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十 (2)
卷十 (2)
1. 蟒油
爾雅:蟒,王蛇,(注:蛇中最大者,故曰王蛇),今深山處處有之,大小不一,色如菜花蛇而較黃,頭上皆有王字。亦有黑色者,土人名曰烏蟒。捕蛇者有呼蛇法,不拘何種蛇,呼之即至,末後俟蟒到,則諸蛇皆圍伏不動,聽其擇取,惟不敢傷蟒,蟒傷則諸蛇無王,環起嗾人。聞其人云,蟒蛇自有此種,生而皆有王字,故不論大小也,蟒至則諸毒蛇皆不敢傷人。
治漏瘡,集驗:取蟒油銅鍋內熬熟,隨將黃蠟入油內攪勻,油紙攤膏貼患處,十餘日便封口全愈。
按:蟒蛇名王字蛇,其首天生有一王字。予於庚子在奉化長橋,見丐者手握此蛇乞錢,其蛇亦不甚大,性頗馴良,因以千錢買得縱之。綱目諸蛇獨遺此,因急補之。
白話文:
《爾雅》說:蟒蛇是蛇中的王者。(註解:蟒蛇是蛇中最大的一種,所以稱為王蛇。)現在在深山裡到處都有,大小不一,顏色像菜花蛇但比較黃,頭上都有一個「王」字。也有黑色的,當地人稱為烏蟒。捕捉蛇的人有一種呼喚蛇的方法,不論是什麼蛇,只要呼喚就會到,最後等蟒蛇來到,其他的蛇就會圍繞著牠伏著不動,聽任捕捉的人挑選,但他們不敢傷害蟒蛇,因為蟒蛇一旦受傷,其他的蛇就沒有了領袖,會群起攻擊人類。聽當地人說,蟒蛇天生就是這樣,生下來頭上就有「王」字,所以不論大小都是如此,蟒蛇一到,所有的毒蛇都不敢傷人。
治療漏瘡,有一個經驗有效的方子:取蟒蛇的油在銅鍋裡熬熟,然後將黃蠟加入油中攪拌均勻,用油紙攤開藥膏貼在患處,十幾天就能讓傷口癒合。
說明:蟒蛇也叫王字蛇,牠的頭上天生就有一個「王」字。我(作者自稱)在庚子年於奉化長橋,看到一個乞丐手裡拿著這種蛇乞討,那條蛇也不算很大,性情很溫順,因此我用一千文錢將牠買下放生。《本草綱目》中各種蛇都有記載,唯獨遺漏了蟒蛇,所以我趕緊把它補錄進去。
2. 斷草烏
粵志:斷草烏出廣中,蛇也,大僅指許,長五六寸,頭如龍形而小,身純烏,其行也,百草沾之立斷,人見斷草,輒跡得之;故蛇每離地丈許,使身如矢直以入穴,使不沾草,人莫得而跡之。此亦烏蛇中一種,綱目烏稍蛇不載龍頭者一種,故錄其遺。
治大麻風,煮酒服。
白話文:
《廣東志》記載:斷草烏這種蛇產於廣東一帶,是一種蛇類,大小只有手指粗細,長度約五六寸,頭部像龍的形狀但是比較小,全身純黑色。牠在爬行的時候,如果身體碰到草,草會立刻斷裂,人們看到斷裂的草,就知道牠經過的路線,因此牠每次離開地面約一丈的高度,讓身體像箭一樣筆直地鑽入洞穴,使身體不碰到草,人們就無法追蹤到牠。這也是烏蛇的一種,《本草綱目》裡記載的烏梢蛇並沒有記錄這種龍頭的,所以在此補充記錄。
治療麻風病,用斷草烏煮酒後服用。
3. 龍涎香
龍泄
通雅:龍涎有嶼,在花面國傍,獨立南海中,彼人言於樹收之,最收香氣,今大內甜香用之。澳門記略:大食國產龍涎香為上,西洋產於伯西兒海,焚之則翠烟浮空,結而不散,坐客可用一剪,以分烟縷。嶠南璅記:龍涎香新者色白,久則紫,又久則黑,白者如百藥煎,黑者次之,似五靈脂,其氣近臊,和香焚之,則翠烟浮空不散。
試法:將結塊者奮力投沒水中,須臾,突起浮水面;或取一錢口含之,微有腥氣,經宿,其細沫已咽,余膠結舌上,取出就濕秤之,仍重一錢,又幹之,其重如故,雖極乾枯,用銀簪燒極熱,鑽入枯中,乘暖抽出,其涎引絲不絕,驗此,不分褐白、褐黑俱真。海東札記:海翁魚,大者三四千斤,小者千餘斤,即海鰍也。
皮生砂石,刀箭不入。或言其魚口中噴涎,常自為吞吐,有遺於海濱者,黑色,淺黃色不一,即龍涎香也。聞上淡水有之,欲辨真贗,研入水攪之,浮水面如膏,以口沫捻成丸,擲案有聲,噙之通宵不耗分毫者為真,每兩值數十金。廣志:新安有龍穴洲,每風雨即有龍起,去地不數丈,朱鬣金鱗,兩目如電,其精華在浮沫,時噴薄如澹泉如雨,土人爭承取之,稍緩則入地中,是為龍涎。
或謂龍涎多積於海上枯木,如鳥遺狀,其色青黧,其香腥雜,百和焚之,翠烟千結,蜿蜒蟠空,經時不散,可以剪分香縷,然多不真。從番舶來者,出大秦波斯,於雨中焚之,腷膊有聲者真。坤輿圖記:龍涎香,黑人國與伯西兒兩海最多,有大塊重千餘斤者,望之如島,每為風濤湧泊於岸,諸蟲鳥獸亟喜食之。汪機本草:龍吐涎沫可制香。
