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氏幼科秘訣》~ 吐
吐
1. 吐
吐症有五。一曰哯,乳哺過多,口角流出,滿而溢也,勿與乳,則以陳米煮粥與食,勿藥可也。二曰逆(上升為逆),氣貴下降,消食順氣為主。三曰吐,為頓出有物無聲,以蒼朮、藿香、二陳湯等。四曰嘔,為漸出有物有聲,亦用上方,五曰噦,即乾嘔也,有聲無物,乃屬火,最為惡候。
生薑為嘔家聖藥,若兒傷食為多,不可與乳。乳味甘,令中滿,且動舌筋,起胃火。初生小兒便吐,由拭口中穢血不盡,或食胞漿,故令吐多。用甘草、黃連汁或吾家小黑丸,不止服正胃散。傷食吐、冷吐可服溫胃調氣湯。
溫胃調氣湯
蒼朮(正胃氣),厚朴(泄中氣),半夏,香附(正氣),山楂,神麯,麥芽,藿香(正氣),乾薑,茯苓
服此不止,若見是冷,可加木香、丁香、厚朴,次第加之。若是傷食,以枳實、青皮、檳榔次第加之。用前藥又不止,是胃氣因吐而虛,面青白,唇淡,精神少,可加人參。此症必眼眶陷下,方可用參,若不用參,恐虛極生風,傳為慢驚。
暑月有熱吐者,因冒暑或傷熱食,致熱氣入胃,吐也。食與氣相搏而吐也,其症眼眶陷,唇燥,舌有刺,大便焦黃,射出如臭鴨蛋腥氣,用水潑地令兒臥上,用黃瓜同臥。宜服清熱之劑,如後吐瀉論中清胃止渴湯可加減用之。初生小兒吐,余家小黑丸最妙。
白話文:
吐症分五種:
-
哯(hū): 嬰兒餵奶過多,奶水從嘴角溢出。不要再餵奶,可以給他們吃陳米粥,不用吃藥。
-
逆(吐逆): 胃氣上逆,應以消食順氣為主要治療方法。
-
吐: 突然吐出東西,沒有聲音。可以用蒼朮、藿香、二陳湯等藥物。
-
嘔: 逐漸吐出東西,伴有聲音。也可用上述藥物。
-
噦(xǐ): 乾嘔,有聲音但吐不出東西,屬火熱症狀,是最嚴重的徵兆。
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,尤其適用於嬰幼兒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,此時不宜餵奶。母乳味甘,容易導致寶寶胃脹,還會刺激舌筋,加重胃火。新生兒嘔吐可能是因為口腔中的污血沒有清理乾淨,或吞食了胎盤液。可以用甘草、黃連汁或[文中提到的]小黑丸治療,如果還吐,可以服用正胃散。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或寒邪引起的嘔吐,可以服用溫胃調氣湯。
溫胃調氣湯組成:
蒼朮(理氣和胃)、厚朴(瀉熱除濕)、半夏(燥濕化痰)、香附(疏肝理氣)、山楂(消食)、神麴(消食化積)、麥芽(消食)、藿香(理氣和中)、乾薑(溫中散寒)、茯苓(利水滲濕)
如果服用溫胃調氣湯後仍不見效,如果症狀偏寒,可以依次加入木香、丁香、厚朴;如果是消化不良,可以依次加入枳實、青皮、檳榔。如果以上藥物都無效,可能是因為嘔吐導致胃氣虛弱,表現為面色蒼白,嘴唇淡,精神不振,此時可以加入人參。只有當眼眶凹陷時才能使用人參,否則可能會導致虛脫,甚至引起慢驚風。
夏季因中暑或食用辛熱食物導致嘔吐,症狀包括眼眶凹陷、嘴唇乾燥、舌苔尖刺、大便焦黃且有臭味,像臭鴨蛋一樣。可以讓孩子躺在灑了水的地面上,與黃瓜一起臥床休息。應該服用清熱的藥物,例如[文中提到的]清胃止渴湯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。新生兒嘔吐,[文中提到的]小黑丸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