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腫脹

回本書目錄

腫脹

1. 腫脹

腫脹雖均由脾胃之傷,而實有不同。氣溢皮膚則為腫,氣入於臟則為脹。人身心肺為陽而在上,肝腎為陰而居下,脾胃為陰而居中為土。經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也,故能使心肺陽降,肝腎陰升,天地交泰,永無腫脹之病。

此症因內傷飲食,外感風寒,致傷脾胃,十早。則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瘀郁成熱。熱留已久,氣化成濕,濕熱相生,遂成浮腫、脹滿。其為腫也,有食積、有水積;有瀉痢日久脾虛,有傷寒下早。其為脹也,有痰熱,有疳氣,有食積。痞癖積腫在腰以上宜汗,腰以下宜利小腸。

脹宜消導,有分道,有利小便,酌其虛實寒熱而調治。

腫脹主方

茯苓皮,厚朴,蒼朮,半夏,香附(以上健脾),枳實,神麯,山楂,青皮(以上治積),卜子(泄氣),豬苓,澤瀉(利小便),升麻,柴胡(升提氣)

食積腫加檳榔、蓬朮、麥芽、山楂、神麯。先下水腫加木通、車前子、滑石,小兒實食積,水腫多耳。傷寒下早,先調脾胃,期臟氣充實,宜人參、山藥、薏苡仁,久則肉蔻、訶子,寒則乾薑、木香、丁香,熱則黃芩、黃連,佐本方,本方仍去消食藥。風邪入肺而氣不宣通,肺葉脹,亦能作腫,以肺主皮毛故也。

先自眼下臥蠶腫起,喘急,宜小紅丸下之,後用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天花粉、黃芩、貝母、枳殼、木通、防風、黃耆二分。防風瀉肺實,得黃耆而功益神,故用耆。脹乃痰熱,不用本方,宜半夏、貝母、膽星、枳實(消痰)。有風,防風、大腹皮、蘇子、卜子、桔梗(利氣)、豬苓、澤瀉、車前(行水)。

先服小紅丸,食積先服小黑丸,後用本方。寒熱虛熱宜本方去蒼朮,加炒黃芩、黃連(利水)、豬苓、澤瀉、木通、赤芍、車前、滑石、葶藶、商陸、木瓜。補脾,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薏苡仁、枳實、厚朴。消食,枳實、青皮、檳榔、蓬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麯、三稜(分氣)、香附、木香、藿香。

泄氣,大腹皮、蘇子、桔梗、卜子。肺脹,桑白皮、杏仁。上身宜汗,柴胡、升麻、乾葛;下身宜利小便,陽水宜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連翹,陰水宜丁香、香附、木香、草果、厚朴、乾薑。風雖勝濕,宜防風、羌活、蓁艽、椒目、天麻;又能健脾,陷下,升麻、柴胡;有痰宜利痰,貝母、半夏、膽星、海藻、昆布。

內消丸,治小兒五疳八痢,消食化積,除驚風外,百病可服。

三稜,蓬朮,香附(三味醋拌炒),檳榔,煨草果,青皮,枳殼,枳實(二味麩炒),木香,去核山楂,炒神麯,炒麥芽,炒砂仁,去白陳皮。

等分為丸,砂糖湯調服。

辰砂丸(又名大紅丸)

川貝母,膽星,天花粉,桔梗,苦杏仁,枳殼,黃芩(各四兩),前胡,防風,製半夏,陳皮,全蠍,地骨皮,山梔(各三兩),黃連,元參(各二兩)

痘痧年不用連梔,此藥消痰解毒,發散痘痧,蜜丸約重一錢,辰砂為衣,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腫脹雖然都源於脾胃受損,但實際上又有不同。氣體溢出於皮膚則表現為腫,氣體進入臟腑則表現為脹。人體的心、肺屬陽在上,肝、腎屬陰在下,脾胃屬陰居中,如同大地。經書記載:飲食進入胃部,經過運化產生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散佈精氣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液精氣遍布全身,五臟經絡共同運作。這說明脾臟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和乾天的健運之功,因此能夠使心肺之陽下降,肝腎之陰上升,天地之氣交合平衡,從而永遠不會患上腫脹的疾病。