,星槎勝覽:錫蘭山國、卜剌哇國、竹步國、木骨都束國、剌撒國、佐法兒國、忽魯謨斯國、溜山洋國,俱產龍涎香。稗史彙編:龍涎香,白者如百藥煎,而膩理極細;黑者亞之,如五靈脂而光澤,其氣近於臊,似浮石而輕香,本無損益,但能聚香耳。和香而用真龍涎,焚之則翠烟浮空,結而不散,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烟縷,所以然者,入蜃氣樓臺之餘烈也。泉廣合香人云:龍涎入香,能收斂腦麝氣,雖經數十年者,香味仍存。
,廣東通志:龍涎在水採者褐黑色,在山採者褐白色。東西洋考:海傍有花,若木芙蓉花,落海,大魚吞之腹中,先食龍涎,花咽入,久即脹悶,昂頭向石上吐沫,乾枯可用,惟糞者不佳,若散碎皆取自沙滲,力薄。範咸臺灣府志:龍涎香傳為鰍魚精液,泡水面凝為涎。
能止心痛,助精氣,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;出淡水者,皆淡黃色,無黑色。朱國楨大政記:龍涎香出蘇門答剌國,西有龍涎嶼,峙南巫里大洋之中,群龍交戲其上,遺涎焉。國人駕獨木舟伺採之,舟如龍形,浮海面,人伏其中,隨風潮上下,傍亦用槳,龍遇之亦不吞也。每一斤值其國金錢一百九十二枚,准中國銅錢九千文。
白話文:
龍涎香
古代文獻記載,龍涎香產地眾多,有說來自花面國附近南海中的某座島嶼,當地人說它採集自樹上,氣味極其芬芳,宮廷常用來製作甜香。也有記載大食國所產龍涎香品質最佳,西洋的伯西兒海也產龍涎香,燃燒時會產生翠綠色的煙霧,凝而不散,可以剪成絲狀。
龍涎香新採時顏色潔白,久置則變紫,更久則變黑。白色的像百藥煎,黑色的次之,類似五靈脂,氣味略帶腥臊,但與其他香料混合燃燒,則會產生翠綠色的煙霧,久久不散。
辨別真偽的方法:將龍涎香投入水中,會很快浮上水面;或者取少量含在口中,會感到些微腥味,經過一夜,細沫被吞咽,殘餘部分黏在舌頭上,取出濕秤,重量不變;即使乾燥後,用燒紅的銀針刺入,抽出時仍會拉出絲狀物,無論顏色深淺,都能驗明真假。另有記載說龍涎香是海翁魚(一種大型海鰍)口中噴出的涎液,常被其自行吞吐,遺留在海濱者,顏色不一,有黑色、淺黃色等。淡水也有龍涎香,真偽辨別方法是:研磨後放入水中,會浮於水面,像膏狀物;用唾液搓成丸狀,擲於桌上會有聲響;含在口中一夜不損耗者為真品,每兩價值數十金。
另有說法認為龍涎香積聚在海上的枯木上,狀如鳥糞,顏色青黑,氣味腥雜,但與其他香料混合燃燒,也會產生翠綠色的煙霧,盤旋空中,久久不散,可剪成絲狀,但此類多為假貨。從番舶運來的,多產自大秦波斯,在雨中燃燒,會有噼啪聲響的才是真品。
龍涎香主要產自黑人國和伯西兒海,有些塊頭很大,重達千斤以上,遠看像一座小島,常被風浪衝到岸邊,許多蟲鳥獸都喜歡食用。古籍中也記載龍涎香是龍吐出的涎沫所製成。錫蘭、卜剌哇、竹步、木骨都束、剌撒、佐法兒、忽魯謨斯、溜山洋等國都出產龍涎香。
白色的龍涎香像百藥煎,質地細膩;黑色的次之,像五靈脂,有光澤,氣味略帶腥臊,像浮石一樣輕盈,本身沒有藥效,但能聚集其他香氣。真龍涎香與其他香料混合燃燒,會產生翠綠色的煙霧,凝而不散,可以剪成絲狀,這是因為它吸收了蜃氣樓臺的餘熱。
有人說,龍涎香加入香料中,能收斂腦麝的氣味,即使數十年後,香味仍舊存在。水中採集的龍涎香是褐黑色,山上採集的則是褐白色。海邊有種像木芙蓉的花,落入海中被大魚吞食,大魚先吃掉龍涎香,花朵咽下後,久而久之會脹悶,於是昂頭撞向岩石吐出涎沫,乾燥後即可使用,但魚的糞便則不能用。散碎的龍涎香則多從沙中滲出。
龍涎香據說為鰍魚的精液,在水面凝結成涎,能止心痛,助益精氣,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品;淡水中產出的龍涎香都是淡黃色,沒有黑色的。蘇門答剌國也產龍涎香,那裡有座龍涎嶼,群龍在此嬉戲,遺留涎液,當地人駕駛龍形的獨木舟採集,每斤價值一百九十二枚該國金錢,相當於中國的九千文銅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