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小將軍
一名研星草,散血丹。生陰濕地,立春後,有苗葉類狗卵草略大,莖微紅,穀雨後開花細小,結子二粒,如荷包草子。百草鏡:二月發苗,葉如雙珠草,節間生子,如鵝不食草子而略大,三月採,五月枯。
葛祖方:治黃疸腳氣,丹毒遊風,吐血咳血。
百草鏡:治跌撲刀傷癰腫,痰中帶血,洗疥瘡。
採藥志:性溫敗毒,治杖傷,跌打損傷,搗汁酒和服。渣罨患處,立刻消腫而愈。
余居士選要方:治跌撲,用五靈脂三錢,麝香錢半,小將軍草三兩鮮者取汁,先將酒煎上二味,待好去渣,再入藥汁滾一二沸,取服。
僧鑑平言:此草治疔腫如神,不論疔生何處,及何種疔,皆可用。此搗極爛敷瘡口留頭,次日即干緊肉上,洗去再敷,至重者付二次即愈。輕者一塗即好,真救疔垂死之聖藥也。親試神驗。
白話文:
一種名叫「研星草」的藥草,也叫做「散血丹」。它生長在陰濕的地方,立春之後長出嫩苗,葉子有點像狗卵草但稍微大一些,莖的顏色有點淡紅色。到了穀雨時節會開出細小的花,然後結出兩粒種子,形狀像荷包草的種子。
《百草鏡》這本書提到:這種草在二月發芽,葉子長得像雙珠草,節與節之間會長出果實,形狀像鵝不食草的種子但稍微大一些。三月採收,到了五月就會枯萎。
《葛祖方》記載:這種草可以治療黃疸病、腳氣病、丹毒、遊走性風疹、吐血和咳血。
《百草鏡》又說:這種草還可以治療跌打損傷、刀傷、癰腫、痰中帶血,以及可以洗治疥瘡。
《採藥志》則說:這種草藥性溫和,能解毒,可以治療棍棒造成的傷、跌打損傷,把草搗爛取汁,用酒調和服用。剩下的藥渣可以敷在患處,能立刻消腫治癒。
《余居士選要方》提到:治療跌打損傷,可以用五靈脂三錢、麝香錢半,再加上新鮮的小將軍草三兩,取汁。先用酒煎煮五靈脂和麝香,等煮好後濾掉藥渣,再加入小將軍草汁,煮滾一兩次就可以服用。
僧鑑平說:這種草治療疔瘡效果極佳,不論疔瘡長在哪裡、是什麼種類,都可以使用。把草搗爛敷在瘡口,但要露出瘡頭,第二天就會感覺傷口收緊癒合。洗掉藥渣後再敷一次,嚴重的疔瘡敷兩次就好,輕微的敷一次就痊癒,真的是治療垂死疔瘡的神藥。我親自試驗過,效果非常神奇。
2. 九鼎連環草
一名九葉雲頭艾。三月生苗,系子出,高二三尺,葉似艾菊,香亦近之,霜後枯,產口外五臺山二處,近有人帶種,各處可植。八九月間,起穗結蕊,類野菊蕊,但不開花結實,其實如野菊花心。百草鏡:春月發苗,葉類艾菊,香亦近之。八月時無花而實,實先起疙瘩,逐漸長大,內包十餘子,子細長小,葉乾之甚香。
黃梅時,須不時焙曬,否則易黴,黴則無用。性溫,通行氣血,治風痹有效。
風痹:百草鏡:用九鼎連環草,乾者二兩核桃肉三兩,搗爛,當歸一兩五錢,黃酒浸,隔水煮用。
白話文:
這種草藥又叫做九葉雲頭艾。它在三月長出幼苗,莖部成串生長,高度約兩到三尺。葉子像艾菊,香氣也與艾菊相近。經霜後就會枯萎。主要產於口外(長城以外)的五臺山一帶,有兩個產地。最近有人將其帶去種植,所以現在各處都可以種植了。
在八、九月間,會長出穗狀的花苞,看起來像野菊花的花蕊,但是不會開花結果,它的果實其實就像野菊花的花心。
《百草鏡》記載:這種草藥在春天長出幼苗,葉子像艾菊,香氣也與艾菊相近。八月的時候不開花卻結果實,果實先長出疙瘩,然後逐漸長大,裡面包著十幾個細長的小種子,葉子曬乾後很香。
在黃梅季節,必須時常烘烤曝曬,否則容易發霉,發霉就沒有用了。它的藥性溫和,可以疏通氣血,對於治療風痹有效果。
關於風痹的治療,《百草鏡》記載:使用曬乾的九鼎連環草二兩,核桃肉三兩,一起搗爛,加入當歸一兩五錢,用黃酒浸泡,隔水蒸煮後服用。
