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驚風
驚風
1. 驚風
驚風原是二症。驚者,急驚慢驚。風者,中臟中風,此言風,熱極生風也。驚風本於心肝二臟,肝風、心火相煽發搐。小兒脾胃弱,肝易凌之引動肝風。風主掣,不得心火不能發搐,兒有病,氣血錯亂,心神不寧,引動心火。火主驚,不得肝風亦不發搐。此心與肝相兼為驚風之源也。
有驚風痰熱四症,然後有搐搦掣顫及引竄視之候,入候理得驚風定,隨便與下痰藥,驚風不復復作矣。驚風是總名,急驚者驚風痰熱所致,慢驚者久病所得。久瀉成慢脾慢驚,久吐成胃虛。驚無陰因心經實熱,而陰不能配,陽盛陰虛之候。慢驚無陽因脾土虛甚,而陽不勝陰,是陰盛陽虛之症。
急慢驚風,虛熱寒實,天淵迥隔。急驚九生一死,慢驚九死一生。凡搐時不得擒捉,風氣方盛,若一拘持,痰即流入脈絡矣,多致手足拘牽,與癇症同。初有痰熱未成驚風,先宜解利,解用柴胡、黃芩、乾葛、紫蘇、枳殼、防風、天麻、半夏等,利用小紅丸。如無虛症,不得主用溫補。
雖熱甚不得便用龍腦、麝香,恐引驚入竅,且傷真氣。蓋溫則補邪,香則敗真,心驚大概過暖當風,多食辛辣,郁邪熱於心而傳於肝,再受驚觸。未發時夜臥不穩,啼哭齧齒,咬乳,氣促痰喘,鼻額有汗,忽而悶絕,目直視,牙緊口噤,手足掣,此熱甚而然。發則身熱面赤,引飲,口中氣熱,二便黃赤,眼上視連札,項背強直,痰涎潮響,脈數可辨。
蓋心有熱,肝有風,心藏神,肝藏魂,風火相搏,神魂易動,故發急驚,關格不通,先用小紅丸下之,或用觸鼻散與龍腦麝香開關,又須茯苓、木通利小便。退熱、治驚、化痰、驅風藥多寒涼,概宜勿用。
若遇庸手,無深病而攻之,反致痰熱入經絡,卻成驚癇重症,宜定驚順氣,清熱化痰為主,柴胡(平肝)、黃連(瀉心)、枳實(順氣消痰)、貝母(瀉痰)、天麻(治風)、陳皮(瀉痰順氣)、防風(治風)、蘇子(順氣)。
清熱,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龍膽草、連翹、犀角、燈心、寒水石;消痰,枳實、膽星、天花粉、半夏、天竺黃、貝母、牛黃、珍珠;治風,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殭蠶、天麻、蟬脫;治驚,全蠍、雄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鉤藤;開竅,麝香、石菖蒲,龍腦。用抱龍丸、蘇合丸、牛黃丸、辰砂丸俱可。
白話文:
驚風其實是兩種疾病的合稱:驚和風。驚分為急驚和慢驚;風則指臟腑內部的風,也就是熱極而生風。驚風源於心肝兩臟,肝風和心火互相煽動而引起抽搐。小兒脾胃虛弱,肝臟容易亢盛,從而引發肝風。風主導抽搐,沒有心火則不會抽搐;孩子生病時,氣血紊亂,心神不安,就會引發心火。火主驚,沒有肝風也不會抽搐。所以心與肝的共同作用是驚風的根本原因。
驚風伴隨痰熱四症,於是出現抽搐、顫抖以及眼球上翻等症狀。如果診斷正確,治癒驚風後,再服用化痰藥,驚風就不會復發了。驚風是一個總稱,急驚是由驚風痰熱引起,慢驚則是久病所致。長期腹瀉導致脾虛而形成慢驚,長期嘔吐則造成胃虛。急驚的病因是心經實熱,陰陽失調,陽盛陰虛;慢驚則因脾土虛弱,陽氣不足,陰盛陽虛。
急驚和慢驚,虛熱寒實,差異巨大。急驚九死一生,慢驚則九生一死。抽搐時不能強行按壓,因為此時風氣正盛,如果強行拘束,痰液就會流入經絡,導致手足拘攣,與癲癇症狀相似。初期有痰熱,但尚未發展成驚風,應先解表利濕,可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葛根、紫蘇、枳殼、防風、天麻、半夏等藥物,以及小紅丸。如果沒有虛症,則不宜使用溫補藥物。
即使熱症嚴重,也不宜使用龍腦、麝香,以免驚邪入竅,損傷真氣。因為溫藥會助長邪氣,香藥會損傷正氣。心驚大多因過暖、受風,或多食辛辣,導致邪熱鬱積於心,再傳至肝臟,又受驚嚇而發病。發病前,夜間睡眠不安穩,啼哭磨牙,咬乳頭,氣促痰喘,鼻額出汗,突然昏厥,眼睛直視,牙關緊閉,手足抽搐,這些都是熱盛的表現。發病時,則出現身熱面赤、口渴、口中氣熱、二便黃赤、眼向上看、項背強直、痰涎聲響、脈搏數快的症狀。
因為心主神明,肝藏魂魄,心有熱,肝有風,風火相搏,神魂容易受到影響,所以會發作急驚。如果經絡不通,可先服用小紅丸,或用觸鼻散及龍腦麝香來開通經絡,還需配合茯苓、木通來利尿。退熱、治驚、化痰、驅風的藥物大多寒涼,應謹慎使用。
如果遇到庸醫,沒有深入診斷就用藥攻邪,反而會導致痰熱入經絡,變成更加嚴重的驚癇症。治療時應以定驚、順氣、清熱、化痰為主,可以使用柴胡(平肝)、黃連(瀉心)、枳實(順氣消痰)、貝母(瀉痰)、天麻(治風)、陳皮(瀉痰順氣)、防風(治風)、蘇子(順氣)。
清熱藥物有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龍膽草、連翹、犀角、燈心、寒水石;消痰藥物有枳實、膽星、天花粉、半夏、天竺黃、貝母、牛黃、珍珠;治風藥物有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殭蠶、天麻、蟬蛻;治驚藥物有全蠍、雄黃、硃砂、琥珀、鉤藤;開竅藥物有麝香、石菖蒲、龍腦。抱龍丸、蘇合丸、牛黃丸、辰砂丸等均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