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三 (13)
卷之三 (13)
1. 衄血諸失血第五十八
茅花湯,治衄血。
淨茅花,當歸頭,牡丹皮,生地黃,甘草,水煎服。
又茅花湯
茅花,鬱金,生地黃,黃芩,水煎。入百草霜調服。
元參解毒湯,治衄血、失血。
元參,黃芩,梔仁(炒),生地黃,粉葛,荊芥穗,桔梗,甘草,水煎。加茅根汁、京墨汁對服。
犀角地黃湯,治失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。
犀角,升麻,生地黃,木通,桔梗,京芍,甘草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茅花湯
用來治療流鼻血。
將乾淨的茅花、當歸頭、牡丹皮、生地黃和甘草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又茅花湯
用茅花、鬱金、生地黃和黃芩,加水煎煮。服用時加入百草霜調和後一起喝。
元參解毒湯
用來治療流鼻血和各種失血症狀。
將玄參、黃芩、炒過的梔子仁、生地黃、粉葛、荊芥穗、桔梗和甘草,加水煎煮。服用時加入茅根汁和京墨汁一起服用。
犀角地黃湯
用來治療失血、流鼻血、便血和尿血。
將犀角、升麻、生地黃、木通、桔梗、白芍和甘草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嘔吐第五十九
毒火鬱遏胃氣傷。初熱嘔吐原無妨。欲吐不吐乾霍亂。二者一見最難當。
麻症初起。嘔吐亦屬常候。而吐瀉交作者順。乾霍亂者逆。欲吐不吐者危。夫麻症之有嘔吐者。皆因胃間火毒。不能發泄。而鬱於內。致傷胃氣而作也。初熱而得嘔吐之症。此毒未發出。藥宜疏托。以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去赤芍、甘草。或葛根疏邪湯(見三十三條)主之。
正出及正收時。而見嘔吐之症者。是毒未盡。藥宜清涼解毒。少加疏散可也。以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甘草。加枳殼、黃連治之。多痰者加栝蔞霜、貝母治之。收後而仍有嘔吐者。乃是餘毒留於胃脘所致。脾胃虛而熱滯也。宜用清涼脾胃之藥。佐以分利之劑。用石斛清胃散去赤芍、甘草主之。
取此方中之陳皮、扁豆、藿香以止嘔吐。若嘔一止。而陳皮、藿香葉、扁豆又宜除之。不可過用。恐致燥害。此症若不間以金石之品。全用輕浮之藥。其嘔難定。如嘔吐不止者。以竹茹湯主之。如熱甚嘔吐者。以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去桔梗。加竹茹、枇杷葉主之。
朱曰,嘔吐與瀉。邪有向外之勢。或清或散。成法俱在。均無足慮。惟欲吐不吐者危。
石斛清胃散,治麻後嘔吐。胃虛不食。熱滯。
石斛,茯苓,枳殼,丹皮,扁豆,藿香,陳皮,赤芍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生薑引。
竹茹湯
竹茹,陳皮,柿蒂,楂肉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嘔吐第五十九
胃氣受損,毒火鬱結所致的嘔吐。初期發熱伴隨嘔吐並非大礙。想吐卻吐不出來,則可能是乾霍亂,這兩種情況都很棘手。
麻疹初期嘔吐也是常見症狀,吐瀉同時出現屬正常情況,而乾霍亂則屬異常,想吐吐不出來則很危險。麻疹患者嘔吐,都是因為胃中火毒無法排出,鬱積於內,損傷胃氣所致。初期發熱伴隨嘔吐,毒邪尚未完全發作,藥物宜疏通解表,可用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去除赤芍、甘草,或葛根疏邪湯(見三十三條)治療。
麻疹症狀好轉或痊癒時,仍出現嘔吐,表示毒邪未盡,藥物宜清涼解毒,少加疏散即可。可用消毒飲(見二十二條)去除甘草,加入枳殼、黃連治療。痰多的患者可再加入栝蔞霜、貝母。痊癒後仍嘔吐,是殘餘毒邪滯留在胃脘,脾胃虛弱又熱邪鬱結所致,宜使用清涼脾胃的藥物,輔以通便之劑,可用石斛清胃散去除赤芍、甘草治療。
此方中陳皮、扁豆、藿香用於止嘔,若嘔吐停止,則陳皮、藿香葉、扁豆宜停用,不可過量使用,以免燥傷身體。此症若不配合金石類藥物,全用輕浮之藥,則嘔吐難以痊癒。若嘔吐不止,可用竹茹湯治療;若發熱嚴重伴隨嘔吐,可用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去除桔梗,加入竹茹、枇杷葉治療。
朱氏曰:嘔吐與瀉,邪氣有向外發散的趨勢,或清利或疏散,都有既定的治療方法,並無大礙,唯獨想吐卻吐不出來才是危險的徵兆。
石斛清胃散:治療麻疹後嘔吐,胃虛食少,熱邪鬱結。
藥物組成:石斛、茯苓、枳殼、丹皮、扁豆、藿香、陳皮、赤芍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、生薑引。
竹茹湯:
藥物組成:竹茹、陳皮、柿蒂、楂肉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