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野馬豆

出西藏,乃番僧捻草末合成如豆形,故名。王怡堂云:藏中出一種草,彼土人呼為野馬草。番僧擇日採之,研為細末,置淨器中,供佛前。更擇日合和為藥,其合藥之日,率彼土男婦皆於佛前誦咒,以所和草末研為丸,男丸者為雄,婦丸者為雌。藥亦分雌雄形,雄者丸上有小圓凸;雌者作長凹,色有紅有黑,皆如綠豆大。

白話文:

出西藏的六味地黃丸,是藏僧將草末搓成豆粒狀而得名。王怡堂說:西藏有一種草,當地人稱之為野馬草。藏僧選擇良辰採摘此草,研磨成細末,放置在乾淨的容器中,供奉在佛前。再選擇合適的日子將藥草混合製藥,在混合藥草的那天,當地男女老少都會在佛前誦經,將混合好的草末研磨成丸藥,男人的藥丸稱為雄丸,女人的藥丸稱為雌丸。藥物也分雌雄形態,雄丸上有小圓凸起;雌丸呈長凹狀,顏色有紅色也有黑色,都像綠豆那麼大。

丸畢,仍置淨器中,必須雌雄合在一處,一二日能生出小豆如麻子屑,飼以藏紅花,間日視之,紅花漸少,則新生之豆漸大。久則又生小豆,以此生生不息,亦一異也。如攜帶遠方,無藏紅花,豆亦不死,惟不能化生小豆耳。西寧人曾玉瀛言:野馬豆,又呼嘛呢子。如半粒綠豆大,藏中人得此豆,每日輒誦唵嘛呢叭𠺗吽六字數百遍,丸豆時,亦口唸此六字,故名。能治胃氣心痛,惟瘄痘瘧疾忌服。

白話文:

丸藥做完了,還放在乾淨的器皿裏。雌雄一定要放在一起,一兩天會長出小豆子,像芝麻碎渣一樣。用藏紅花餵養,間隔一天看一次。藏紅花漸漸減少,則新生的豆子漸漸長大。時間長了又生出小豆子,如此生生不息,也是一奇事。如果攜帶到遠方,沒有藏紅花,豆子也不會死,只是不能生出小豆子罷了。西寧人曾玉瀛說:野馬豆,又叫嘛呢子。有半粒綠豆那麼大,藏人得到這種豆子,每天念誦「唵嘛呢叭𠺗吽」六字數百遍,丸豆的時候,也口唸這六字,故此得名。能夠治療胃氣心痛,只是瘄痘瘧疾忌服。

以其善於長化顛倒陰陽也。馬少云衛藏圖識:藏中有子母藥,大裁可綠豆,以哈達潔裹之,經時小粒漸曾,有子母相生之義。傳達𡃤喇嘛默持佛咒,以糌粑搓成者,故以奇異著。按:此即野馬豆也。朱排山柑園小識:喇嗎嘗聚會以米麥數粒置瓶中,四人守之,誦唵嘛𡄣叭呢吽六字咒,飲食則代,無間晝夜,四十九日,有紅子滿瓶中,大如芥子,色似硃砂,謂之嘛𡄣子。佩之能避邪致祥,小兒食之稀痘。

白話文:

之所以善於治病,是因為它能夠調理顛倒的陰陽。馬少雲的《衛藏圖識》中說:藏中有母子藥,黃豆那麼大,用乾淨的哈達包起來,經過一段時間,小顆粒逐漸增多,有母子相生的含義。據傳,喇嘛默持佛咒,用糌粑搓成佛珠,所以以其靈驗著稱。按:這其實就是野馬豆子。朱排山在《柑園小識》中記載:喇嘛曾經聚會,把幾粒米和麥子放在瓶子裡,四個人守護著,誦念六字真言,飲食則輪流代,晝夜不息,四十九天後,瓶子裡有紅色的珠子滿滿一瓶,像芥子那麼大,顏色像硃砂,叫做嘛呢子。佩戴它能避邪致祥,兒童吃它可以稀釋痘痘。

