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十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3)

1. 龍涎香

嘉靖三十四年下戶部取香百斤,遍市京師不得,下廣東藩司採買。部文至,臺司集議,懸價每斤銀一千二百兩,僅得十一兩上進,內驗不同,姑存之,亟取真者。部文再至,廣州夷囚馬那別的貯有一兩三錢,上之,黑褐色;密地都密地山夷人繼上六兩,白褐色。細問狀之,黑者採在水,白者採在山,皆真不贗。

尋有密地山商再上,通前共得十七兩二錢五分。次年進入內,辯驗是真,許留用。自後夷船聞上供,稍稍挾來市,始定價每一兩價百金。龍涎之為用也,入香合和,能收斂腦麝清氣,雖數十年香味仍存。得其真者,和香焚之,翠烟裊空不散。涎沫有三品:曰泛水,曰滲沙,曰魚食。

泛水則輕浮水面,善水者伺龍出取之。滲沙則凝積年久,氣滲沙中。魚食則化糞於沙磧。惟泛水者可食香用。又言魚食亦有二種:海旁有花若木芙蓉,春夏間盛開,花落海,大魚吞之,若腹腸先食龍涎,花咽入,久即脹悶,昂頭向石上吐沫,乾枯可用,惟糞者不佳。嶺南雜記:諸香龍涎最貴,市值每兩不下百千,次亦五六十。

出大食國,近海有云氣罩山間,知有龍睡下,或半年一二載,土人守視雲散,則龍已去,必得其涎五七兩或十餘兩,眾共分之。又大洋中有渦旋處,龍在其下,湧出之涎,日爍成片,風漂至岸,取之。又嶺外雜記:龍枕石而睡,涎浮水、積而堅,新者色白,久紫,甚久者黑,氣近臊,形如浮石而輕,膩理光澤,入香焚之,翠烟浮空,結而不散。

又出沒海上,吐出涎沫,有三品:一泛水,二滲沙,三魚食,泛水輕浮水面,善水者伺龍出隨取;滲沙凡風浪飄泊舟嶼,積年氣盡於沙土中;魚食涎作糞,散沙磧,氣腥穢,進貢亦不過四兩。

按:龍涎論色,則瑣記言有白與紫黑之分,而札記又有淺黃色,廣志有青黧色,辨真偽,亦諸說互異。大抵不必論其色,總以含之不耗,投水不沒,雨中焚之能爆者良。東璧綱目鱗部龍下,龍腦、龍胎俱有主治,而於龍涎獨遺之,惟附其名;雲龍涎方藥鮮用,惟入諸香。

云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,出西南海洋,春間群龍所吐涎沫,浮出者,番人採貨之;亦有從大魚腹中剖得者,其狀初若脂膠,黃白色,干則成塊,黃黑色,如百藥煎而膩理,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,其體細飄似浮石而腥臊,其說亦未確核。蓋所云魚腹中得者,即札記所云海鰍魚之精也,亦名龍涎,出臺灣,不若大洋中產者佳。

夫龍腦、龍胎,世上所無,龍涎則閩粵貨售者多。東璧何得於罕見者載之,於所有者反略之耶?則甚矣該博之難也。入藥用隔湯頓化如膠糖狀者佳。

氣腥,味微酸鹹,無毒。藥性考:味甘,氣腥,性澀。張瑤實云:夾砂者有小毒,乃土人於砂磧上收取之,入藥須以甘草水煮過用。酉陽雜俎云:龍漦遇烟煤則不散。入藥忌鐵器及石膏。

白話文:

龍涎香

嘉靖三十四年,戶部需要一百斤龍涎香,在京城找不到,便下令廣東藩司採購。命令到達後,廣東官員商議,懸賞每斤一千二百兩銀子,只收購到十一兩,經檢查發現品質不一,暫時保留,繼續尋找真品。再次接到命令後,廣州的夷人馬那別獻上了一兩三錢,顏色黑褐;密地山夷人又獻上六兩,顏色白褐。細問之下得知,黑色的是從水中採得,白色的是從山上採得,都是真品,並非偽造。

