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吐瀉
吐瀉
1. 吐瀉
脾胃俱虛,吐瀉並作,傷食為多,四時俱有。或有春因於風,佐以防風、天麻;夏因於暑,佐以香薷、扁豆;秋因於涼,本方皆溫劑,不必藥佐。昏睡露睛,胃家虛熱,睡不露睛,胃家實熱,無論虛熱實熱,先用小黑丸微利之。亦有身大熱而吐瀉,皆傷風症,宜治風。不因吐瀉而感之,傷食吐瀉,乳食不化,或吐與瀉皆酸臭,宜消食平胃湯。
消食平胃湯
藿香,厚朴,蒼朮,半夏,香附,陳皮,山楂,神麯,茯苓
瀉色黃赤屬熱,加姜炒黃連,青白屬冷,只用本方,甚則加木香、丁香、肉桂、乾薑、肉蔻等。腹痛加砂仁,身熱加柴胡。傷食重,枳實、青皮、檳榔可漸加。身涼吐沫,瀉青白,呵欠,煩悶不渴,噦氣,常見露睛,此病久荏苒,因成吐瀉,急宜補脾。量加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、附子、木香、丁香等。
身熱或不熱,眼眶陷,舌上有刺,唇燥飲水,瀉焦黃臭,清胃止渴湯。
清胃止渴湯
人參,蓮肉,柴胡,黃連,杏仁,陳皮,甘草,石膏,山梔,貝母,茯苓
若眼眶勿陷,且勿用人參,只用白朮;眼眶已陷,斷要用參。腹痛加砂仁,久渴而虛亦須加山藥、白朮。不止加肉蔻、訶子。冷瀉色青白,面㿠白悽慘,去黃連加附子、木香、蒼朮,甚則丁香、肉桂亦可用。此症手足厥冷為逆,急與人參、附子溫其胃,不變慢驚。傷食瀉糞色白,水穀不化,酸臭,去黃連加蒼朮、香附。
瀉而浮腫,小便澀少不行,是小腸滲入脾胃,宜利水湯。
利水湯
蒼朮(白朮也可),滑石,豬苓,澤瀉,厚朴,陳皮,甘草,山楂,茯苓皮,赤芍藥,車前子
用升麻、柴胡提其氣,木香、天麻醒其脾,防風燥其濕。上吐清汁,下瀉完穀,面白腹痛,手麻腳轉筋,大叫哭,食乳即返,此因濕痰流注四肢,宜除濕化痰湯。若唇口乾燥,司空黃色,勿用此方,亦用利水湯加天麻。
小兒吐乳或痰瀉黃沫,唇深紅,額汗自時出,若陰囊吊縮,牙齦黑色,女兒陰腫,勿必用醫藥。
白話文:
吐瀉
脾胃虛弱,導致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,多數是飲食積滯引起的,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。春天可能因風寒而起,可用防風、天麻;夏天可能因暑熱而起,可用香薷、扁豆;秋天可能因寒涼而起,但本方都是溫性的,不需要再加其他藥物。若患者昏睡但眼睛外露,是胃部虛熱;若昏睡但眼睛不外露,是胃部實熱。無論虛熱實熱,都先用小黑丸讓大便稍微通暢一些。也有些患者身熱且嘔吐腹瀉,這是傷風感冒,應以治風為主。若非因嘔吐腹瀉而受寒,而是飲食積滯引起的嘔吐腹瀉,乳食消化不良,或嘔吐物和糞便都酸臭,則應服用消食平胃湯。
消食平胃湯:藿香、厚朴、蒼朮、半夏、香附、陳皮、山楂、神麴、茯苓
若腹瀉的糞便顏色黃赤屬熱證,可加入炒黃連;若糞便顏色青白屬寒證,則只用本方即可,嚴重者可再加木香、丁香、肉桂、乾薑、肉蔻等。腹痛者加砂仁,身熱者加柴胡。飲食積滯嚴重者,可逐漸增加枳實、青皮、檳榔。若患者身體寒冷,吐出白色泡沫,腹瀉排出青白色糞便,伴有呵欠、煩悶、不渴、呃逆,且常露睛,此病久拖不治導致嘔吐腹瀉,則應急需補脾,可大量加入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、附子、木香、丁香等。
若患者身熱或不熱,但眼眶凹陷,舌苔上有刺,嘴唇乾燥想喝水,腹瀉的糞便焦黃且臭,則服用清胃止渴湯。
清胃止渴湯:人參、蓮子肉、柴胡、黃連、杏仁、陳皮、甘草、石膏、山梔子、貝母、茯苓
若眼眶未凹陷,則不用人參,只用白朮;若眼眶已凹陷,則必須用人參。腹痛者加砂仁,久渴而虛弱者也需加山藥、白朮。瀉不止者加肉蔻、訶子。若腹瀉的糞便顏色青白,面色蒼白憔悴,則去掉黃連,加入附子、木香、蒼朮,嚴重者也可加入丁香、肉桂。此症若手腳冰冷屬陽氣不足,應立即用人參、附子溫暖胃氣,避免轉變成慢驚風。若因飲食積滯導致腹瀉,糞便顏色白色,水穀不消化,酸臭,則去掉黃連,加入蒼朮、香附。
若腹瀉伴有浮腫,小便澀少,這是小腸水液滲入脾胃,宜用利水湯。
利水湯:蒼朮(也可使用白朮)、滑石、豬苓、澤瀉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山楂、茯苓皮、赤芍藥、車前子
可用升麻、柴胡提升陽氣,木香、天麻健脾,防風除濕。若患者上吐清澈的液體,下瀉未消化的食物,面色蒼白,腹痛,手麻腳抽筋,大哭,吃奶就吐,這是濕痰流注四肢,應服用除濕化痰湯。若患者嘴唇乾燥,司空穴(穴位)發黃,則不用此方,可用利水湯加天麻。
小兒吐奶或痰液,腹瀉排出黃色泡沫,嘴唇深紅,額頭時常出汗,若陰囊縮小,牙齦發黑,女孩外陰腫脹,則必須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