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痘疹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痘形並證治門

3. 面部吉凶論

面為諸陽聚會之所,其部位各有所屬。欲識痘出之吉凶,須按部位驗之,則立判矣。如額屬心位,自印堂以上,髮際以下,至日月兩角,若先見點,先作漿,先結靨者,皆惡候也。以心為君主,義不受邪,先見於是位者,乃毒發於心,故非吉兆也。左頰屬肝,右頰屬肺。若兩頰先見紅點,磊落分明者吉;如相聚成塊地界不清,肉體腫硬者凶。

蓋肝藏魂,肺藏魄,梟毒侵犯,則魂魄將離,安望其有生意乎?頦下屬腎,自承漿以至兩頤,先見點、先灌、先靨者吉。誠以此位雖系腎部,而三陰三陽之脈,皆聚於此,先發先灌先靨者,乃陰陽和暢,故可治也。至若鼻屬脾臟,位在中央,所最忌者,準頭先出與先靨也。蓋脾土榮養於四臟,若毒發於脾,是脾敗矣。

脾敗則四臟亦隨之而敗;即纏綿時日,亦不過苟延性命而已。夫耳為腎竅,又少陽相火之脈行耳前後。故凡耳輪先見紅點者,乃火毒燔灼,難以撲滅,非吉象也。最可喜者,口唇四圍先出先灌先靨也。以陽明之脈俠口環唇,胃與大腸主之,多氣多血之處,無物不受,故主吉也。

此臟腑部位之要,須詳察於平時,庶能權宜於臨證也。

白話文:

臉部是身體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臉上各個部位都有它所對應的臟腑。想要知道痘疹的吉凶,必須依照出現的部位來判斷,這樣就能立即分辨清楚。

例如額頭對應的是心臟的位置,從印堂以上,髮際以下,到兩邊的日月角,如果這個部位先出現紅點、先化膿、先結痂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因為心臟是君主,不應該受到邪氣侵擾,如果這個部位先出現病症,表示毒邪是從心臟發出來的,所以不是吉利的徵兆。

左邊臉頰對應肝臟,右邊臉頰對應肺臟。如果兩頰先出現紅點,而且紅點清晰分明,是吉利的;如果紅點聚集成塊,邊界模糊不清,而且皮膚腫脹堅硬,就是凶險的。因為肝臟儲藏魂魄,肺臟儲藏魄,如果毒邪侵犯,就會導致魂魄分離,哪裡還能期待有生機呢?

下巴對應腎臟,從承漿穴到兩邊的下巴,如果這個部位先出現紅點、先化膿、先結痂,是吉利的。因為這個部位雖然屬於腎臟,但是三陰經和三陽經的脈氣都匯聚於此,所以先出現病症,表示陰陽和諧順暢,因此可以治癒。

至於鼻子對應脾臟,位置在臉部的中央,最忌諱的是鼻頭先出現紅點或先結痂。因為脾臟滋養其他臟腑,如果毒邪是從脾臟發出來的,就表示脾臟已經衰敗了。脾臟衰敗,其他臟腑也會跟著衰敗;即使能勉強維持生命,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。

耳朵是腎臟的竅孔,而且少陽相火的脈氣也運行在耳朵前後。所以,如果耳朵輪廓先出現紅點,表示火毒旺盛,難以撲滅,不是吉利的現象。

最值得高興的是,嘴唇四周先出現紅點、先化膿、先結痂。因為陽明經的脈氣環繞嘴唇,胃和大腸主管這個部位,這裡是氣血充足的地方,所以任何外邪都容易在這裡發散出去,因此是吉利的。

以上是各個臟腑部位的要點,平時要仔細觀察,這樣才能在臨床診治時靈活應變。

4. 矇頭

痘瘡貫頂號矇頭,毒參陽位最可憂,形尖松肌通聖治,紅腫如瓜藥枉投。

【注】頭為諸陽之會,遍身稀疏而頭獨稠密者,名曰矇頭,此毒參陽位也。若痘形稍尖圓者,當以松肌通聖散治之。設頭紅腫如瓜,是為不治之證,即投藥餌,終屬無濟。

看痘訣曰:三五相連恐不吉,四六排牽定

是凶,一二上下皆吉道,雙單挾處不須憂。

松肌通聖散

荊芥,羌活,牛蒡子(炒、研),防風,紫草,紅花,青皮,當歸,赤芍,紫花地丁,蜂房,山楂,木通,

引加蘆筍、芫荽,水煎服。

【方歌】松肌通聖藥最靈,荊芥羌蒡共防風,紫草紅花青歸芍,地丁蜂房楂木通。

白話文:

痘瘡長到頭頂,稱為「矇頭」,表示毒邪侵入陽氣最盛的地方,情況令人擔憂。如果痘子的形狀尖尖的,皮膚稍微鬆弛,可以用松肌通聖散治療。但如果頭部紅腫像瓜一樣,就屬於無法醫治的重症,即使吃藥也無濟於事。

關於觀察痘子的訣竅是:痘子三顆或五顆連在一起,恐怕不吉利;四顆或六顆排列牽連,必定是凶險的徵兆。一顆或兩顆痘子上下排列,都是吉利的現象;雙數或單數的痘子分開長,則不必太過擔心。

松肌通聖散的組成為:荊芥、羌活、炒過並研磨的牛蒡子、防風、紫草、紅花、青皮、當歸、赤芍、紫花地丁、蜂房、山楂、木通。藥引加入蘆根、芫荽,用水煎服。

松肌通聖散是相當有效的藥方,其中包含荊芥、羌活、牛蒡子、防風、紫草、紅花、青皮、當歸、赤芍、紫花地丁、蜂房、山楂、木通等藥材。

5. 抱鬢

兩鬢出痘貴稀朗,稠密黏連火毒狂,松肌通聖先透發,繼以歸宗攻毒良。

【注】兩鬢近於太陽,出痘稀朗則吉,若稠密黏連,名曰抱鬢,乃火毒狂盛也。宜先用松肌通聖散透發其毒,繼用歸宗湯攻其毒熱,庶可轉危為安。

松肌通聖散(方見矇頭證治)

歸宗湯(方見發熱證治)

白話文:

兩鬢長痘如果稀疏而間隔開,是好的現象;如果痘痘密集黏在一起,表示火毒非常嚴重。應該先用松肌通聖散來幫助毒氣透發出來,接著用歸宗湯來攻散毒熱,這樣才能轉危為安。

【註解】兩鬢靠近太陽穴,長痘如果稀疏間隔,是好的現象。如果痘痘密集黏連,稱為「抱鬢」,表示火毒非常旺盛。應該先用松肌通聖散,幫助毒氣透發出來,接著用歸宗湯來攻散毒熱,這樣或許可以轉危為安。

松肌通聖散(藥方在《矇頭證治》這本書裡)

歸宗湯(藥方在《發熱證治》這本書裡)

6. 蒙骩

痘攢耳後名蒙骩,腎經伏毒最可憂;松肌歸宗兩酌用,燕脂貼法莫遲留。

【注】痘攢聚於耳後高骨,名曰蒙骩。此係毒火發自腎經,其證最惡。內服松肌通聖散,外用燕脂膏貼之。若更稠密炮熱者,以歸宗湯攻之。

松肌通聖散(方見矇頭證治)

燕脂膏

升麻煎濃湯去滓,用棉燕脂於湯內揉出紅汁,再加雄黃細末,調勻貼患處。

歸宗湯(方見發熱證治)

白話文:

痘瘡聚集在耳朵後面的地方,稱為「蒙骩」。這種情況是因為毒火從腎經發出來,病情非常嚴重。內服藥使用松肌通聖散,外用藥則塗抹燕脂膏。如果痘瘡更加密集、紅腫發熱,就要用歸宗湯來攻治。

松肌通聖散的藥方,可以在治療「矇頭」的篇章中找到。

燕脂膏的製作方法是:將升麻煎煮成濃湯,濾去藥渣,然後用棉花沾取燕脂放入藥湯中揉出紅色汁液,再加入研磨成細末的雄黃,攪拌均勻後塗抹在患處。

歸宗湯的藥方,可以在治療「發熱」的篇章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