後來密地山的商人又獻上一些,前後共得十七兩二錢五分。次年送入宮中,鑑定為真品,准許留下使用。此後,夷人的船隻得知朝廷徵購龍涎香,便陸續帶來販賣,最終每兩的價格定為百金。龍涎香的用途是加入香料中混合,能收斂腦麝的清香,即使幾十年香味依然存在。得到真品,用其和香焚燒,青煙裊裊,久久不散。龍涎香有三種:泛水、滲沙、魚食。

泛水者輕浮於水面,精通水性的人等候龍涎香浮出水面時採集。滲沙者經過長時間凝結,氣味滲入沙中。魚食者則在沙灘上變成糞便。只有泛水者才能用於製作香料。又有人說魚食也有兩種:海邊有一種花像木芙蓉,春夏盛開,花落入海,大魚吞食,如果魚腹中先有龍涎香,花瓣再進入,久而久之會脹悶,魚就會昂起頭在岩石上吐沫,乾枯後可用,但糞便狀的則不好。嶺南雜記記載:各種香料中,龍涎香最貴,市價每兩至少上百千,次一點的也要五六十千。

龍涎香產自大食國,近海處有雲氣籠罩山間,就知道有龍在山下沉睡,可能持續半年或一兩年,當地人守候雲氣散去,龍離開後,便能獲得五七兩或十幾兩龍涎香,然後大家一起分配。還在大洋中有漩渦的地方,龍在漩渦之下,湧出的龍涎香,經過太陽曝曬形成薄片,被風吹到岸邊,人們便可以採集。嶺外雜記也記載:龍枕著岩石睡覺,龍涎香漂浮在水面上,積累起來變硬,新的顏色是白色,久而久之變成紫色,時間更久則變成黑色,氣味略帶腥臊,形狀像浮石一樣輕盈,表面油膩光滑,加入香料中焚燒,青煙飄浮空中,凝聚不散。

龍涎香也出沒在海上,吐出涎沫,有三種:泛水、滲沙、魚食。泛水者輕浮水面,精通水性的人等候龍涎香浮出水面時採集;滲沙者因風浪漂泊到船隻或島嶼上,多年後氣味滲入沙土中;魚食者龍涎香變成糞便,散落在沙灘上,氣味腥臭,即使進貢也不過四兩。

關於龍涎香的顏色,一些記載說有白色和紫黑色,還有一些記載說有淺黃色,廣志則記載有青黑色,辨別真偽,各說法不一。總之,不必過於在意顏色,主要看其在水中不溶解,投入水中不沉沒,雨中焚燒能爆裂的就是好貨。東璧綱目中鱗部龍的條目下,記載了龍腦、龍胎的藥效,卻遺漏了龍涎香的藥效,只提到了它的名字;說明龍涎香很少用於藥方,主要用於製作香料。

記載說龍涎香能收斂腦麝香氣幾十年不散,產於西南海洋,春天群龍吐出的涎沫,浮出水面者,番人採集販賣;也有從大魚腹中剖開取得的,起初像脂膠,黃白色,乾燥後成塊,顏色黃黑色,像百藥煎一樣油膩光滑,時間久了變成紫黑色,像五靈脂一樣光澤,質地輕盈像浮石一樣,氣味腥臊,這些說法並不完全可靠。所謂從魚腹中得到的,就是札記中所說的海鰍魚的精液,也叫龍涎香,產於臺灣,不如大洋中產的品質好。

龍腦、龍胎世上罕見,而龍涎香在福建、廣東卻有很多售賣。東璧綱目為何記載罕見之物,卻忽略常見之物呢?可見編撰一部完整的百科全書是多么困難。入藥使用時,隔水加熱使其變成膠糖狀的最好。

氣味腥臭,味道微酸鹹,無毒。藥性考:味甘,氣腥,性澀。張瑤實說:夾雜沙子的龍涎香有小毒,這是因為當地人在沙灘上收集的,入藥必須用甘草水煮過才能使用。酉陽雜俎記載:龍涎香遇到煤煙則不散。入藥忌用鐵器和石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