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疳

回本書目錄

1.

疳者,干也,脾胃津液乾涸而成。又甘也,恣食甘甜,成積生蟲。積者,疳之母,有而不治乃成疳候。積久不除,臟虛成疳。又久病後不節飲食,或瀉後脾虛,積熱布五臟,積濕生蟲亦成疳。兒為五疳,大人為五勞也。勞瘵腎虛,津髓枯竭。疳症脾虛,津液枯乾,病久相傳,五臟皆損。

疳病眼澀,多因愛吃泥土、生米、桴炭等,喜臥冷地,身多疥癬,下痢青白及沫血,腹大青筋,耳鼻口生瘡,蟲痛叫哭,發穗,頭大項小,腳手垂軃瘦瘠,飲水筋痿骨重,體骨如柴等,皆內無津液,脾胃受傷。又大病後或吐或瀉,後妄施吐下,津液枯竭而得之。有因熱症大汗大痢無禁,胃中焦燥得之。

有因傷寒里症冷駛太過,渴飲水漿變而成熱,熱氣未散復於他染得之。又有癖病寒邪熱脅下痛硬,不漸消磨,以硇砂巴豆峻攻津液,暴傷得之者。又有肝疳則膜遮睛,當補肝。心疳面頰赤,壯熱;脾疳體黃,腹大好吃泥土;肺疳氣喘,口鼻生瘡,此虛者當補其母。腎疳體瘦,生瘡疥。

筋疳瀉血,瘦弱;骨疳喜臥冷地;肉疳目腫腹脹,痢青色白色或沫,漸瘦弱,外症鼻下赤爛,自搔鼻頭,瘡不結痂,繞目生瘡。諸疳皆依本臟而補母,則子自安。積久生蟲,皺眉多啼吐沫,腹痛肚大,青筋,唇紫黑,腸頭癢為蛔疳,宜川楝、鶴蝨等。頭皮光,急生瘡,腦熱發穗,多汗囟高為腦疳,宜龍膽草、苦楝皮、蘆薈、黃連、青黛等。

心肺壅熱,煩渴乳食少,夜則渴止,為渴疳,宜龍膽草、烏梅、黃連等。毛焦唇白,額上青紋,腹脹腸鳴,泄下糟粕為疳瀉,至於頻下惡物為疳痢,宜白朮、桔梗、厚朴、白芍等。虛中有積,肚脹,頭面四肢皆腫,痢下腥臭為疳腫,宜蘆薈、大腹皮、卜子、滑石、車前子等。

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,喘嗽,骨蒸枯悴為疳勞,宜黃耆、白芍、川芎、肉蔻、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鱉甲等。疳蟲上蝕齒齦,口瘡出血,齒色紫黑,下蝕腸胃,下痢肚爛,濕癢生瘡,齒屬腎,腎虛熱,疳氣直奔上焦,名走馬疳。初日息臭齒黑,名崩砂。甚則齦爛,名潰糟。熱血迸出,名宣露。

更甚者牙落,名腐根。腐根雖活,齒不生矣,而況焉能活乎?手足細,項小骨高,尻削體痿,腹大臍突,號哭胸陷,是為丁奚,虛熱食噦,顱開骨槁如柴,引飲,蟲從口出,日漸枯槁,是為哺露,又重於丁奚。消疳,蘆薈、乾蟾、五靈脂、鱉甲。化積,枳實、蓬朮、青皮、山楂、三稜、神麯、麥芽。

健脾,人參、白朮、厚朴、香附。清熱,柴胡、黃連、胡黃連、銀柴胡、龍膽草、地骨皮、連翹、青黛。殺蟲,雷丸、蕪荑、苦楝根、鶴蝨、使君子。疳瀉,木香、肉蔻、訶子、砂仁。五臟疳方雖見論中,然亦當用前藥,佐以五臟本藥,不必拘安神地黃丸方也。五臟本藥開後。

心疳:茯神、黃連、遠志、琥珀、蘆薈、鉤藤、石菖蒲。

肝疳:生地、熟地、青黛、地骨皮、龍膽草。

脾疳:白朮、陳皮、黃連。

肺疳:黃芩、桔梗、連翹、天冬、麥冬、防風、桑白皮。

腎疳:熟地、澤瀉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。

白話文:

疳是由於脾胃津液乾涸所致。也可能是因為過食甘甜之物,導致積食生蟲。積食是疳的根本原因,如果不治療,就會發展成疳症。積久不除,臟腑虛弱也會導致疳症。此外,久病後飲食不節,或瀉後脾虛,積熱遍布五臟,積濕生蟲也會導致疳症。兒童的疳症稱為「五疳」,成人的類似疾病則稱為「五勞」。五勞是因勞累導致腎虛,津液枯竭。疳症是因脾虛,津液乾涸,久病互傳,五臟皆受損害。