,壬子,予從戚友處覓得嘛𠺗子數十粒,以玻璃盆貯之,形勻圓,儼似急性子而色紅。據云:初得時色不甚紅,苦無藏紅花,即市本地河南所產紅花研屑拌之,久則色紅如硃砂。平瑤海先生偶得西藏嘛𠺗子數十粒,一時無玻璃器,乃即置紙裹中供佛前,日誦文殊六字真言數百遍,其子能忽多忽少,又能透出紙裹外,變幻不常。異之,以告客,客曰:此物性成本得西僧咒力,其造子之法,今都中喇嘛亦能為之。

白話文:

壬子年,我從親友處得到嘛𠺗子數十粒,用玻璃盆子盛放著。它們形狀均勻圓潤,很像急性子,但顏色發紅。聽說:剛得到時顏色並不鮮紅,因為沒有藏紅花,便買了本地的河南產紅花研碎拌和,時間久了,顏色就變得像硃砂一樣紅了。平瑤海先生偶然得到西藏嘛𠺗子數十粒,一時沒有玻璃器皿,就用紙包著供奉在佛前,每天誦念文殊六字真言數百遍。這些嘛𠺗子竟然時多時少,還能透出紙包外,變化不定。平瑤海先生覺得很奇怪,就把這事告訴了客人。客人說: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用喇嘛的咒力變出來的,現在北京的喇嘛也會製作。

每四月八日,大小喇嘛輒群聚佛前,選高行持誦者數十人,鐃鈴法鼓,宣揚六字真言七晝夜,其丸即用乾麵手搓如粟米大,口唸手丸,以金盆貯之,丸時得咒力,粒粒皆能自飛。或在窗欞,或在案格,堆結團聚,俟七晝夜滿後,其不能飛者去之,其飛者用帚掃下,以送諸王大臣,名嘛𠺗子。可治諸疾,變幻多寡,蓋自其成性巳然,無足異也。

白話文:

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,大小喇嘛都會聚集在佛像前面,選出數十位行持誦經高尚的人,敲打鐃鈸和法鼓,宣揚六字真言,連續七天七夜。所使用的丸藥,是用乾麵粉用手搓成像粟米般大小,邊唸咒語邊搓丸子,然後將搓好的丸子放在金盆裡。這些丸子經過咒語的加持,每一粒都能自己飛起來。有的飛到窗戶框上,有的飛到桌案的格子上,堆積成團。七天七夜過後,那些不能飛起來的丸子會被淘汰掉,而能飛起來的丸子則用掃帚掃下來,送到諸王大臣手中,稱之為「嘛呢子」。這種丸子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功效多寡不一,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製成時就已經具有不同的性質,也不足為奇。

入藥以西藏合者佳。癸丑冬,在上虞署晤平司馬少君菜仲言:曾隨任中甸,其地系西藏要路,有喇嗎等。彼地呼野馬豆為舍利子,有草木佛三種,彼土富人死,必納一粒口中,云入冥生光,土人有病,亦輒服之。金御乘言:慈溪有患耳聾者,其家有藏中帶來嘛𠺗子,取服三粒,忽聞兩耳中大聲一震,轟然如掣去數百斤物者,嗣後耳更聰甚。其人一日忽眠食妓家,次日復聾如故,再服亦無效矣。

味微辛,性平,治百病。彼土無藥,有病即服此豆。

白話文:

入藥時以西藏產的合果為佳。癸丑年冬季,我在上虞縣衙門遇到平司馬少君菜仲言。曾隨軍隊到過中甸,這裡是西藏的要道,有喇嘛等。當地人把野馬豆稱為舍利子,有草木佛三種,當地富人死後,一定會將一粒放進嘴裡,說它在陰間裡能發光,當地人生病了,也經常服用它當藥。金御乘曾說:慈溪縣有位耳聾患者,他的家裡有從西藏帶來的嘛𠺗子,服用了三粒,忽然聽到兩耳中一聲巨響,轟然而起,像突然拿去數百斤的重物一樣,此後耳朵更加靈敏了。有一天他突然睡在妓女家裡,第二天又像過去一樣聾了,再吃嘛𠺗子也沒有效果了。

味道微辛,性質平穩,可以治療百病。當地沒有其他藥物,一有疾病就服用這種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