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癇

回本書目錄

1.

其症與驚風相似,血滯心竅,積驚成癇。外症神氣怫鬱,瞪目直視,面目牽引,口噤流涎,腹脹手足抽掣,似生似死。或有聲無聲,或背項反張,或腰脊強直,發而時醒者,為癇。若強硬終日不醒,為痓痙矣。要分陰陽,先發熱驚掣啼叫為陽癇,大便實,小便赤,脈浮。病在脾在肌膚易治,勿用溫藥。

反是病在臟在骨髓難治,為陰癇,勿用寒藥。亦當於仰覆臥參看,惟利驚卻風化痰為要。有犬羊牛雞豬之異。兒有熱痰,一不飲乳,眠睡不穩,常時驚悸,即用小紅丸,減其盛氣為妙。風癇者,汗出解脫,風乘虛入,初屈指如數,是有熱生痰。驚癇者,震駭恐怖或打墜。積驚初時,精神恍惚大叫。

食癇者,食時得驚,停宿結聚,初時吐乳不食,大便酸臭,先寒後熱。三者具用小紅丸下之,後以:

膽星,半夏,神麯,天麻,防風,枳實,苦杏仁,蘇子(或葉),陳皮,全蠍,青黛,黃連,殭蠶,天竹黃,白附子

風癇加羌活、蟬蛻、獨活,驚癇加遠志、茯神、石菖蒲,食癇加青皮、蘆薈。

癲癇狂痓四症,皆始於心。心者,神明之舍,常欲安靜。內邪、外熱,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,遂精神失守,恍惚多驚,四症作焉。重陰則癲,重陽則狂。癇則身軟而醒,痓則身強而溫,癲則悲喜歌哭,狂則譫語不食,棄衣而走。癇則臥地,嚼舌吐沫或作諸獸聲,痓則反弓痰壅,皆風涎流滯心胞絡也。失治則傷心,心傷則神去而死,宜清心消痰順氣為要。

貝母,膽星,紫蘇,枳實,陳皮,黃連,青黛,遠志,茯神,半夏曲,石菖蒲

白話文:

癇症的症狀與驚風相似,都是因為血脈阻塞心臟經脈,長期受驚嚇而導致的疾病。外在症狀表現為神志煩悶鬱結,眼睛瞪大直視,面部肌肉抽搐,嘴巴緊閉流口水,肚子脹痛,手腳抽搐,看起來像死了一樣,又像還活著。有的會發出聲音,有的則不會;有的會背部反弓,有的則腰部僵直。發作時有時會清醒,這就屬於癇症。如果抽搐僵硬整天都不醒,那就是痓痙了。

癇症要區分陰陽,一開始就發熱、抽搐、啼哭的是陽癇,大便乾燥,小便顏色深紅,脈搏浮快。陽癇的病邪在脾臟和肌膚,比較容易治療,千萬不能用溫熱的藥物。

反之,如果病邪在臟腑和骨髓,就難以治療,這是陰癇,不能用寒涼的藥物。也要觀察患者仰臥、俯臥時的症狀,治療的關鍵是去除驚嚇、祛風、化痰。癇症的種類就像犬、羊、牛、雞、豬一樣各有不同。

小孩子如果因為熱痰而導致不喝奶、睡眠不安穩、經常驚恐,可以用小紅丸來降低體內過盛的氣,效果很好。

風癇是由於汗出後受風邪入侵所致,初期手指屈伸如數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而生痰。驚癇是由於受驚嚇、恐怖或跌傷所致,初期精神恍惚,大聲哭叫。食癇是由於進食時受驚嚇,食物停滯積聚所致,初期會嘔吐乳汁、拒食,大便酸臭,先寒後熱。這三種癇症都可以服用小紅丸治療,之後再根據情況服用以下藥物:膽星、半夏、神麴、天麻、防風、枳實、苦杏仁、蘇子(或蘇葉)、陳皮、全蠍、青黛、黃連、殭蠶、天竹黃、白附子。

風癇加羌活、蟬蛻、獨活;驚癇加遠志、茯神、石菖蒲;食癇加青皮、蘆薈。

癲癇、狂證、癇證、痓證這四種疾病,都起源於心臟。心臟是神志的居所,它需要平靜安穩。如果體內有邪氣,或者外感熱邪,脾胃虛弱而不能制約腎水的亢盛,就會導致精神失守,恍惚多驚,從而引起這四種疾病。陰邪較重則為癲癇,陽邪較重則為狂證。癇證則身體軟弱但能清醒,痓證則身體僵硬且發熱。癲癇患者會悲喜無常,哭笑不定;狂證患者則會胡言亂語,不吃東西,脫衣亂跑。癇證患者會臥地不起,嚼舌頭,吐口水,或發出各種動物的聲音;痓證患者則會身體反弓,痰濁壅塞。這都是因為風邪、痰涎阻塞了心臟經絡所致。如果治療不當,就會損傷心臟,心臟受損就會導致神志離散而死亡,因此治療的關鍵是清心、消痰、順氣。

常用的藥物有:貝母、膽星、紫蘇、枳實、陳皮、黃連、青黛、遠志、茯神、半夏曲、石菖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