這種疾病是由於內傷飲食,外感風寒,導致脾胃受損所致。時間久了,清濁之氣混雜,經絡阻塞,瘀滯而化熱。熱邪久留,氣化為濕,濕熱互生,最終形成浮腫、脹滿。腫脹的成因,有的是食物積滯,有的是水液積聚;有的是久瀉久痢導致脾虛,有的是傷寒之後正氣虧損。脹滿的成因,有的是痰熱,有的是疳氣,有的是食物積滯。痞塊積聚在腰部以上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腰部以下宜用通利小腸的方法治療。

脹滿宜用消導的方法治療,方法有所不同,有的要利小便,要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而調整治療方法。

腫脹主方

茯苓皮、厚朴、蒼朮、半夏、香附(以上健脾);枳實、神麴、山楂、青皮(以上消積);萊菔子(泄氣);豬苓、澤瀉(利小便);升麻、柴胡(升提氣)。

食積腫脹者,加檳榔、蓬朮、麥芽、山楂、神麴。水腫明顯者,加木通、車前子、滑石。小兒實證積食,水腫多見。傷寒之後正氣虧虛者,需先調理脾胃,待臟腑之氣充實,可用人參、山藥、薏苡仁;久病者,可用肉蔻、訶子;寒證者,可用乾薑、木香、丁香;熱證者,可用黃芩、黃連,這些藥物可以佐以本方,但需去掉消食的藥物。風邪侵入肺部,氣機不宣,肺葉脹滿,也能導致腫脹,因為肺主皮毛的緣故。

如果從眼下臥蠶處開始腫脹,伴有呼吸急促,宜先服用小紅丸,之後再用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天花粉、黃芩、貝母、枳殼、木通、防風、黃耆(黃耆用量為二分)。防風瀉肺實之邪,得黃耆則補益正氣,故而使用黃耆。如果脹滿是由於痰熱所致,則不用以上主方,宜用半夏、貝母、膽南星、枳實(消痰)。如有風邪,則用防風、大腹皮、蘇子、萊菔子、桔梗(利氣)、豬苓、澤瀉、車前子(利水)。

先服用小紅丸,食積者先服用小黑丸,之後再用本方。寒熱虛實不同的情況,宜將本方去蒼朮,加炒黃芩、黃連(清熱利濕)、豬苓、澤瀉、木通、赤芍、車前子、滑石、葶藶子、商陸、木瓜。補脾藥:人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薏苡仁、枳實、厚朴。消食藥:枳實、青皮、檳榔、蓬朮、山楂、麥芽、神麴、三稜(行氣)、香附、木香、藿香。

泄氣藥:大腹皮、蘇子、桔梗、萊菔子。肺脹:桑白皮、杏仁。上半身腫脹宜用發汗法,用柴胡、升麻、葛根;下半身腫脹宜用利小便法,陽水腫宜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連翹;陰水腫宜用丁香、香附、木香、草果、厚朴、乾薑。風勝於濕者,用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椒目、天麻;又能健脾,使氣下陷者,用升麻、柴胡;有痰者,宜用利痰藥,如貝母、半夏、膽南星、海藻、昆布。

內消丸

治小兒五疳八痢,消食化積,除驚風,百病皆可服用。

三稜、蓬朮、香附(三味醋拌炒)、檳榔、煨草果、青皮、枳殼、枳實(二味麩炒)、木香、去核山楂、炒神麴、炒麥芽、炒砂仁、去白陳皮。

等分製成丸劑,用砂糖湯送服。

辰砂丸(又名大紅丸)

川貝母、膽南星、天花粉、桔梗、苦杏仁、枳殼、黃芩(各四兩)、前胡、防風、製半夏、陳皮、全蠍、地骨皮、山梔子(各三兩)、黃連、元參(各二兩)。

痘疹年不用山梔子,此藥消痰解毒,發散痘疹,製成蜜丸,每丸約重一錢,以辰砂為衣,每次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