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六 (14)
卷六 (14)
1. 鐵扇子
百草鏡:桑葉採過二桑者勿用,只採過頭葉,其二葉力全,至大雪後,猶青於枝上,或黃枯於枝上,皆可用。須經大雪壓過,次日雪晴採下,線穿懸戶陰乾,其色多青黑色,風吹作鐵氣聲,故名鐵扇子。冬至後採者良。
治腸風目疾,咳嗽盜汗。(百草鏡),洗一切天行時眼,風熱腫痛,目澀眩赤,取鐵扇子二張,用無油茶碗一隻,要有蓋者,置鐵扇子於中,以滾水沖半盞蓋好,候湯溫,其色黃綠如濃茶樣,為出味,然後洗眼拭乾,隔一、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頓熱,再洗,每日洗三、五次即愈。此水一盞可洗三、四十人。(養素園驗方)
中年眼目昏花眼科要覽復明散:用經霜雪桑葉,葉須臘月在樹不落者,同甘菊、側柏葉、荊芥穗、桑白皮,如有眵淚加艾葉、蒼朮,發癢加赤芍、川椒、為粗末,等分和勻,煎湯熏洗,惟紅腫者不可洗。
風眼下淚不藥良方:臘月不落桑葉,煎湯,日日溫洗之,或加入芒硝少許。
白話文:
《百草鏡》提到:採摘桑葉時,不要用採過兩次葉子的桑樹葉,只能採摘第一次長出來的嫩葉,它的藥力最足。即使到大雪過後,葉子仍然青綠掛在樹上,或是枯黃在枝頭,都可以使用。但必須經過大雪壓過,隔天雪停後採摘,用線穿起來掛在陰涼處風乾。這種桑葉顏色多為青黑色,風吹時會發出像鐵器碰撞的聲音,所以稱為「鐵扇子」。在冬至後採摘的品質最好。
鐵扇子可以治療腸風、眼睛疾病、咳嗽盜汗。
(《百草鏡》記載)用來清洗各種流行性眼病,像是風熱引起的紅腫疼痛、眼睛乾澀、發紅等症狀,可以取兩張鐵扇子,放進沒有油的茶碗中(要有蓋子),倒入半杯滾燙的開水,蓋上蓋子。等水溫稍降,湯汁呈現黃綠色,像濃茶一樣時,表示藥效已釋出,就可以用來洗眼睛,洗完擦乾。隔一兩個小時後,再把藥汁碗隔水加熱,重複清洗,每天洗三到五次就會好。這一碗藥汁可以洗三、四十人。(《養素園驗方》)
治療中年人眼睛昏花的《眼科要覽復明散》:使用經過霜雪的桑葉,必須是臘月還掛在樹上不掉落的,搭配甘菊、側柏葉、荊芥穗、桑白皮,如果有眼屎,就加艾葉、蒼朮;如果眼睛癢,就加赤芍、川椒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,等份混合均勻,煎煮成湯,用來熏蒸清洗眼睛,但眼睛紅腫的人不能使用。
治療風眼流淚的良方:用臘月不掉落的桑葉煎湯,每天溫熱清洗眼睛,或加入少量芒硝。
2. 桑榾柮
乃多年老桑,數被剪伐嫩條,其枝頭長成如拳者是也。
治膈症,梁侯瀛集驗方:用老桑榾柮燒紅存性,為末,好酒送下即愈。
白話文:
這是指老桑樹,經過多次修剪嫩枝後,樹枝末端長成如同拳頭形狀的部分。
可以用來治療膈症(胸膈部位不適的病症)。梁侯瀛收集的驗方是:將老桑樹的榾柮(樹枝末端拳頭狀部分)燒紅後,使其保留藥性(燒成炭),再磨成粉末,用好酒送服,即可治癒。
3. 桑葉滋
鮮桑葉摘開,其葉筋有白汁,名桑葉滋,又名桑脂。綱目桑葉載其用最廣,獨未及此。性微寒,味苦,有天絲入眼,以此點之。
山海草函:桑葉滋點眼,治蜈蚣咬。
治乳癰,集聽:用桑葉不拘頭、二葉,摘取半段,取後半段脂三分,黃柏八錢,水煎乾,只用三分,飯鍋蒸一次,夜露一宿,塗患處,雖爛見骨者,亦能收口平復。
小石癤,今人呼為扎馬疔。錢峻經驗單方云:小石癤採二蠶桑葉,滴下滋,水點上,愈。
消癭瘤:秋泉秘方用蝌蚪一錢,蛇蛻泥球包煅為末三分,鬼饅頭滋幹一錢,桑滋幹一錢,乳香、沒藥各三分,麝香一分,共為細末,飯和搗為錠。臨用時,再取鬼饅頭滋化開,以雞翎搽患處,過宿即消。
白話文:
新鮮的桑葉摘開後,葉脈會有白色的汁液,稱為桑葉滋,也叫桑脂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桑葉的用途非常廣泛,唯獨沒有提到這種汁液。桑葉滋的性質稍微偏寒,味道苦澀,如果眼睛裡不小心跑進了絲狀物,可以用它來滴眼睛。
《山海草函》提到:用桑葉滋滴眼睛,可以治療蜈蚣咬傷。
治療乳癰,參考《集聽》的記載:取桑葉,不論是頂端的嫩葉還是第二片葉子,摘取一半,取後半段的汁液三分,加上黃柏八錢,用水煎至快乾,只取煎液的三分,在飯鍋蒸過一次,再放置在露天過夜,塗抹在患處,即使是潰爛到能看到骨頭的,也能使傷口癒合平復。
對於小的石癤,現在的人稱為扎馬疔,錢峻的經驗單方說:採摘兩片蠶吃的桑葉,滴下汁液,用水點在患處,就能痊癒。
消除癭瘤:秋泉的秘方是:用蝌蚪一錢,蛇蛻用泥包裹後煅燒成粉末三分,鬼饅頭(註:指某种菌類)的乾燥汁液一錢,桑葉的乾燥汁液一錢,乳香、沒藥各三分,麝香一分,全部研磨成細末,用飯和著搗成藥錠。使用時,再取鬼饅頭的汁液化開,用雞毛輕輕塗抹在患處,過一夜就能消腫。