3. 牛筋草
一名千金草。夏初發苗,多生階砌道左,葉似韭而柔,六七月起莖,高尺許,開花三叉,其莖弱韌,拔之不易斷,最難芟除,故有牛筋之名。
根入藥,治脫力黃、勞力傷、治瘵。取此草連根淨去泥,烏骨雌雞腹內蒸熟,去草食雞。良。百草鏡:行血長力,入肝經。
按:湖州府志:南天燭,亦名牛筋草,又名烏飯草。與此名同物異。
白話文:
這種草又叫做千金草。在初夏的時候開始長出幼苗,大多生長在階梯或道路的旁邊,葉子像韭菜但比較柔軟。到了六七月會長出莖,大約一尺高,開的花呈三叉狀。它的莖雖然細弱但很有韌性,不容易拔斷,很難完全清除,所以才有了牛筋這個名字。
它的根可以入藥,用來治療因為過度勞累而引起的黃疸病、勞損和肺結核。可以將這種草連根拔起,去除泥土,然後與烏骨母雞一起放入腹中蒸熟,再把草取出只吃雞肉。效果很好。根據《百草鏡》的記載:它能活血、增強體力,並且歸屬於肝經。
另外,《湖州府志》記載:南天燭,也叫做牛筋草,又名烏飯草。這裡所說的牛筋草和前面描述的並非同一種植物。
4. 翠羽草
一名翠云草、孔雀花、神錦花、鶴翕草。鳳尾草其草獨莖成瓣,細葉攢簇,葉上有翠斑。
百花鏡:翠云草無直梗,宜倒懸及平鋪在地,因其葉青綠蒼翠,重重碎蹙,儼若翠鈿云翹,故名。但有色而無花香,非芸也。其根遇土即生,見日則萎,性最喜陰濕。粵志:孔雀花可以避暑。
汪連仕採藥書:翠云草,一名翠翕草。即矮腳鳳毛。治痔漏,同胡桃葉煎洗(王連仕方)。
治吐血神效。百草鏡:女子吐血:翠云草三錢,水煎服。
嘉慶癸亥,予寓西溪吳氏家,次子年十五,忽腹背患起紅瘰,蔓延及腰如帶,或云蛇纏瘡,或云丹毒,乃風火所結,血凝滯而成。予疑其入山樵採染蟲毒,乃以蟾酥犀黃錠塗之,不效,二三日瘰愈,大作膿,復與以如意金黃散敷之,亦不效。次日,瘡旁復起紅暈,更為闊大,有老嫗教以用開屏鳳毛,即翠云草也。
搗汁塗上,一夕立消。此草解火毒如此,又不特治血神效也。
白話文:
翠羽草,又名翠云草、孔雀花、神錦花、鶴翕草。它其實就是鳳尾草,這種草只有一根主莖,莖上長出像花瓣一樣的葉片,細小的葉子密集生長在一起,葉片上有翠綠色的斑紋。
《百花鏡》記載,翠云草沒有直立的莖,適合倒掛或平鋪在地上。它的葉子呈現青綠色,層層疊疊、細碎而彎曲,看起來就像精美的翠鈿雲飾,所以才得名。不過,它只有顏色而沒有花香,並不是芸香草。它的根碰到土壤就會生長,但見到陽光就會枯萎,這種植物最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。《粵志》說,孔雀花可以避暑。
汪連仕的《採藥書》記載,翠云草又名翠翕草,也就是矮腳鳳毛。它可以用來治療痔瘡和漏管,方法是將它與胡桃葉一起煎煮後清洗患處(這是王連仕的方法)。
翠羽草治療吐血有奇效。《百草鏡》記載,女子吐血,可以用翠云草三錢煎水服用。
嘉慶癸亥年,我住在西溪吳氏家,我的二兒子十五歲時,突然腹部和背部出現紅色的疹子,蔓延到腰部就像一條帶子,有人說是蛇纏瘡,也有人說是丹毒,認為是風火侵襲,導致血液凝滯形成的。我懷疑他是在山裡砍柴時感染了蟲毒,就用蟾酥犀黃錠塗抹,但沒有效果。過兩三天,疹子化膿,我又用如意金黃散敷在上面,也沒有效果。第二天,瘡的周圍又出現了紅暈,而且範圍更大了。這時,一位老婦人教我用開屏鳳毛,也就是翠云草。
我把翠云草搗爛取汁塗在患處,當晚紅疹就消退了。這種草的解火毒效果如此顯著,不僅僅是對治療血症有奇效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