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17)
卷八 (17)
1. 緬豆
滇略:緬豆如豆,蔓生,子大如慄,斑文點點,咀之敷惡瘡良。然性迅惡,誤服之,吐瀉致死。五雜俎云:滇中有神黃豆,似五倍子,能令兒童稀豆,然亦不甚驗也。
白話文:
《滇略》記載:緬豆外形像豆子,藤蔓生長,果實大如栗子,表面有斑點紋路,咀嚼後敷在惡瘡上有很好的療效。但是藥性非常猛烈,如果誤食,會導致嘔吐腹瀉,甚至死亡。《五雜俎》說:雲南有一種神奇的黃豆,外形像五倍子,能使兒童出麻疹,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。
2. 回回豆
五雜俎云:出西域,狀如椿子,磨入面中,極香,能解面毒。
白話文:
《五雜俎》這本書說:回回豆產自西域,外形像椿樹的果實。將它磨成粉摻入麵粉中,非常香,而且能解麵粉中的毒素。
3. 青花豆
宦遊筆記:雲南永昌府,有青花豆,出於外地,夷人帶來易貨者;治瘡。
白話文:
《宦遊筆記》記載:雲南永昌府有一種青花豆,產自外地,是外族人帶來用來交換貨物的。這種豆子可以治療瘡。
4. 真寧豆
出甘肅慶陽、真寧地,味甘平,能解諸藥毒。
白話文:
產自甘肅慶陽的真寧地區,味道甘甜平和,可以解除各種藥物的毒性。
5. 穭豆
葉附
逢原云:細黑豆,一名穭豆,俗名料豆。今人以飼馬,故俗又呼馬料豆。杭州府志:黑豆之細者曰穭豆,細而扁者曰零烏豆,俗名馬料豆,可肥馬。從新云:黑大豆之小者為馬料豆,不知料豆雖小,而形長微扁,與黑豆形迥別,當另是一種。綱目穭豆下,僅載其能去賊風風痹,治婦人產後冷血而已,其他一切功用,全未之及,為今補之。
味甘溫無毒,壯筋骨,止盜汗,補腎,活血,明目,益精,入腎經血分,同青鹽、旱蓮草、何首烏蒸熟,但食黑豆,則鬚髮不白,其補腎之功可知。今人以制何首烏,取以引入腎經也。炒焦淋酒,治頭風腳氣,以其直達腎經血分。煮汁服,解烏、附、丹石藥毒。
藥性考:本經黑大豆,即今之馬料豆也。其色黑,而形如人腰,故入腎經。益水明目,多服令人身重,一年後復原;久服身輕,非花豆中之黑大豆也。凡服豆忌蓖麻子、厚朴、豬肉。
歌云:黑大豆甘,腰子樣式,所以補腎,藥餌宜入;即是馬料,煮寒炒熱,調中下氣,止痢攣急,利水除脹,追風活血,生研敷腫,吞止煩渴,解一切毒;甘草煎汁,傷中淋露,產後諸疾,明目悅顏,制服有益。又云:穭豆即小黑豆,因其粒細,稱驢豆,別馬料也,治產後血風冷痛,其粒細不及馬料。歌云:穭豆黑小,甘逐邪風,冷痹血滯,浸酒和融。
,雨蓑翁食記:小黑豆入鹽煮,久食,大能補腎。事親述見:穭豆補五臟益中,助十二經脈,調中,暖腸胃,殺鬼氣,舒筋。紫虛子吞豆法:黑料豆淘淨曬乾,以淨瓶裝之,初服每日一粒,以白湯生吞之,次日吞二粒,每日加一粒,至百日吞百粒,從此每日吞百粒。但初起服之,腸胃未剛,每遇大便,須看豆化不化,如豆化,則漸加;倘未化,仍照舊勿加,必待食之能化,然後遞加至百粒為度。服之能益精補髓、壯力潤肌、發白復黑,久則轉老為少,終其身無痰病也。
救生苦海有嫦娥奔月方,與紫虛吞豆法同,但其法按太陰盈虧之數,初一日吞一粒,逐日加一粒,至望日十五粒而止,十六日又逐日減一粒,至晦日一粒而止,月初則又加起,與紫虛之法微有不同,並附以備用。
煮料豆方,明太醫劉浴德有增補內經拾遺四卷,其種子論後。載有煮料豆藥方云:老人服之,能烏須黑髮、固齒明目,當歸四錢,川芎、甘草、廣皮、白朮、白芍、丹皮、菊花各一錢,杜仲炒、黃耆各二錢,牛膝、生地、熟地各四錢,青鹽六錢,首烏、枸杞子各八錢,同馬料豆煮透曬乾,去藥服豆。
,又羲複方:馬料豆五升,桑椹半斤,枸杞子四兩,肉蓯蓉半斤(竹刀切去筋),青鹽、龍骨各二兩,同豆煮熟,和藥同曬乾,貯罐用。常食大有補益。又方,呂逸儒傳方:何首烏一斤(用馬料豆汁煮,或老酒亦可,要九蒸九曬),枸杞一斤(酒蒸,用干藥末搗勻曬),馬料豆一斗(再用料豆五升煮汁,以汁煮豆曬乾,九蒸九曬,或用好酒煮亦可),菟絲子一斤(酒煮曬焙),補骨脂一斤(酒洗焙),真川椒四兩(曬烘),青鹽二兩,川牛膝一斤(酒煮焙),煉蜜為丸服之。
白話文:
穭豆(馬料豆)
穭豆,又名細黑豆、料豆,因古時常用來餵馬,也俗稱馬料豆。它與一般的黑豆不同,粒小且扁平。古籍記載其主要功效是祛風除痹,治療婦女產後血虛,但其他功效記載較少。
穭豆味甘性溫,無毒。具有壯筋骨、止盜汗、補腎、活血、明目、益精的功效,主要作用於腎經血分。與青鹽、旱蓮草、何首烏一起蒸熟食用,可使頭髮烏黑,充分說明其補腎功效。將其炒焦後淋酒服用,可治療頭痛和腳氣;煮汁服用,則能解烏頭、附子、丹砂等藥物的毒性。
古籍記載,穭豆形如人腰,故入腎經,能滋陰明目。服用過多會導致身體沉重,但一年後會恢復;長期服用則會使身體變輕盈。服用穭豆時應避免與蓖麻子、厚朴、豬肉同食。
民間歌謠也記載穭豆的功效,包括調和脾胃、止痢、利水消腫、活血化瘀等,還可外敷腫痛,解毒。另有說法將穭豆稱為驢豆,粒徑比馬料豆更小,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風冷痛。
一些古方也記載了穭豆的食療方法,例如將其加鹽煮食,可補腎;也有長期服用穭豆以達到補五臟、益十二經脈、暖腸胃等功效的記載。還有一些方子記載了長期服用穭豆的方法,例如每日遞增服用至百粒,或根據陰曆盈虧調整服用劑量,以達到益精補髓、強身健體、烏髮返老還童的效果。
此外,還有許多藥方運用穭豆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,例如與當歸、川芎、何首烏等藥材一起煮制,以達到烏髮黑髮、固齒明目的效果。也有一些複方,將穭豆與桑椹、枸杞子、肉蓯蓉等藥材共同炮製,具有很好的補益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