疳病患者眼睛澀痛,多因愛吃泥土、生米、灶灰等,喜歡睡在冰冷的地上,身上長有很多疥癬,下痢排出青白色或帶血的黏液,腹部膨大,青筋暴露,耳鼻口生瘡,因蟲痛而哭鬧,頭髮稀疏,頭大頸細,手腳瘦弱下垂,喝水後筋脈萎縮,骨骼沉重,身體瘦弱如柴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缺乏津液,脾胃受損的表現。也有因大病後嘔吐或腹瀉,之後又濫用吐瀉藥,導致津液枯竭而患病。也可能是因為熱症導致大汗淋漓,腹瀉不止,胃中燥熱而患病。

還可能是因為傷寒內寒,使用寒涼藥物過度,口渴飲水卻轉變成熱症,熱氣未散又感染其他疾病而患病。也可能是因為癖病,寒邪入侵脅肋下疼痛堅硬,久治不愈,又用硇砂、巴豆等峻猛藥物攻伐,損傷津液而患病。還有肝疳則眼膜遮蔽瞳仁,應補益肝臟;心疳則面頰發紅,壯熱;脾疳則身體發黃,腹部膨大,愛吃泥土;肺疳則氣喘,口鼻生瘡;這些虛證都應該補益其臟腑的母氣。腎疳則身體消瘦,生瘡疥。

筋疳則瀉血,身體消瘦;骨疳則喜歡睡在冰冷的地上;肉疳則眼睛腫脹,腹部膨大,下痢排出青白色或帶血的黏液,逐漸消瘦,鼻下皮膚發紅潰爛,經常自己抓撓鼻子,瘡瘍不結痂,眼睛周圍生瘡。各種疳症都應該根據其所屬臟腑,補益其母臟,則其子臟自然會好轉。積久生蟲,則會皺眉哭鬧,嘔吐黏液,腹部疼痛,腹部膨大,青筋暴露,嘴唇紫黑,腸道瘙癢,這是蛔蟲疳,宜用川楝子、鶴蝨等藥物治療。頭皮光禿,很快生瘡,腦部發熱,頭髮稀疏,多汗,囟門高突,這是腦疳,宜用龍膽草、苦楝皮、蘆薈、黃連、青黛等藥物治療。

心肺壅塞,煩渴,乳食減少,夜間則口渴減輕,這是渴疳,宜用龍膽草、烏梅、黃連等藥物治療。毛髮焦枯,嘴唇發白,額頭有青色紋路,腹部膨脹,腸鳴,排出糟粕樣大便,這是疳瀉,如果頻繁排出惡臭大便,則是疳痢,宜用白朮、桔梗、厚朴、白芍等藥物治療。虛證中有積食,腹部膨脹,頭面四肢都腫脹,下痢排出腥臭大便,這是疳腫,宜用蘆薈、大腹皮、檳榔、滑石、車前子等藥物治療。

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,喘嗽,骨骼消瘦,這是疳勞,宜用黃耆、白芍、川芎、肉蔻、生地黃、人參、白朮、鱉甲等藥物治療。疳蟲上蝕牙齦,口瘡出血,牙齒顏色紫黑,下蝕腸胃,下痢,腹部潰爛,濕癢生瘡,牙齒屬腎,腎虛有熱,疳邪直達上焦,稱為走馬疳。初期牙齒臭味,顏色變黑,稱為崩砂;嚴重則牙齦潰爛,稱為潰糟;熱血噴出,稱為宣露;更嚴重則牙齒脫落,稱為腐根。腐根即使保住性命,牙齒也不會再生了,更何況還能活呢?手腳細小,頸細骨高,臀部瘦削,身體消瘦,腹部膨大,肚臍突出,哭鬧,胸部凹陷,這是丁奚;虛熱,飲食不化,顱骨開裂,骨骼乾燥如柴,喝水後蟲從口中吐出,逐漸枯槁,這是哺露,比丁奚更嚴重。治療疳症,可用蘆薈、乾蟾酥、五靈脂、鱉甲;治療積食,可用枳實、蓬萊朮、青皮、山楂、三稜、神麴、麥芽;健脾可用人參、白朮、厚朴、香附;清熱可用柴胡、黃連、胡黃連、銀柴胡、龍膽草、地骨皮、連翹、青黛;殺蟲可用雷丸、蕪荑、苦楝根、鶴蝨、使君子;治療疳瀉可用木香、肉蔻、訶子、砂仁。

五臟疳症的藥方雖然在醫書中有所記載,但也要根據前面所述的藥物,配合五臟的本藥來使用,不必拘泥於安神地黃丸的方劑。五臟本藥如下:

心疳:茯神、黃連、遠志、琥珀、蘆薈、鉤藤、石菖蒲。

肝疳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青黛、地骨皮、龍膽草。

脾疳:白朮、陳皮、黃連。

肺疳:黃芩、桔梗、連翹、天冬、麥冬、防風、桑白皮。

腎疳:熟地黃、澤瀉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