗(三枚),水煎服。

清暑益氣湯,治傷暑煩熱自汗,口渴,惡寒發熱。

白話文:

白芷、廣皮、川樸、桔梗(各七分),枳殼(五分),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雲苓(各一錢),漂蒼朮製半夏、嫩桂枝(各八分),炮薑、炙草(各五分),生薑(三片),紅棗(三枚),水煎服。

人參(六分),炙黃耆,漂白朮,粉葛(各一錢),澤瀉,黃柏,青皮,神麯(煨),炙草(各五分),五味子(捶扁,三分),生薑(二片),大棗(三枚),水煎熱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六克),炒過的黃耆、漂過的蒼朮、葛根(各一克),澤瀉、黃柏、陳皮、炒過的茯苓(各五克),敲扁的五味子(三克),生薑(兩片),大棗(三枚),用水煎服。

如兼腹痛泄瀉,去黃柏,加炒白芍、茯苓各錢半。

通治千金消暑丸,治中暑昏悶,並伏暑停食嘔吐泄瀉。

半夏(醋炙,四兩),茯苓,甘草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如果伴有腹痛和腹瀉,去掉黃柏,加入炒白芍、茯苓各一錢半。 通用於治療中暑引起的昏悶,以及伏暑導致的食物滯留、嘔吐和腹瀉。 半夏(用醋炮製,四兩),茯苓,甘草(各二兩)。

研細末,薑汁和丸,綠豆大,每五六十丸,開水下。如昏迷不醒,即碾灌之。又方,去茯苓、甘草,加貝母四兩,如前法和丸,治中暑甚效。

白話文:

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和成丸劑,每個丸劑的大小如同綠豆,每次服用五六十丸,用開水送服。假若昏迷不醒,則將藥丸研碎後灌入口中。還有另一個方劑,去除茯苓、甘草,加入四兩貝母,按照前述的方法制成丸劑,用於治療中暑,效果很好。

4. 小兒中暑吐瀉或卒然昏倒

背陰側柏葉搗汁三匙,生蜜三匙,井水一杯,開水一杯,調灌即愈。

白話文:

背部受寒,取側柏葉搗汁三匙,加上生蜜三匙,井水一杯,開水一杯,攪勻後服用即可痊癒。

5. 瘧疾

其症初起,呵欠煩悶,發熱口渴,面帶黃白,額有汗,一哭汗出,其熱稍減,不久復熱如故,喉內痰鳴,一哭即嘔,嘔則痰出,每日如此者,即瘧病也。此症為少陽為主,早能和解表裡,則瘧邪霍然而散。多有誤認驚風,輕施鎮墜,阻遏榮衛,邪不得出,以致神情憒亂,臨瘧而搐。宜用清脾飲解之。余詳後「瘧疾」。

清脾飲,治小兒熱瘧作搐,不必治搐,惟治其瘧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剛開始時,會打哈欠、煩躁、發熱、口渴、臉色發黃或蒼白、額頭出汗,一哭就會出汗,體溫會稍微下降,但不久後又會恢復發熱,喉嚨裡有痰鳴聲,一哭就會嘔吐,嘔吐後痰就會咳出,每天都是這樣,這就是瘧疾。這種疾病主要是少陽引起的,如果能及早解表裡,那麼瘧邪就會霍然而散。很多人誤認為是驚風,輕易地使用鎮墜藥物,反而阻礙了榮衛的運行,邪氣無法排出,導致精神錯亂,在發瘧時抽搐。應該服用清脾飲來治療。詳細內容請參閱後面的「瘧疾」條目。

青皮,陳皮,柴胡,漂白朮,雲苓,草果仁,製半夏,川厚朴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)

白話文:

青皮、陳皮、柴胡、漂白朮、雲苓、草果仁、製半夏、川厚朴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)

水煎,臨發前一時熱服,三次必效。又方,未發前一時,以蛇蛻塞鼻,男左女右,過時取去,效。余詳後簡便方。

白話文:

服用水煎藥,在即將發病前的一小時內服用熱藥,三次服用必定有效。另一個方法是在未發病前的一小時內,將蛇蛻塞入鼻子中,男性塞入左手邊的鼻孔,女性塞入右手邊的鼻孔,超過一個小時後取出,即有效。更多詳細且簡便有效的方法,將在下文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